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势所趋: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2)

零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 作者:(美)杰里米·里夫金


现代资本主义之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指出,市场的运作模式同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如出一辙。在自然界中,任何作用力都对应着唯一的反作用力。同样,在自我调控的市场中,供给和需求相互平衡。如果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那么卖家的售价就会随之上涨;如果售价过高,需求则会减少,进而迫使卖家调低价格。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另一位早期代表,他同样借喻牛顿力学,提出经济活动本身是持续性的。与牛顿第一定律相似的是,萨伊认为经济活动一旦启动即持续运转,除非有外力产生反作用。他说道:“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它的自身价值就从这一刻开始全部作用于市场中的其他产品……一个新产品的诞生对其他产品的影响是即时性的。”下一代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改良了萨伊的说法,认为新技术提高生产率,使卖家能够以更低的单价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大量供应的低价产品拉升了自身的需求,这个过程迫使竞争者研发新技术来提高生产率,从而以比对手更低的价格赢回更多的老客户或吸引到新客户。这个循环的运转同永动机的运转机制相似。新技术和生产率提高带来的低价意味着消费者可支配的资产更多,而这反过来将刺激卖家展开新一轮的竞争。

然而,以上情况也存在一个隐患:他们都是基于“市场是竞争的”这一假设。问题是,如果一个或几个卖家有能力一家独大从而消除竞争并建立垄断或寡头,那么卖家就可以使价格保持在高位,因为买家几乎没有替代方案,这种情况在交易中的商品或服务是必需品时尤为突出。此时,垄断者几乎没有必要研发新技术提高生产率、降低售价或维持竞争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已经对垄断者司空见惯了。

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新的市场参与者会不断涌现,他们将带来技术突破,提高生产率,降低垄断商品或服务替代品的售价,从而动摇垄断者在市场中的地位。

现在,我们用这些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假设可以得出一个有逻辑的结论:设想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它的运行逻辑经得起任何质疑,它的竞争过程可以带来“生产率极限”和经济学家所说的“最优公共福利”(optimum general welfare)。这就像一个游戏的残局: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终极技术诞生,将生产率提高到理论上的最高点,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新产品的生产成本接近于零。换言之,如果不考虑固定成本,则每生产一件额外产品的成本为零,这意味着产品几乎是免费的。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么资本主义的血液(利润)就会枯竭。

在市场交换型经济中,利润是从差价中赚得的。例如,我是本书的作者,我把书卖给出版商,换得的是预付款和未来的版税收入。在读者拿到这本书之前,书的生产还要经过诸多环节,包括编审、排版、印刷、发行、经销和零售。参与流程的每一方都提高了交易价格,在原价格的基础上加入了足以使其获利的差价。

但写书和卖书的边际成本降低到接近于零时会发生什么呢?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作家把自己的作品定价定得很低,甚至绕过出版商、编辑、印刷公司、批发商、经销商和零售商,在互联网上免费发表。在这种情况下,营销和发行图书的成本接近于零。仅有的成本是写书所消耗的时间、购买计算机和接入互联网的支出。电子书创作和发行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