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3)

反洗脑 作者:艾瑞克


角色扮演

如果一个年轻人不出去工作,而让自己年迈的父母在外奔波,他就会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

如果一个下属对自己的上司指手画脚,那么,这个下属可能会面临被炒鱿鱼的险境;

如果丈夫对妻子说自己在家养育孩子,让妻子出去挣钱,这将会被认为是一件无比荒唐的事情;

如果一对父母身体健康、财力充足,却不抚养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不提供孩子上学的费用,这将是一件违法的事情。

你不能抗拒的角色规范

在任何一种社会体制中,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和情境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roles),即面对不同的人应该做出相对应的举动,这样才能使人人和平相处,社会和谐发展。比如:

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性别角色规定了什么是适宜的行为,什么是禁止的行为;

对于上司和下属、医生和病人、老师和学生,身份角色规定了什么是恰当的行为,什么是不合礼仪的行为;

社会角色规定了商人和知识分子、蓝领和白领、出家人和凡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要求;

年龄角色规定了婴儿、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的社会分工和行为准则;

家庭角色规定了老人与子女、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生活准则、家庭责任;

……

以上种种角色都有特定的要求,应该被满足和服从,否则就会带来相对应的情绪上的、经济上的、职业上的惩罚。这是一种硬性的、无形的、必须服从的社会规范。当任何一个人违反他所扮演的角色准则时,作为个体就会感觉到不自在,即使自身不会这样,别人也会设法使他受到相应的反击。

例如,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家庭角色中,妻子、丈夫、儿子、公婆、父母之间扮演的家庭角色是有严格的级别规范。以妻子为例,她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相夫教子。她在家庭中的角色被规范或被奴役为一种狭隘的服从和强制的遵守,即必须遵从“三从四德”的礼仪。倘若妻子不小心违背了丈夫、公婆的意愿,内心会产生恐惧和内疚,不敢去面对他们。退一步,即使妻子没有产生如此心理活动,她也会遭到丈夫和公婆的谴责和辱骂,甚至是社会上的压力。这就是角色扮演在社会生存中的规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是一种潜在的、隐含的、强大的力量。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旦、净、末、丑”,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要遵循特定的角色规范,否则,就演绎不出一场精彩的节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基于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在以不同的角色来参加社会活动时,就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变化,即产生角色效应。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总统在其就职演讲中说:

“亲爱的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全世界的公民们,不要问美国愿为你们做些什么,而应该问我们在一起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这是一段极具震撼的话,就表达出了个体角色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甚至是个人与整个人类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肯尼迪的话之所以能扣人心弦,能在民众的心里,甚至是全世界的人心里产生共鸣,是因为它激起了个体角色在社会生活中最本真的意义,即产生了角色效应。一个角色效应的产生需要经历三个过程:第一是社会对角色的期待;第二是对自身扮演的角色的认知;第三是在对角色期望和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角色规范来实现这一期望和认知的行为。以孩子为例,学习好的学生从小就被家长和社会认为是好孩子,是大器之才,而在孩子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会对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一种观望和疑惑的态度,到其真正步入社会后,有了一定的实践之后,就会对自身的角色有一个新的定位和认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