正文

第三章 付不起钱的人就得死(2)

重新发现市场 作者:(美)约翰·麦克米兰


《纽约时报》对于治疗昏睡病的药物有一个报道,可以证实我们以上的说法。昏睡病能导致病人的死亡,并且会让他们经历一个难以忍受的痛苦时期。在偶然之中,有寻找抗癌药物的研究者发现依氟鸟氨酸(eflornithine)这种药品具有治疗昏睡病的疗效。这种药物非常成功,它可以把人从致命的昏迷中唤醒,因此在非洲获得了“复活之药”的盛誉。然而,由于无利可图,该药品的专利持有者很快就停止了生产。接着,人们又发现这种药物如果用在面霜里,可以有效地阻止妇女脸部的毛发生长,专利持有者于是又重燃兴趣。作为化妆品的原料,这种药品的生产又重新启动了。

这是一场推销员精神的游戏。成群的医药销售代表涌向医生,兜售自己的药品。据估计,制药产业花在每个美国医生身上的营销成本平均超过8 000美元,营销方面的开销远远超过了研发新药的投入。例如,法玛西亚公司是一家生产治疗青光眼的药水和其他药品的企业,根据它自己公布的数据,1999年该公司将全年收入的40%用于营销和管理,几乎是研发费用的两倍。世界上最大的抗艾滋病药物制造商葛兰素史克公司于2000年花费在营销和管理上的费用占全年收入的37%,而用于研发的费用只占14%。

约翰·勒卡雷有一部精彩的小说《不朽的园丁》(The Constant Gardener),里面讲述了一家重要的医药公司在肯尼亚的生意。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把自己的主管称为“最不愿意碰到的阴险、狡猾、伪善的商业恶棍”。小说中那家公司以利润为自己的上帝,贩卖危险的药品、进行不道德的药物试验、贿赂卫生官员、胁迫科学家,是一家每天都在杀人的无耻的垄断组织。小说里的英雄说:“药品是非洲的丑闻。如果有一样东西可以表明西方国家对遭受苦难的非洲人民的冷酷无情,那就是急需药品的极度短缺,以及在过去的整整30年里制药公司可耻地索要高价。”

勒卡雷对一个采访者说,他是出于“对制药工业的无情、伪善、腐败和贪婪的义愤”而创作了这部小说。对于小说来说,虚构的情节以及唤起人们的觉悟就足够了。但如果要进行建设性的经济学分析,我们还需要后退一步,有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小说家关注的是人物及其个性,而经济学家关注的则是制度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把制药公司及其经理人妖魔化可能是有吸引力的,但是在诊断制度结构的问题时,单纯的人身攻击其实无济于事。

忽视热带病的研究以及设定高昂的药价,是制药公司对自己所处体制的正常反应:它们根据市场的激励采取相应的行动。公司有义务为股东的利益负责,它们应该投资到预期回报更高的地方。尽管它们拥有的用于研究的资源很多,但也不是无限的,要把这些资源投向哪里,必须做出选择。安内特制药公司的一位高层主管这样说:“不能否认,我们的业务重点在于高端市场:心血管病药物、代谢病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等。但我们所处的产业是一个竞争性的环境,我们的行为要对股东负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