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业的逻辑是成长的逻辑(1)

我的企业观 作者:宋志平


从做大到做强、做优,反映了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战略重点。过去,我们是以大小论英雄,拿着望远镜,寻找速度和规模;现在,我们是以素质论英雄, 要拿起放大镜,寻找质量和效益。

2009 年6 月,刚到国药集团任董事长时,我发表了任职演讲,核心是 “企业的逻辑是成长的逻辑”。当时的国药集团规模偏小,因而首先要把规模做大。我提出国药集团力争进入世界500 强的目标,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不能靠传统的发展模式,而要启动资本运营和联合重组这两个“轮子”。5 年过去了,这家公司的年销售收入从当年的400 亿元一跃超过2 000 亿元,成为中国医药行业里唯一的世界500 强企业。中国建材集团也是同样,10 年前的年销售收入只有20 多亿元,现在已超过了2 500 亿元,连续四年蝉联世界500 强。有位哈佛大学的学者把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的成长方式命名为“Growth in China”,即“中国式成长”。

什么是企业的“中国式成长”?成长逻辑是什么?我觉得,企业就像一棵树,在不同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成长,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先生存,需要肥沃的土壤;再长高,需要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再长粗,具备抵抗风雨的能力;最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长成参天大树。

企业一般也会先经历快速成长期,之后进入稳定期与成熟期,最后成为“百年老店”。成长是企业的根本,战略制定、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改革发展等, 都要服务于企业的成长需求,它们最终的目标也都是为了成长。企业的逻辑就是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强到优的成长逻辑。“中国式成长”恰恰是这一逻辑的外在体现。

企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成长期最重要的是迅速做大,这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的最基本的规律,有了规模才可能产出更好的效益,就像要增产一万斤粮食,种一万亩地比一百亩地要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尤其在国际竞争中, 如果我们连“大”这个实现规模效益的基础都没有,连“望其项背”的资格都没有,又何谈与那些跨国公司对标,甚至赶超它们呢?

常有人讲,企业做大容易,做强难。但我想说的是,做大也不容易。世界500 强的“门槛”设置在1 400 亿元人民币,这需要做多少业务才能达到呢?像中国建材集团,10 年间从步履艰难、资不抵债的状态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建材产业集团,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企业成长应是一个自然过程,是协调均衡的有机成长,而不能单纯求大, 拔苗助长。做大对企业来说是基础,但却不能将此作为目的,不能“贪大”,否则很可能会不顾规律,走上盲目扩张之路。前几年,中国企业有过一轮疯狂的“跑马圈地”运动,不少巨无霸企业都轰然倒塌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