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听众为中心,将演说互动推向高潮(2)

魔力演说之道 作者:何天涵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世界公认的口才大师,他的每一次讲话都深受青年人的欢迎。而苏格拉底讲话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引导性的问题特别多,并且设计巧妙,不由得听众不去想,不由得听众不关注话题。在《理想国》一书中,每一个话题的对话中,苏格拉底的智慧不是体现在说教与解释方面,而是体现在提问上,各个角度各种奇怪的问题,在苏格拉底的组织下都会成为引人思考的粘结剂,只要参与对话的人都无法不被吸引。以听众为中心就像厨师做饭应注重食客的饮食特点一样,演说者讲话必须围饶着听众的接受特点展开话题。如果一位演说者在讲话时一味以自我为中心,滔滔不绝地讲了大半天,听众却不感兴趣,那他的讲话就很难说精彩了。高明的演说者讲话总是绕着听众转,讲听众所想、所盼、所需的东西,这是讲话取得成功的基石。

把握听众心理是实现讲话目的的客观要求,听众虽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但也绝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参与者。据报道,某市领导春节去送温暖,农村贫困户家徒四壁,别无长物,只眼巴巴地盼着领导同志从口袋中掏出红纸包裹的慰问金来。偏偏这位领导似乎嫌往日作报告、下指示不够,握着贫困农民的手,又把报告上、报纸上、文件上的那套话重重复复地讲了几遍。只是可怜了那个农民,天知道他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却不得不做出聆听状和受教育状。他心里想的,恐怕是眼前这个领导尽快结束“讲话”,让他早点去买点过年的东西。

老舍先生也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每场演说都非常重视演说的地点场所、听众组成、现场气氛等现场因素,并对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也考虑得非常周到,所以他的演说非常受欢迎。比如他在演说之前就会特别注意因地制宜地在演说中融入他对演说的感受和认识,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就像他在1946年上海文艺鉴赏会上所做的演说那样,针对听众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对战后上海变化的感受,他说:“上海穷了,静了,上海并不乌烟瘴气。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很可能造成一种真诚朴实的风气,同时又可以影响整个中国。”他是在讲上海的文学,但是单纯讲上海的文学会比较抽象,于是他把上海的这种变化同抗战中的文学发展变化相联系引起听众的共鸣,增强了演说的表达效果。

演说者还需要根据听众的接受能力选择演说素材和演说语言,让素材扣人心弦,语言简明易懂,从而使演说者与听众能够良好地交流、充分地互动,从而不断将演说推向高潮。

以听众为中心,还需要让讲话者根据听众的情绪,适时地调整内容或说话方式,就是要“看着人说话”,直到听众情绪符合讲话者的需要为止。这就要求学会讲话中的“变”术,在讲话过程中随时捕捉听众心理的变化,把听众的情绪逐步推向高潮,达到台上台下共鸣的效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