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褪入黑暗:伤痕叙述(1)

后9·11时代的恐怖片 作者:阿维娃·布瑞夫 山姆·J.米勒


不论情节是否虚构,电影在表现 9·11的时候总是强调救赎、勇气、崇高的牺牲、高贵的人类情谊以及最重要的一点:英雄主义。由彼得 ·马寇执导的影片《93号航班》(Flight 93,2006)、《颤栗航班93》,格林·侯斯顿导演的影片《9·11圣人》( Saint of 9 /11,2006) 以及《世贸中心》等电影都将这个伤亡、损失惨重的事件叙述为一个展现人类勇气、尊严以及情谊的故事。毋庸置疑,在 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发生的那些英雄故事理应得到赞赏,但是这种无休无止的放大应当告一段落了。在为美国电影杂志《村声》所撰写的对世贸中心的评论中,J.霍伯曼曾批评这一趋势:“把灾难变成娱乐的关键在于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比如,忽略了建筑倒塌而造成死亡的2700人,只关注死里逃生的二十人当中的一两个……观众们对那几个在灾难中奇迹生还的人物报以充分的同情,但却浑然忘却了在灾难中死去的成百上千的无名逝者。”如果我们总是把视角置于那些个别的英雄人物当中,而忽略了那些虽然惊悚、但更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这种“拔高”的有色眼镜会让我们失去什么呢?就连坚持对现状进行批判的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华氏9·11》,也不能免俗地忽略了9·11恐怖袭击事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在《华氏9·11》的经典开场中,布什、切尼、赖斯、鲍威尔和沃尔福·威茨依次出场,他们正在为出演电视节目化妆。然后电影持续黑屏了一分钟。在这一分钟内,最初是几秒钟的沉寂,接下来,飞机引擎的声音、撞击声、尖叫声和汽笛声在黑暗中狂啸而来。黑屏之后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是一个惊慌失措、痛哭流涕的行人。随着钟声的鸣响,镜头展现了一系列人们抬头张望、哭泣的影像,以此来表现目击者对眼前灾难的反应,中间夹杂着一些残骸飞入空中的短促镜头。在这一系列的影像当中,世贸中心的残垣断壁仅仅作为背景,短暂出现了几个镜头。影片进行到三分钟之后,画外音传来:“2001年9月11日,将近3000人在这场美国境内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外国袭击中丧生,其中包括我的一名同事比尔·威姆斯。”

有评论认为黑屏画面最值得称道的是它那“欲说还休”的效果,有些评论则认为它能强有力地迫使观众去猜想黑屏画面所遮蔽的景象,也有人认为黑屏是最容易操作的技术手段。【注释】但是摩尔采用黑屏而摒弃直接的表达却格外地令人感到震惊,因为他拍摄纪录片的一贯风格是说教和好辩,这些都强烈地依赖于旁白。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分析这段黑屏画面,对它的合理解读必须结合9·11报道画面广为流传的时代背景。

【注释】《华盛顿邮报》的一篇评论曾感同身受地说黑屏让我们感受到“不可言说的景象……我们听到了撞击声,然后我们听到了目击者的哭声和喘息声……我们没有看到跳楼的人,但是我们感觉就像自己亲眼目睹了一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