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峨眉派武术探秘 (1)

開藝丛谈 作者:龚鹏程


峨眉派近年之境遇,跟青城派差不多,都遭了金庸的“毒手”。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把青城派掌门余沧海写得很不堪,令读者想起青城派,就觉得是一堆坏人或小人。而在《倚天屠龙记》里又描述峨眉派是郭襄所创的一个女性帮派,掌门人灭绝师太尤其冷酷不近人情。于是你现在如果去采访一般民众,看大家对峨眉派有何印象,十之九九会回答那是个女性的门派。在网上查数据,更多此类煞有介事地胡说,甚至替她们排谱系、说功法。

其实峨眉派乃少林之外最有历史与声望之武术流派,比武当都还要明确。尤其现在拳称少林,可是在明代,拳枪皆以峨眉为上,棍才推少林。唐荆川《峨眉道人拳歌》,也对峨眉之拳极意推崇,时代尚在戚继光之前。戚氏以后,程冲斗着《少林棍法阐宗》,则说:“今寺僧多攻拳而不攻棍。……少林棍……至今称无上菩提矣,而拳犹未盛行海内。今专攻拳者,欲使与棍同登彼岸也。”可见少林拳术的发展,迟至明末。早期仅擅棍法,远在峨眉拳之后。

枪法,吴殳《手臂录》盛推峨眉,说::“峨眉之法,既精既极,非血气之士,日月之工所能学。沙家杨家,专为战阵而设”,而批评“少林全不知枪,竟以其棍为枪。……少林去棍则无枪也”。足证少林在明末清初以棍见重,拳与枪并不受内行欣赏。峨眉在这两方面的声望都还超过少林。

清代峨眉拳流传甚广,例如盛行于广东的五大拳种:洪、刘、蔡、李、莫,其中李家拳据说即出于李巴山,而李巴山便是峨眉山白眉道人之门徒。

此说其实与所谓“少林五祖”故事均出于《万年青》。说李巴山学艺下山以后,在苏浙一带颇享盛誉。后其婿雷洪,绰号雷老虎,因摆擂台,丧于方世玉脚下。李为婿报仇,而遭五枚师太杀于梅花桩上云云。因李氏看来不是好人,故李家拳也有人说不出于他,而是凤阳人李梓材所传,或另有一位金刚李胡子。

总之,李家拳之来历不可究诘,说什么金刚李胡子,固然无稽,说是李巴山,亦因小说而来。《万年青》乃陈景开杜撰之故事,岂能采信?可是讲少林与峨眉之恩怨,正可见清代中叶时,世固以少林峨眉为宇内两大派也。后来又有人把洪刘蔡李莫合称“粤东少林五大名家”或五大流派(见李英昂编《古本少林拳图谱》前言)。则是少林势力渐大,把原来峨眉的来历掩去了,本来出于峨眉的一些拳种遂也被稀里胡涂编派进了少林。

我少年时练过一种白眉拳,号称是“峨眉山少林寺白眉拳术”。说白眉道长在峨眉创立峨眉派。他们有师兄弟五人,依序为:五梅、白眉、冯道德、至善、苗显。白眉传弟子广慧禅师,并在峨眉少林寺内广传武术给僧人。第三代为竺拂云法师,第四代为俗家张礼泉,在广东及香港教拳,颇负时望,一时遂有“北方柳森严,南方张礼泉”之誉云云。

这派拳术,起手式便与所谓少林拳迥异。俗所谓少林拳,起手是右拳左掌,掌略侧于拳上,如世俗拱手抱拳状。白眉拳相反。右掌左拳,拳立于掌上,由左侧腰际推出。少林那种起手式,寓意为反复明,右拳为日,左掌为月,合为明字。白眉反之,以月压日,正是对反之意。而且它说源出于峨眉山少林寺,亦分明是想摄少林以归峨眉。因为所谓至善禅师,正是洪拳祖师洪熙官的师父,现在竟也拉归峨眉了。

这派拳只有四套,马不丁不八,注重标劲,发关节劲,有明显南方短打之特色。看不出与峨眉有何关系,与洪拳、咏春反倒有些关联。而且由白眉四传就到了民国时期,时间也明显不符。因此它所讲的渊源殊不可信,可是由此可以看到清中末叶峨眉少林两家争胜之概况。你把我峨眉写成坏蛋,我就说你少林本来即属峨眉。如此如此,可堪笑噱。

民国以后,峨眉派当然仍传承不衰,号称五花八叶。五花指青城、青牛、铁佛、黄陵、点易。八叶指:僧、岳、赵、杜、洪、会、字、化八门。换句话说,峨眉只是个大统称,底下各有分支、各有传承、各有掌门人。峨眉派既无总掌门,也不能统一号令各门派,于是所谓峨眉乃名存而实亡。加上少林武当近年复兴,人多势众,又有社会俗世声名,峨眉乃益形寂寞。一些兵器,例如分水峨眉,顾名思义,应源于峨眉,可是其来历究竟如何,已不可知矣。

因此我在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主持武术文化课程时,特意请吴信良先生来介绍峨眉派。吴先生现为中国武术八段、四川省武协峨眉武术工作委员主任,对峨眉武术之挖掘整理,贡献良多,著有《峨眉拳实用技击法》等书数十种,是散打实战及文史考证兼擅的人才。据他描述,峨眉武术之渊源与特点,大抵如下:

古代传说中的彭祖,八百八十寿,即是四川西昌地区雅砦江畔人──钱铿。钱铿是彭祖的原名,系高阳帝颛顼的玄孙,巫术大师祝融吴回的孙子,他所创立的导引术、膳食术、房中术,是中华民族长寿文化的瑰宝,润泽了后世千秋。《华阳国志·序志》说:“彭祖本生蜀,为殷太史”,当年殷王为了长生不老,派人请钱铿到朝中任大夫,钱铿到朝廷后发现殷王生性残暴,就不愿教殷王长寿之术,殷王恼羞成怒又找不到钱铿的把柄,无奈之下,正好“邳”方诸侯作乱造反,殷王就派没有武功的钱铿领兵前去平乱,欲置钱铿于死地。谁知钱铿的养生术本来就能使人筋骨强健,临危他又想起“帝乃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的典故,(见《尚书·大禹谟》)。那是记舜时,有三苗兴兵,大禹进行讨伐,经多次较量不分胜负,禹便息兵练武,七十天再战,终于摄服了三苗的故事。于是彭祖派人找到了当年掌握了禹王搏杀术的战将后代,融搏杀术、内养外壮术和祖上传下的巫术于一炉,率兵打败了力能折兕(即空手能打死野牛)的“邳”方诸侯,征服了当时名叫“邳”的徐州,在历史上留下了“彭伯克邳”的辉煌一页。受封徐州的钱铿将徐州改名为彭城,因此后人称钱铿为彭祖。后来殷王派宠妃采女到彭城,偷学了彭祖的长寿之术,并派人追杀彭祖。无奈之下,彭祖运用禹王搏杀术和精深的内功,多次死里逃生,最后来到蜀之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定居并寿终在那里。正因为如此,禹王搏杀术的外练与彭祖的内修在古巴蜀地区的逐渐结合,致使峨眉武术还在孕育期就具备了形神兼备,内外双修,刚柔相济的武学特征。……

有文字记载的峨眉武术内功典籍“峨眉十二桩”系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顶寺高僧白云禅师(原来也系一道士)根据道家内养练丹术、导引吐纳法和医家对人体阴阳虚实脏腑盛衰的机理,结合佛门中的一些动静气功的功法与峨眉武术中的技击之法融为一体而创编的一种溶“桩”“技”为一体,合身心为一炉的健体强身,防身自卫的功法套路。

十二桩中所讲的技击原则,“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弹针踢,吞吐浮沉”等要诀,直到今天仍然是峨眉拳系中各分支流派的传世秘诀。《峨眉十二椿‧拿云桩、旋风桩合诀》说的:“粑粘联钩搭、套托随绷挤”八种技击诀法,“粑粘”是听劲分经的基础,钩搭是分筋错骨擒拿手法的运用,“套托”是得势进身的前提,“绷挤”是借力发劲,将对方发放出去的手段,这些都是峨眉武术中重要的技击指导原则。(峨眉十二桩包括:天字桩、地字桩、之字桩、心字桩、游龙桩、鹤翔桩、拿云桩、旋风桩、大字桩、小字桩、幽明桩、悬明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