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时光来来往往,送来的都是礼物(1)

世界不曾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 作者:韦娜


1

“小时候,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我爸单位的那群人。我爸在那里兢兢业业地干了一辈子,工作时、退休时、外出时,他一直是那身制服,那几乎成为他的标志,以至于去世时,他还在反复叮嘱身边的人——啥都可以丢了,那身制服,我要带走!没想到,我居然也成为单位中一员,过着父亲曾经的生活,走着他曾走过的路,说着他曾教导过我的话。我时常会模糊,我究竟是我,还是我的父亲?”

我回老家的傍晚,阿亮喝醉了,终于脱掉了他那身制服,只穿了件白衬衫。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位严谨又秃顶的老男孩,其实也是个年轻人。

那身衣服就像他的伪装,他不脱下,我就不认识他。

有没有发现工作制服其实是最可怕的伪装,它渴望把人变成举止行动一样的机器。可是,人唯一区别于机器的是——我们都有感情。

2

在我的记忆中,每每回想起阿亮,感觉就像是回到了我们共同出生的那个小镇上,我和他奔跑在那条街道上,他在前面奔跑,我就在后面追。我从没有超越过他,他也从未因此嘲笑过我。

那时,他总爱闯祸,被大人骂,被老师罚,唯一值得骄傲的是,很多孩子都怕他,甘愿做他的小弟。他似乎只要一声吆喝,就能喊出来一条街的小男孩。

小时候的崇拜多少都带着一些盲目,但这种盲目却会让一个小男孩认为自己是个挥斥方遒的将军。我们陆续走出了那条街,那个城镇,唯有不爱读书的阿亮像是一头困兽,用羡慕的眼神目送我们一个个离开。

后来,阿亮跟着爸爸去了单位里上班。至少老家那条街上的人,几乎都认为我们这些读书的孩子奋斗许久,也不过是为了进阿亮这样的单位。

可那时,我的梦想就是离开那条街,像《芒果街的小屋》中的埃斯佩朗莎,我从懂事时,就在想自己何时才可以离开。我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去更远的地方看一看。

我记得我读大学时,阿亮就结婚生子了。

那时,我还在想,二十岁不到就结婚究竟是什么样的体验。但那时的他抱着孩子拍照,看上去很快乐。

毕业后,我来到了北京,成为一名北漂。无根的感觉一直在折磨我,却也在激励我。每当自己迷茫、落魄时,我总会想到阿亮,想到我们一起奔跑在那条街上,那时,多么快乐啊!不用想明天的事情,不用计较得失。

每当我加班到凌晨,备感孤独时,我就在想,阿亮一定比我过得幸福吧!那条街就是他全部的生活,他从未离开过那里,从未看到过外面的世界,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多欲望。

每次回到老家,我都觉得家乡变化好大,那条街变得那么宽,两旁的楼房那么高,我有时要摸索着,才能走回家。本来五分钟就可以走到的家门口,我每次都要走一小时,路上遇见的那些熟悉的面孔,纵使多年不见,他们也会一眼认出我,然后,我们会寒暄不止。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但面对他们,我好像又有着说不尽的话。唯独阿亮是我不敢去走上前打招呼的那一位,每次恰好碰见,他也会默契地与我打个招呼,便溜走了。

在北京,有一个词语叫“发小”,那么算来,阿亮算是我的发小了。按理说,我们应该无话不说,绝对炽热。可事实上,不同的成长轨迹早已让我们变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我怀念的永远是小时候,被那条街上的小男孩们捧着的阿亮;他怀念的,应该是一直屁颠屁颠地跟在他后面的那个小女孩。无奈,生活让我们变成了不同的人,却无法让我们继续成为当年那样的好朋友。

3

那天晚上,阿亮喝了很多酒,他对我们说,非常后悔当时没有好好读书,觉得他早已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做着不喜欢的工作,说着不愿意说的话。他非常羡慕我们, 可以在外面的世界打拼。每一次只要我们回来,他就会觉得我们身上光芒四射,他竟然不敢相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