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拳北腿 (2)

開藝丛谈 作者:龚鹏程


徐震又说:“粤中之少林拳术,传自蔡九仪。……蔡遁匿于少林中,受技于一贯禅师,最长于超举术,且精腿法,能飞跃寻丈以外,疾如鹰隼,人不易防。其及门弟子以莫氏麦氏为最,二人皆顺德人,不知其名……为粤东技击之泰斗。”讲蔡家拳之渊源,大抵采诸传说;对麦氏莫氏之名也不太了解,可见徐氏囿于见闻,对粤中武术颇有隔阂。此或当时粤中武术尚少流传于北方之故。因此说到蔡氏精于腿击,便拿北方的轻功超距、飞跃寻丈去想象,其实蔡莫之法并不如是。

麦氏为麦绳武,馆于肇庆。莫氏为东莞莫清娇。二君之技皆源于高要蔡九仪。但广东蔡家拳也不仅蔡九仪这一支,广州泮塘还有蔡伯达一系,鼠步蛇形,与蔡九仪不同。蔡九仪、麦绳武、莫清娇一系擅腿法,但主要是下盘腿。唯莫氏一派直蹴为多,麦氏一派横扫为长,为其差别,但都不是飞纵跳跃型的武术。徐震于此,殆为失考。

蔡氏莫氏以外,刘家拳纯用短手,高不过眉;李家拳亦为短手功夫。洪拳如“虎鹤双形”之狭桥短马亦极典型,腿法都不甚多。所谓黄飞鸿无影脚,实不过是洪拳中的后撑腿。以在手搏时忽然出此腿法,不易防范,故名“无影脚”。早期广东拍黄飞鸿戏剧,对此尚不离矩矱。刘家良担任武术指导或演出的一些戏,于此也不离谱(刘氏之父刘湛曾拜林世荣弟子吴少泉为师)。另外,黄飞鸿夫人莫桂兰女士直到八十年代才过世,并在香港开办武馆,网上还可以找到她演练洪拳的资料,再结合林世荣编写的一些拳谱图录,均可证明上述说法。可惜近年由练长拳套路的李连杰、赵文卓演黄飞鸿,而令黄飞鸿从一地方型武师变成了全世界华人家喻户晓之人物,但拳路根本不同,以吊钢丝悬空连续踢击为无影脚,尤为无稽,造成了不少误解。

南拳之腿法既如此,北拳又如何?

《精武》月刊二二八期有篇文章访问八极拳家韩起,记者问:“八极拳为何不起高腿?”韩氏答:“不光是八极拳,近百年来,影响力大的拳种多数都有排斥高腿的倾向。即使是不拒绝高腿的戳脚,高腿在其所有腿法中占的比例也不大。踢低腿,甚至根本就放弃踢腿,成为武林的主流。”不踢高腿是否为主流,姑且不谈,我这里选择八极拳的名家意见来谈,就是表示北方拳种其实并不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踢来踢去。

以徐震所说的长拳门类来看,太祖二郎、迷踪、八极、劈挂、番子(也就是鹰爪),踢腿都是极少的。弹腿以腿法为名,可是最主要的是弹射而出的寸踢,以踢脚胫骨为目的。稍高一点踢膝,再高则踢心窝。高腿、二起脚(所谓鸳鸯脚、连环腿),不过一二路。有时连这一二路也不练,只以低中段踢击为主。徐震说:“弹腿之姿势,余所见者甚多。大别可分两种。一种为十二路,其腿蹴出,离地不过三四寸;一为教门弹腿,乃回教中所盛行,只有十路,其发腿须与膝齐。此弹腿中之两大派也。”我不敢说他讲得不对,但所述与我所曾练习者不同。似乎当时踢得更低,连踢心窝都没有,遑论高脚、二起脚!

出高腿者,太极拳中有摆莲、华拳中有旋风腿,但也就这一两式,在整套拳中不成比例。至于形意、八卦,几乎只有步法而无腿法。孙禄堂《八卦拳学》凡例曾说:“游身八卦连环掌,内藏十八蹚罗汉拳,兼有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脚”,这些截腿、暗脚即是八卦的所谓腿法了。但既名为截腿、暗脚,其不明显可知,其不起高腿亦可知。

其它地螳拳、通背拳,腿击如现今我们看跆拳道那样,也是没有的。故所谓腿,在北方流行拳种之中其实也非特色所在,与它在南拳中并无根本差别。

考之古代,《纪效新书》载当时拳术,如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琐、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吕红八下、绵张短打、李半天曹聋子之腿、王鹰爪唐养吾之拿、张伯敬之肘、千跌张之跌,各有其长。其中唯李半天之腿以腿击见长,且既名为李半天,可揣想应是善于飞踢高踢。除此之外,俱不以踢击著称。可见大部分的拳种或武术并不太用此类技法,原不是现在才成为主流的。

这里就可以接着谈两个问题。一是现在中国武术中出腿的比例,甚至出高腿者,其实已远较从前多了。电影电视中表演武打场面时固然如此,武术界也踢得厉害。常见各门派在武术表演时,老拳师虽大半仍守旧范,青年们就满场飞,又踢又跳,无论少林武当、南拳北派,大抵皆是这样。风气之成,我想一是这样才花俏好看、易博看场子的外行人喝采,二是受李小龙影片的影响。

李小龙绰号李三脚,腿上功夫了得,电影中演示的,亦以腿法见长。他是“功夫”一词的发明人,也是振兴现代武术的大功臣。可是他的武术真是中国功夫吗?他的双节棍,就不是我国传统器械,是他从菲律宾学来的。手上的技术,除了咏春拳之外,受拳击影响极大。尤其是头部摆动以配合出拳及趋避的方法,是咏春没有的。拳击式跳跃之法,更与咏春截然异趣。他也不采用咏春的马步,而是以北方弹腿、螳螂、查拳等常用的那种侧面对敌方式,跨大马步,然后侧踢、后旋踢出腿。那种侧踢、后旋踢,乃至飞身侧踢,我不敢说传统武术中一定没有,但即使有也是极罕见的。恐怕是他在美国参考日本空手道、韩国合气道而学来之技法。

做为一位武术家,他这样博取众长,汲精用宏,当然很可钦佩,但以之为模型来了解中国武术,可能就大堪商榷了。现代练武的人,看惯了李小龙踢、再看李连杰在银幕上也这样踢来踢去,又看到跆拳道、泰拳那样踢,于是踢技大昌,远多于古,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可是对于传统武术是否应如此改造,或许也还可以讨论。

另一个问题是:南拳北腿云云,不只是对南北拳派拳种太简单的概括,更是对拳术不恰当的简括。

拳术如舞蹈。世界上的舞,有专门表现头发的,如台湾阿美族祭礼中甩发为舞。有专门表现头部的。也有以动颈子为特征的,如新疆维吾尔人之舞。又有抖肩的,如蒙古一些舞。还有扭腰的,如阿拉伯之肚皮舞。有摆臀的,如夏威夷之草裙舞。更有动脚而上肢不甚动者,如欧洲宫廷若干舞种。另有专借脚尖表现者,如芭蕾舞。有专门在脚底板下功夫的,如踢踏舞。又有身腿都不太动而主要以手指表现者,如泰国舞。不同的舞蹈,开发着身体不同的美感;善于利用身体某一个部分,也就形成各个不同的舞种。

舞蹈如此,武术何独不然?舞以求美,武以尽力。要穷极身体所能表现的力量,达到搏击的目的,其能开发身体每一个部位,原理是一样的。番子之长为练手,劈挂之长为练拳,查拳之长为练行,弹腿之长为练腿,乃至张伯敬之肘、千跌张之跌,头、肩、臂、拳、掌、指、肘、膝、腿、胫、脚,无不可以也应该予以发展运用。各人秉性不同,所利用者也就不一样,哪里是“拳”“腿”两个字所能概括的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