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一个值得信赖的高效演讲者(1)

演讲圣经:一本书爱上演讲 作者:保罗·纳尔逊 斯科特·蒂茨沃思


演讲者的信源可信度

有些学生会认为一定要经历彻底的转变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众演讲者。他们觉得自己胆怯、害怕面对观众、在人群面前会变得谨小慎微,因此他们认为一定要等到自己看起来像个大企业家、知名传教士或播音主持人的时候才能去做演讲。其实不然,所谓彻底的转变可能根本不会发生或是可遇而不可求。如果演讲者都是千人一面,那我们肯定会有审美疲劳。如果你不是幽默风趣的人,学习演讲并不会让你变得诙谐有趣;如果你不是活力四射的人,学习演讲也不会让你变得激情澎湃;如果你本身魅力有限,我们更无法让你瞬间变得万众瞩目。但如果你关注的是传播本身,切实希望以关心和对话的形式向受众传递讯息,那么你就不必为所谓的类型或风格而困扰。

初学者应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改进提高。它们是两千年来演讲学的基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称之为品性、理性、感性,而我们则称其为信源可信性、逻辑论证和情感论证。信源可信(品性),才能带动受众倾听你的情感故事(感性),而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也少不了论证的支撑(理性)。本章中我们将首先谈谈信源,即作为演讲者的你,了解“你是谁”“你做什么”对你在受众中的影响力会起到怎样的作用。稍后,在说服型演讲章节中,我们还将介绍理性和感性这两个方面。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年

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品性的,我们今天称之为“信源可信性”。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曾经把一个人的荣誉比作玻璃和瓷器:一旦破碎便永远无法修复如初。他将信源可信性定义为受众对你作为传播者的效力的一种认知。这种效力并不受演讲和表达技巧的影响,而是因你的智慧、知识,以及如何有效地向受众传达想法而有所不同。

与受众建立联系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要利用双方的共同点——指出你与受众的共性,比如在讲到诸如环境、健康与教育等重要话题时你可以代受众表达心声:“我们全都注意到了这里的空气质量非常差。”“我们的学生要在课业学习与身体健康之间保持平衡。”或者“选修哪些课程应该给予一般性教育学分?”

本杰明·富兰克林

公元1706—1790年

第二个能够有效增加信源可信性的途径就是提升信任度。信任度是受众相信演讲者诚实、有信誉的程度。本书的一位作者曾经遇到一名学生,他事先未做任何准备就去参加这位作者的演讲课。因为课前作业很简单(只是在演讲课上做自我介绍),这名学生只认真听了前五个人的演讲,就立刻自信地站起来讲了两分钟,听起来事实充分、数据详实。但是在他的演讲结束后,同学们质疑他关于美国橄榄球超级杯大赛中有4000人死于食用垃圾食品的举例。无奈这个学生只好承认这是他在听人演讲的同时编造出来的数据。那次以后,班上的同学们再也不信任他了,因为他在第一次演讲中就毫不掩饰地欺骗大家。信任,得之不易,失之须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