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造飞机的智慧和专注做美食(1)

创业学绝味:一根鸭脖的商业奇迹 作者:郭宇宽


当2005年老戴在武汉邂逅了一种非常好吃的鸭脖之后,他找了几个朋友一起品尝,大家都觉得味道不错,当时老戴产生了这个大胆的战略设想:就是要把这种平常菜市场里卖的卤菜变成一种像麦当劳、哈根达斯、奶茶一样可以速食的美食,供年轻、时髦女性购买。这个大胆的构想对于老戴来说,其实是一个比造原子弹更不简单的挑战。

我们如果去麦当劳、赛百味、星巴克……这样的洋餐厅,它们提供的食物口味都非常简单,吃多了就觉得没什么味道,与湖南、云南、贵州这些地方的街头小吃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餐饮还有很多潜在的发展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值得思考,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但是要想把它们推广开来,做大做好却非常不容易呢?

而老戴把绝味鸭脖做成连锁速食品消费品牌挑战又在哪里呢?

记得当初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时候,国家领导人向他咨询,希望他就当前的国情给中国尖端武器制造业指明发展方向,钱学森斩钉截铁地说:“我国现在的条件应该发展导弹、原子弹。”乍一听觉得很奇怪,飞机在当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相比于原子弹、导弹算不上是尖端高科技,放弃听上去比较简单的飞机,选择当时没有几个国家能掌握的导弹、原子弹,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钱学森解释道:其实造原子弹和导弹比造飞机简单,因为造飞机需要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持。光说发动机,它身上的一个铆钉、螺丝,甚至是油漆的质量都关系到它的安全。而且飞机使用的次数比较多,在天上不是飞一次,比如金属疲劳问题,它对各个部件的材料的质量和工艺也有非常高的要求,一点点瑕疵都不能凑合。导弹对配件供应系统的要求就没这么高,虽然说起来很尖端,但只要掌握核心原理,就能顺利生产。就拿航空发动机来说吧,我们国家现在还得依靠外国,自己搞不出来,我们可以拆解买来的GE或者罗罗的发动机,然后模仿它的构造造出我们自己的发动机,现在都有3D打印技术了,但不掌握工艺细节,你造出来的东西,在质量上没法用。

所以在工业领域,我发现一个规律:“不怕原理高科技,就怕工艺超复杂。”中国人这么多,里面总能找出一些脑子够用的精英,原理再复杂也是通过书本就能学会的,再复杂的公式现在的电脑运算也快得很,有些原理需要才华,但讲穿了就是一层窗户纸,看看就会了。而真正的门槛是工艺技术,是像袁隆平这样一代代改良的积累,这个不是看能看会的,它的细节需要长期琢磨改进。

毫不夸张地讲,对食品来说,要把它变成工业化生产的东西,它面临的挑战相当大。

食品有个特点,它本身就非常复杂,它不仅仅具备功能性——能给我们补充营养,还需要满足我们的欣赏需求,不然中国的美食标准怎么会被称作“色香味俱全”呢?

与艺术作品相比,美食的要求更高,艺术品通常只要满足我们的视觉即可,而美食调动我们全部感官的感受,不仅仅要好看,还要好吃、好闻,一道好菜上桌前,我们先是用眼睛看,端上桌子后再用鼻子闻,吃到嘴里还要考虑到舌尖、喉咙、胃的感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