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生活是为了学习

守望灵魂:宽恕自己爱自己 作者:[美] 罗纳德·胡尔尼克,[美] 玛丽·胡尔尼克


所有人都在借助外部世界作为一个反馈机制,指导自己走向神圣。

     我和玛丽自始至终都很珍惜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能在大学校园里邂逅,随后又一起创办USM,其实不足为奇。这么多年我们观察到一件事情:对某些人来说,限制他们迈入生活中任何一个特定领域的主要障碍在于,他们不会花时间去了解他们想要进入的次元。于我们而言,当下面临着一个真正的考验是:生活的节奏如此之快,要想培养一种有意义的内心探求方法日渐困难,时下,及时享乐、敷衍了事、虚荣肤浅已是常态。

  在USM,我们营造一种生活是为了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点是人在觉醒后,其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帮助人们了解意识怎样行驶,因为觉醒就像是一片大海,当一个人了解了整片“海洋”的本质后,他才能在前行时遇见的不熟悉海域中乘风破浪、游刃有余。

  尽管我们都渴望做个有精神的人,但必须记住我们还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的实相中。所以,那些有志于精神成长的人必须考虑到两套截然不同的背景和技巧——一套运用于精神的实相中,另一套运用于物质世界的实相中。

    所幸,精神地成长不需要你完全抛弃身外之物,做一个超尘脱俗的隐士。事实上,你当前在物质世界中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具体来说,若将精神比作一个磨坊,那么你要学会怎样将每一天的经历化为填充磨坊的谷物。在精神的氛围中,每一个想法和作为都是通往精神的机会。

  联合国前任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DagHammarskjld)或许说得很对:“在我们这个年代,通往神圣的道路势必要经过尘世间。”诚然,从人类历史长河中来看,我们似乎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段和事态。

 生命的目标线

    我们先从在物质世界的学习开始,我们在USM称之为生命的目标线。在这一实相中,正向的运动如下图所示:

上面的图示代表着大多数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眼中的成功是指从消极走向积极。在这条目标线上,衡量得失的参数是金钱,或许有的还包括无形的资产,如人际关系、健康、创造性表达能力等等。因为物质世界自身的本质,目标线上的这些得失状态都是外在的,通常别人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其实,通过观察个人为满足内心欲望所参与的训练班次数,再不济的观察者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这种成就代表人类满足感的最高形式。事实上,这种看法实属荒谬。人们很少意识到这样的成功只是暂时性的。仔细琢磨以下的观点:

 你在物质世界中得到的一切都需要你去坚守住。

 你不能创造出你的精神课程中没有涉及到的东西。

 当你完成一切时,你最初的那份快乐再也找不到了。

 为了精神地觉醒,你势必要心甘情愿地上交你之前创造的一切。

    我们想传递的观念是什么?无疑:在生活的目标线上你寻觅不到真正的快乐。尽管你可能会出现几次短暂的兴奋感觉,但你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你在目标线上取得成功后,怎么借助它对你所在的世界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我们认识一个世界首富,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考虑怎样帮助他人。那才是真正的财富,存在于目标线之外的次元里。人生的学习线

    有些人勇于探索超越目标线的领域,迈入一个未知的次元。他们穿越了一个古老的现代之门,门匾上刻着精神的进化。为了穿梭在这片领地上,需要一个截然不同的实相背景或地图做参考,因为这块领域的本质只可亲身体验,无法用外在手段丈量。

    精神的进化是在内心展开的。它涉及内心的活动,表面上不易观察出来。尽管他人可能会透过行为上的某些变化、态度和生活方式看到结果,但外界并不能证实它的成功与否。

    再者,精神的成长与目标线上的收获丝毫没有直接的关联。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一个人越富有,他或她就越有精神;延伸一点来讲,亿万富翁会是圣人。其实,这两个次元是完全独立的,正如下面的插图:

为了区分这两个背景,我们将精神的进化所在的次元称为人生的学习线。学习线是指你学习仁爱和怜悯的程度,以及你在精神实相中觉醒的程度,这可以经由精神的本质衡量,也就是仁爱。学习线与你是否达到了自己在尘世间设定的目标毫无关联。所以,在精神心理学的背景下,透过灵魂之眼审视世界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由此诞生了第5条重要的法则:

 

法则5:物质世界的实相是为了精神的进化而存在。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条法则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问他们地球的本质,你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建立在一个星球之上,名为地球。物质实相中有成亿个物体,而它只是其中一个。物质实相是唯一的实相。我们的使命是用科学方法研究地球,从而控制大自然的力量。生活是一个奋力拼搏的过程,我们的目标是要存活下来,并尽最大努力获得成功。越成功越好。”

      然而,从学习线的优势来看,灵魂来到地球上是为了学习,在同一时间存在很多不同的教室。有些灵魂在其中正在学习怎样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有些在学习有关家庭、界限、责任、社区等方面的知识。有些在学习创造性的表达,有些在学习有关于服务和利他主义。有些灵魂完成了所有提供的课程……你也可以认为他们毕业了。他们超越了对与错明显的二元性,集中在一个充满包容、仁爱和怜悯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已经学到了极致。随处都有精神课程

      一天,我和亨特博士一起走在阿拉莫戈多市区时,我领会到了“随处都有精神课程”的真谛。我们去医院探望某人,此时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男子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扭曲,我不知道他身体残疾的本质是什么,所以我为他感到悲痛。

      当我们经过他身旁时,亨特博士注意到我的不适,说:“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你不知道他的精神课程。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明白这是他在地球上生活的最后时期。他已经学到了可以学习的一切,他现在的身体残疾是他最后的测试。他只需在余生忍受他的身体状况,就通过测验了。他现在真的很快乐,因为他知道这些。这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她说的很对。我同情他是因为我以自己为参照。我想象着如果我遭遇这种变故,会是多可怕。我是以自己在物质世界实相中的标准加以判断。他的灵魂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我未考虑到。而亨特博士在精神层面上观察他的处境,看到了这个年轻人在学习的课程和他的福祉。

 从精神层面审视一切,你就会发现在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是每个灵魂独有课程的一部分。无论处境如何,你都要以一个合理的、贯穿学习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的实相。

 其实,有一种方法可以评估自己的精神课程进展如何,想想你最近遇到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局面。然后回想一下若是自己在一年前陷入同样的境地,你可能会怎样处理。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改变具有正能量,这意味着你比过去拥有更多的爱和怜悯之情,你的变化是精神成长的一个标志,尽管它是不可量化的。

 例如,USM的一名学生最近告诉我们,多年来,她都在抱怨前夫没有给他们的女儿交过大学学费,他承诺过却从未履行。对自己做了无数次的内心工作之后,她最终解脱了怨恨的羁绊,获得内心的自由。她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与前夫坐在一起,此时的她内心充满了爱和感激,因为他曾在自己和女儿的生命中起着浓墨重彩的作用。

 最后,她在课堂上对大家说:“我终于不再将前夫视为我怨恨的根源。”释放内心的烦扰之后,她的心态发生了转变,这正是成长的一个标志。她学会了以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事情。

 站在精神的层面上,你会明显感知到一种觉悟在萌芽。你会发现地球是学习的一个理想之所,精神的进化在这里悄然上演。你也会发觉自己存在于尘世间,遇到无数的场合和处境,是为了给自己提供学习的机会。有了这样的觉悟之后,你会更加充分地利用好每一次机会走向精神的觉醒。精神没有对错与成败之分,有的只是无限个不断学习的机会。就像电影《偷天换日》(GroundhogDay)一样,比尔·默里(BillMurray)每天一觉醒来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是昨日的重演,直到他转变自己的心态。那时,他的生活也奇迹地改变了。

所有人都被灌输一种思想:一梦浮生,你带不走它。“它”指代什么?因为它指代的东西不同,这个句子的对与错也会相应改变。如果“它”代表房子、车子、生活方式,我们会心有同感。但如果“它”代指在人活着时学到的知识,我们就不敢苟同。

 考虑一下这种可能性:你在学习线上获得的成就正是你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时要带走的东西,它也代表着你精神的进化。当然,这取决于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是哪一条线。

 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你不均衡地同时在目标线和学习线上追求你的目标,只要你内心明晰两者的相对价值和终极价值。事实上,当你以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审视世界时,就会发现这两者存在一个动态的交互作用,例如,目标线上遇到的挑战被视为学习线上的机会,甚至是福祉,备受重视并加以合理运用。

 大多数人可以运用这个诀窍:学会透过学习和目标之眼看待生活。我们为了获得凡尘中的成功练就一身的技能,既可以透过二元性的世俗之眼,也可以选择通过灵魂之眼……来洞悉人生浮沉内在的完美本质。

    约翰·济慈(JohnKeats)曾这样描述这个过程:

 

    依我看,世界是一所学校,创办之初的目的是教会孩子们阅读——人心就是这所学校选用的教材——学会了阅读的孩子就是这所学校和教材塑造出来的灵魂。为了将一个知识体磨练成一个灵魂,你没有察觉到一个充满苦难和痛楚的世界是有多么不可或缺吗?灵魂在这个地方必然要经历人间百态、品味酸甜苦辣的百变人生!

 

    我们都是一个个灵魂,为了达成一个精神的目的而降临在世间,否则根本不会出现在这儿。我们要学会怎样利用目标线作为一个跳板来获得在学习线上的成就,而不是将目标线上的成功视为终极目标。

生活在一个痴迷于目标线上成就的世界中,精神的成长是要将更多的关注投放在学习线上。正如亨特博士所说:“我们生活在同时兼具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地球上。无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两个世界中都有我们的踪迹,如此一来,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诸多独特的境况,以促进精神的成长。我们此时此刻的境遇绝非偶然。只要我们用心感知,就会发现通往精神的机会无处不在。”

如果意识到生而为人的目的在于目标线和学习线上的成就,那生活会是怎样的一幅画呢?

本章开始时我提到过,我和玛丽都很珍视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喜欢与有爱心的人打交道也不足为奇,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强化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价值观。我们总结了这类人的4个特质:

他们看起来拥有无限的能量。

他们酷爱学习。

他们对自己的所做之事投入了莫大的热爱和激情。

    他们的源动力并不是来自物质上的成功,而是其他。

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强化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价值观,我在生活中多次经历过这种奇妙的时刻,并愿意与君分享最让我难忘的一次。所以,诚挚地邀请你与我共同坐上时光机,回顾我的往昔,回顾它如何带我冲出狭隘思想的牢笼,迈入我之前都不知其存在的实相中。寻找水源之旅

我年轻的时候,大部分时光都在佛蒙特州北部度过,我在那里有一栋宽敞的3层楼房。我喜欢在周末与朋友滑雪。夏天,我们就骑山地车、远足、驾驶飞机等等,有时只是简单地走进大自然中。

同时,我和父亲共同拥有一块广袤的、未开发的土地,足有68英亩。我计划着有一天在那里建一座我理想中的度假山庄。这片土地有一半种满了北方松树,另一半是牧场,租给了一个邻里,他是奶农。我们收的租金不多,但他所做的极有价值:他耕田种地,终年将土地妥善地打理。

这块土地没有的一样东西是水源。如今,在佛蒙特州的北部,如果你四处往地下钻孔,你终究会寻到水源。但是,“终究”或许意味着你要向下钻几百英尺。鉴于每往下钻一英尺,成本就高出好多美元,于是当地人想方设法地寻找尽可能靠近地面的水源。

一天,我在当地的五金店向一位熟人说起我的困境,他建议我请教霍利·格雷斯利特(HollyGreenslit)。他坦言霍利人很古怪,但向我保证这个家伙可以借分叉的金缕梅枝条找到水源。显然,尽管从未在纽约城的市区听闻过这等奇异之事,但在农村中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霍利名气很旺,因为他不仅仅能定位出水源,还可以探测出水深、水量和水流的方向,甚至能检测水质,是否可饮用或受到污染。

我的思维顿时陷入混沌中。以前,我总认为自己是一个务实的、科研型的人,我也为自己具有一个开拓性的思想颇感自豪。但是,我对超心理学也很感兴趣不是?

不过话说回来,用一根分叉的枝丫就能找到水源?这不是民间传说那一类的吗?我花出去的钱会不会就此付之东流,没有用到刀刃上呢?不过,我必须承认这个想法对我很有吸引力。我的一个优点就是充分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好吧,我告诉自己。我要去!我就将它视为一项实验,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霍利住在沃伦小镇附近的一个拖车里。他没车,也没电话,徒步或骑一辆普通单车四处旅行。所以,如果你想与霍利见面,只有来到拖车这里,和他当面谈,我就是这样做的。

他很矮,约莫60岁左右,大半生都出没在佛蒙特州的森林里,是一个伐木工人。他少言寡语,脸上有种异于常人的神情:他的眼睛和嘴巴看起来遥相呼应。纯粹根据外形来看的话,他贫困潦倒,然而整个人神采飞扬、精神抖擞。他好像是个有秘密的人,但他自己尚且不知,而且他一笑,你的所有猜测都会烟消云散、不攻自破。一见面,我便对他产生好感。

我向他解释我的情况,以及土地的位置,并问他是否愿意过去,他说:“当然可以。”我不愧成长在纽约的文化氛围中,聊了几句过后,就转到收费问题上。

     “你想给我多少就给我多少。”这是他的原话。

     “你什么时候可以过去?”

     “我现在就有时间。”

      于是乎,我们一起爬到我的四轮驱动车中,驱车离开了。当我们来到那片土地上时,霍利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树林中,从树上折下一根分叉的枝丫。他问过我想在土地的何处寻找水源后,就开始行动了。他拿着树枝,与地面保持平行,沿着我圈出的区域纵向行走。在好几个地方,树枝的一端猛然下垂。他让我在这些地方插下一个小木桩以作标记。

    当霍利完成后,我们重新来到每一个标记的地方。准备好他的树枝后,霍利开始默默地问自己一连串的问题。他向我说出答案,并让我写下来。

    后来,我们检视了这些数据,挑选出一个地点。对我而言,这个位置与方圆百里内的任何地方毫无差异,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是这样。我们之所以选定这个地点是因为它位于这片土地斜坡上的制高点,是建筑房屋的最佳位置。霍利预测,这个地方存在一个合适的水源,离地面只有11英尺。

什么?11英尺?考虑到之前好几位水井钻工估测:要想挖到优质的水源,至少需要往下钻200英尺,他的预测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如果预测准确的话,这意味着根本不需要钻机,因为普通的铲土机就可以挖到11英尺深。

    我开车将霍利送回家,当面感谢他,并给他一些钱作为回报,他很感激。之后,我寻思着下一步该怎么做。我很想相信他。但是11英尺处就有优质水源,靠谱吗?这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我考虑了好几天,然后才决定我该怎么做。我的头脑中住着一位思维灵活、成熟睿智的科学家,而我的心里却住着一位天真烂漫、孩子气十足的神秘主义者,最终,科学家手举白旗。既然挖土机不是很贵,找一名操作工干上几个小时也花不了多少钱,为何不试一试呢?我为自己的决定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缘由。说到底,这就是一次实验研究,如果没有任何成效的话,至少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乐趣。

所以几天后,一辆扎眼的黄色铲土机出现在这块土地上,隆隆作响。此前霍利建议过我机器要从哪个方位推进来,避免压坏他断言的地下水脉。我向操作工解释我想在哪里动工。

“你和霍利聊过了?”操作工问。

    “是的。”我红着脸扯出一个微笑。“你有没有在他的预测之下挖过很多坑?”

    “有过,”他用佛蒙特州特有的客观语气说。“很多时候,霍利的预估是对的。”然后他转过去继续挖坑,若无其事的神情就像去点鸡肉沙拉三明治。我顿时爱上了佛蒙特州人。

     我们向下挖坑。每铲除一堆泥土,我的心情就越兴奋。当我们挖了10英尺,准备将铲子继续猛刺地面时,我做好心理准备,等待着出现一个泉眼汩汩地流出水,就像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National Park)的老实泉( Old  Faithful)。

      可惜这一场景没有如期而至。看到的只是一丁点的水迹渗入坑底。

     “你的水来喽,”司机说,完全没有意识到他这简单的一句话有何不妥。于我而言,他的话犹如在萨特的磨坊里首次发现金块时的尖叫声。

      但是,本应该出现喷涌而出的画面,眼前却只是一股细流。我难以置信地呆望着,内心的批判家在冷嘲热讽:就这样?这就是我们等待的结果?这些水只够浮起一只蚊子。

       操作工打断了我内心正上演的一出话剧,问我什么时候返工。我不知他是什么意思,告诉他等我与霍利详谈这一情况时再联系他。他建议说他在这期间把坑埋上一半,防止到时候坑里都是水。我抑制住自己想要笑趴下的冲动。在我看来,以目前水流的速度,要想坑里充满水,估计需要10年时间。不过我还是同意了,随后他开始埋坑。

      我以最快速度来到霍利住处,但他不在家。我异常兴奋的心情不容我坐等他的出现,于是我四处找他。最后我在小镇外1英里的地方发现他的身影,他站在路边,身旁是他的自行车,手里拿着一把镰刀。他正忙着割草,这些野草总是在盛夏时分疯长,蔓延至佛蒙特州的乡间小道。

     “霍利,你好。你在做什么?”

     “我在交税。”他回答。

     “什么?”我笑着问。“说真的,你怎么在这儿割草啊?”

     “这是我交税的方式。我没有很多钱,所以我承诺将镇上路两旁1英里内的杂草清除干净,作为我纳税的方式。”

      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这一景象:如果在曼哈顿的深冬,一伙人以铲雪代替交税会是怎样的一副画面,不过我旋即掐断这一念头。我兴奋不已地向霍利讲述刚才发生的事情,请教他下一步该怎么做。

      他拄着镰刀,就像是几百年前的人会出现的动作,但如今很少见到。“既然我们知道了那里有水,你需要准备一根15或16英尺长,3英尺宽的铝制水管,配上一个混凝土管帽,还有3个煤渣块,一些碎石块。你还要准备一个小型手压泵,一根15英尺的管子可以连在上面。”

      他边说我边狂乱地记下。“一旦你准备好这些东西,你还要用铲土机挖那个坑,以便你可以把水管的一端插进坑里。你的水井就完成了。”

    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迈入探测术的领域,一个奇妙又未知的世界。如何在一个水坑上安装一口井与找到水源同等重要。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好多。

    霍利告诉我,先在坑里放上碎石块,以便让地下水畅通无阻地流出来。然后放入3个煤渣块,让其中的空隙与地面保持水平,这样的话水就可以穿过它们。一旦放平,它们便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水管就像一根巨型的铝制雪茄烟可以搭在上面。如果没有这些碎石和煤渣块,水管本身的重量很快就会阻塞地下水流,而如今,水流就会“适应”从水管流出来。真神奇!

    几天后,在霍利的监察之下,我们安上了水管,它高出地面大约6英尺,所以我们让操作工用挖出的泥土建一个土堆,这样我们可以站在上面。管帽的高度位于腰部。

    我向下看着水坑,什么动静也没有。霍利察觉到我的疑虑,只说了句:“好了,不用管它了,明天我们再过来,取一些水样送到大学里检测水质——看看是否适合饮用。”

    第二天我们回到这里,霍利帮我掀开沉重的混凝土管盖,看看水管里面的情况。我目瞪口呆!管里的水离管盖只有6英尺。也就是说,3英尺宽的水管里水位达到了9英尺。我站在那里默想着怎么会如此神奇,原先的惊讶转变为震撼,随后是敬畏!而且,水质测试的结果如同霍利预测的那样,水是可饮用的,是极好的饮用水。无限的可能性

    那年夏天,我与霍利在一起的时间很多。我们达成一个协议:他教我探测术,假定我有这个能力,作为回报,他去探测时,我会开车接送他。

    意想不到的是我确实具有这个能力,霍利没有食言,他教我如何去做。每当他接到探测的活时,我就开车送他到工作地点。刚开始的时候,他让我探测,他则标记我的探测结果。然后他在我后面逐一察看。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到极其挫败:即便我学会了探测,我做错标记的次数与我标记对的次数一样多。霍利安慰说我只是缺少练习。

    我清晰地记得有一天我做的所有探测标记都是错的。霍利冲我微微笑了一下,说:“人们常常告诉你,想要擅长做一件事情,你所需要的只是天赋。这是不对的。天赋只是第一步。许多有天赋的人并不擅长运用它。如果你真想精通某事,你必须要勤加练习,获得经验,施展你的天赋。你练习的次数越多,你做的标记就会越准确。我做探测这一行已经有40个年头了,我也不是每次都百分百地探测成功。”

然后他说了一番不寻常的话:“探测这项工作你可以追踪并估量你进展如何,这也是你一直在做的事情。你的心情随着探测结果的好坏而变化,就像今天。但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无法测量的。我们在探测时,你怎样衡量这种经历的优劣?你怎样衡量落日余晖的美景?即便你想到一种方法,那得到的测量结果能比你的亲身体验更有价值吗?如果你少衡量,多体会,你总有一天会渐入佳境的。”

    我从未忘记过霍利传授给我的这一则至理名言,透过灵魂之眼审视世界的下一条法则也源于此:

 

法则6:精神的净化(成长)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

 

除了从霍利老师那里学习探测知识,我还大量阅读相关材料。看完我能找到的所有资料之后,我推测探测师使用的“魔法棒”(探测棒)只是在他们运用第六感或直觉的判断力时,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罢了。我向霍利解释,他的探测能力不一定要局限于探测水源。

    霍利和我一样思维很活跃,我们一起研究出一个方法帮他排查割草机的故障,因为他赚钱的一个途径就是修割草机。我建议他在分析机器故障时,试探性地敲敲打打一下,而不是直接检测它们。理论上来讲,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他检修的时间。如果没有成效的话,那就没道理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喜欢和霍利一起去森林里。他头脑里累积了无数的关于森林的知识。他对菌菇类、树根、树皮了如指掌。他知道哪种植物可以食用,哪种不可以,哪种可以用来泡什么功效的茶。我最喜欢的是用樱桃树皮泡制成的茶。它好像没有什么实用功效或是药用价值,但是我喜欢它的味道。

    等到霍利从内心深处开始接纳、信任我之后,他说:“跟我一起到拖车后面。我给你看样东西。”拖车后面是一片树林,他多次在那里教我练习探测技巧,方圆几百英尺的地方我们都已经探测过了,知道每一处水源所在的位置。

   “仔细看这个,”他郑重其事地说,并开始往前走,眼睛紧闭,手臂张开,像在拥抱一个无形的人,只不过他的手心是向下的。当他走到一个有地下水源的位置,他的手开始激烈地颤抖着。“其实我根本不需要树枝,”他坦言,“但是,如果不用树枝的话,我发觉别人会紧张不安的。”

    我和霍利在一起的时候,他教会我很多探测术,包括学习如何在一块土地上寻找水源,如何挖坑准备造井,如何让水持续不断地流向井里面,如何探测其它东西。

到目前为止,探测术大部分只是目标线上的活动,本应该可以见好就收,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从长远来看,它竟是我学习线上的课程。我逐渐明白一个人在物质财富贫乏的时候也可以很幸福。我学习如何待在森林里,如何欣赏大自然,这是在纽约城里长大的我从未想象过的。在学习新事物的同时,比如检测割草机故障,我感到持续不断的快乐和惊奇充盈我心。最为重要的是,我理解了保持开放心境的重要性,并心甘情愿地抛开原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我明白了为探索我从没涉足过的未知世界——甚至意识到可能存在新的感官,正如探测的能力——愿意抛却自以为明了的东西是至关重要的。

    我敬爱霍利,尽管他去世了好多年,我至今仍珍视他传授给我的知识。或许他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人的一生是个学习的过程。明日的机会建立在今日的经历之上,而明日我会更加珍视今日的机会,因为明日的我不再是今日的这个我。所以,我们的第7条法则是:

 

法则7:人的一生是个学习的过程。

 

    时刻谨记、遵循这条法则,那么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一名智者、一位有爱的人,假定你能利用今日的经历学会怜悯和仁爱。你要有这种觉悟:我们每一天都有无数次的学习机会——如果你能足够聪明将日常事件视为学习机会的话。

    对于霍利而言,每一件事情都是全新的探索之旅。在我帮助他学会如何检测割草机的故障之后,每次我们聚在一起时他都会先问我最近看了哪些资料。我发觉我们之间有个共同点:强烈的学习欲望,以及不让先入之见或成见束缚我们探索的脚步。

如果我们本着学习和成长的目的,那么我们要将自己视为初学者,并质疑我们一切先入为主的观念。为了学习新事物,我们有必要承认自己知识的匮乏,因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有限,我们才有机会学习新事物。越是围绕学习线生活,我们越能悟出灵魂的目的,也会感受到更多的祥和与仁爱——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

需要记下并深思的句子:

在我的一生中,目标线包括……

在我的一生中,学习线包括……

如果物质世界是为精神的进化而存在,那么……

如果人的一生是个学习的过程,那么……

如果终极目标不是目标线上的成就,那么……

可以让我进入学习线的一个机会是……

尽可能地重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