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Part Ⅰ 互联网时代读书的方法(2)

罗辑思维2 作者:罗振宇


背书这种方法,在传统社会是可以的。司马光就告诫年轻人说,读书一定要背。为什么要背呢?你把书背下来,你就有很多闲暇时间去消化,比如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把背熟的书像牛反刍一样倒出来琢磨。

你看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治学,目不窥园几十年,非常用功。我还记得孟森先生一篇小文章中有一个小段子。他带了一个叫商鸿逵的研究生,后来也是著名的明史专家,有一天孟森到公寓去看商鸿逵。看完之后说挺好的,临走的时候指着门后一个痰盂说,平时就在这儿读书,不要出门了。为什么?就是说,你上厕所就在痰盂里好了,每天倒一次痰盂,剩下的时间就不要出门了。

种下兴趣的种子

再比如明史专家吴晗先生,他从大学时代就开始编一本书,叫《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皇皇巨著十几本。那是可以完成的,一旦完成以后,他就占据了学术金字塔的顶端,他就是专家了。

那时候做学问是可以这样的,因为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目不窥园几十年,他是可以把他学的这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的。可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你觉得还有可能吗?那么庞大的知识总量你怎么去攀爬?如果再用过去的传播手段和学习手段,它会把人压垮的。古人老说一句话“君子格物致知”,就是说要穷尽物理,所有的事情的原理我都得知道,所有的物体里面的性状我都得知道。你看王阳明“格”竹子,“格”一根竹子都吐了血。现在你弄一个iPad格格试试,那还不得格死了去。

用传统的治学方式来吸收如此庞大的知识总量已经不可能了,那怎么办?这就回到我们前面讲的,从自己的应用场景出发来重新构建你的知识世界,这是读书的不二法门。工业社会强行地把知识大卸八块后给我们灌下去的,可是实际上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难道不应该根据应用场景,根据当事人的具体困惑和困难,一点一点堆积出来吗?

我还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学高数和微积分,从导数开始学起。文科生学高数真是造孽,一学期下来一脑子雾水和浆糊,最后我生拉活拽总算是考了一个及格。但是说实话,我真的理解什么是高数和微积分是很多年之后业余学了一点经济学,才明白原来数学的微积分是解决变量和趋势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翻开经济学的书里面有那么多微积分的公式,因为经济就是解决未来发展趋势的。可是这对于发明微积分的牛顿、莱布尼茨来说,这不是问题呀。这就是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我们的应用场景之间的脱节。

传统的知识建构还有个毛病:所有的这里面培养出来的精英和知识都只告诉你结果,而故意隐去他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以及得出这个结果之前艰难而有趣的过程。比如著名的数学大师高斯,同时代的人评价他说,高斯就像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他用尾巴把所有他得到这个结果的痕迹扫得干干净净,最后就给你一个非常完美而漂亮的知识结果。这就是传统的知识体系。

现在我们主张怎么做?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应用情况,用你的兴趣把自己的心当作一颗种子,在你的环境里种下去,然后寻找你最需要的东西,一点一点的生长,而不要囿于传统工业社会里一个一个的学科分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