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读信息(7)

重新理解媒介:揭开传播、社会网络与群体秩序之谜 作者:醒客


既然信息是主观的,是认知里的影子,信息或明或暗地属于一个人或者一些人,不存在没有主人的信息,超出了所属范围,会变得毫无意义。听一个完全不懂的原住民说话不能获得任何有效信息,因为信息超出了使用范围。

信息都有使用范围,那如何理解公共信息呢?公共信息号称是公共的,看上去应该在哪儿都有效,但是,正如对牛弹琴一样,如果排除地球上所有能懂语言的人类,再公共的信息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公共信息只是与具体人无关,而不是跟所有人无关,公共信息也有所属范围,不会超过全体人类,更多时候,公共信息都不需要扩展到全体人类那么大范围,只体现在一种人群分类上,比如,关心体育的人、关心音乐的人,超过了这个人群也就没有了意义,一个从来不关心体育的人不用知道贝克汉姆是谁。

与个人信息相比,由偏好来划分的公共信息的分类并不多。很明显,共同传输的公共信息,在人群数量、每个人能够关注公共信息数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公共程度越高,数量自然就会越少;反过来,那些没有公开传输的,每个人都不一样的信息,它们也不能叫作公共信息。

与公共信息相反的是个人信息或者叫私人信息,也就是只属于某个人的信息,个人信息是主人自己关联的内容,对不同的人有不同含义,比如,“我的早餐”,两个不同的人一个吃的油条另一个吃的汉堡,那么“我的早餐”在两个人理解起来就是两样不同的东西。信息是有使用范围的,超出范围可能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信息具有使用范围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是由于信息传输越来越发达,许许多多跟我们毫无关系的信息也会传给我们造成信息垃圾;好处是如果使用好了信息有效边界,用少量的词就能够表达更多的意思,比如上面提到的“我的早餐”。

让相同的词在不同的人那里具备差异的含义称为个性化。个性化的需要程度,是与信息量有关的,当信息总量与我们能需要的信息量差别巨大的时候。比如说,从需要从一万条信息中挑选出自己的一百条信息,需要百里挑一,正确的概率是1%,如果启用了个性化,那些毫无关联的信息就会被过滤掉,剩下一千条信息供我们挑选一百条,挑选正确的概率提高到10%,如果个性化进一步做好,正确率还能提高。随着互联网范围越来越广,信息海量化,毫无疑问,个性化越来越有必要。

信息使用的范围并不是简单区别为公共信息与私有信息,私有信息是个人的,公共信息是所有人的,事实上,更多情况下,大量信息既不是一个人的也不是所有人的,信息属于一个群体,此时在群体内的人看来,可以当作公共信息处理,而群体外的人,则是这个群的“个人信息”。

信息之所以成为垃圾或者造成破坏,是因为超出了使用的范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