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快文化”要把我们带向哪里?(1)

战略与管理:“快文化”要把我们带到哪里? 作者: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刘奇

(刘奇,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之快,举世称奇。短短的三十多年,几亿人摆脱了贫困,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令国人欢欣鼓舞。但欣喜之余,人们发现,“快”已经成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价值标杆,成为一种浸透人们生活的文化现象。飞奔的中国快车依然一路高歌猛进,千万只脚都踩在油门上,不见一只踩刹车的脚。尽管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但经济社会的运行在“快文化”的左右下,一些方面已经初露动力机制失范、平衡机制缺失、公共秩序失谐、社会理性失控的端倪。我们不禁要问:“快文化”要把我们带向哪里去?

一、是什么孕育了“快文化”

“快文化”起于青萍之末,发于群体共鸣,成于价值导向。“快文化”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形成一种风靡社会的文化现象,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是多种因素的凝结、多重力量的聚合。

一是“穷怕了”的求变心态促使“快”。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陷于集体贫困,尤其是“三年饥荒”,成为国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挥之不去的梦魇。今天,过去的贫困状态已经打破,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饿怕了”、“穷怕了”的心理障碍却挥之不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加上对未来缺乏稳定的预期,穷人总担心哪天温饱又会成为问题,而富人则担心哪天自己的财富会一下子付诸东流,于是,当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断推开阻碍发展的“路障”时,“终于逮住机会”的人们,就拼命抢时间,争速度。曾几何时,“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响遍神州。人们争分夺秒,唯恐错过机会,唯恐落在别人后面,快了还想更快,有了还想更有,有些人已经是亿万富翁,但还是心里没底,为挣得更多的财富,拖着病体,还要追星逐月,大干快上。亚健康状态遍及社会,过劳死现象屡见不鲜。在2010年9月14日的《洛杉矶时报》上,曾有人以《中国,因害怕贫穷而奔跑》为题描述中国的发展轨迹,一针见血,值得深思。

二是国际比较的差距牵引“快”。改革开放前,大家坐井观天,自我感觉良好,当时一个普遍的认识是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受苦受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需要我们去解救,有那么多人不如我们,中国人当然很幸福。国门一打开,人们顿时傻了眼,当大多数中国人想求一辆自行车而不得的时候,美国几乎家家院子里都停着两辆汽车。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老百姓急了,政府也坐不住了,赶紧追赶,参照坐标就是发达国家,开口闭口必谈国际接轨,只要发达国家有的,我们也要有。这种追赶,对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来说,更多地带有急于求成的理想主义、扬我国威的爱国主义和自尊自强的民族主义色彩,使“快”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由于差距过大,别人也在继续发展,我们要在短时间内接上轨绝非易事,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力量去追赶。这种“快”类似于心理学上所说的“爱斯基摩结构”中拉雪橇的“力狗”,拼命追赶,越跑越快,越追不上,越要加速。中国人在这种动力的牵引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速度”、“中国奇迹”和世界吉尼斯纪录。近10年,中国GDP总量接连超过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坐二望一,不少人扳着手指,估摸着何时可以夺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