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映画百年史(3)

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 作者:舒明


里奇早年曾和约瑟夫· 安德森(Joseph L. Anderson)合著《日本电影:艺术与产业》(The Japanese Film: Art andIndustry[Tokyo: Tuttle,1959]),全书456页,198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推出修订版,篇幅增至526页。书中将战前的电影分为六期,即(一)1896—1917,(二)1917—1923,(三)1923—1927,(四)1927—1931,(五)1931—1939,(六)1939—1945。战后则分为( 七)1945—1949,( 八)1949—1954,以及(九)1954—1959 三期,其精微细密处,实为诸家之冠。

里奇2001年出版的《日本电影一百年》(A Hundred Years of Japanese Film[Tokyo: Kodansha International]),书厚311页,2005年的修订版为317页。因为分属简史,全书只有五章,首章讲述早期电影与“辩士”(默片时代的解说员);次章从1923年关东大地震说起,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止;第三章铺叙战后电影的蓬勃和发展,下迄日本举办“奥运”的1964年;第四章介绍1960年代起以创作来抗衡电视威胁的杰出导演,包括今村昌平(1926—2006)、羽仁进(1928— )、敕使河原宏(1927—2001)、大岛渚(1932—2013)、吉田喜重(1933— )和筱田正浩(1931— )等人;末章从1980年代中着墨,评述了从伊丹十三(1933—1997)到是枝裕和(1962— )等新一代独立导演,并旁及纪录片和动画的创作概况。各章各节多以电影风格和导演贯串历史,没有刻意定下明显的分期。这是因为唐纳德·里奇没有兴趣再写一部客观详尽的电影史,他只想根据自己50 多年的观影心得,将100年来值得传世的日本电影和导演,通过优美动人的文字介绍给读者。

平成元年是日本电影新起点试比较佐藤忠男和四方田犬彦的百年电影史分期,虽然在战前各有不同的分界,但同为四期。战后佐藤的1949年稍异于四方田的1952年,唯基本上两人都以十年为一期,所以亦同为六期,而以1991年为最近一期的开端,算得上是大同小异。这个分期主要反映了100年来电影历史的发展,从草创期的活动写真,经1920年代默片的成熟,1930年代有声电影兴盛后受制于政治与军事,到1945年日本天皇的投降广播而告一段落。战后日本在美国统治下重建社会,电影成为大众最喜好的娱乐,结果在1950年代创造了辉煌的成绩。1960年代虽然有“松竹新浪潮”导演的冒起,但在电视的威胁下观众大量减少,影业的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1970年代的努力挣扎亦于事无补,到1980年代片厂制度完全解体,独立制作却日渐兴盛。

晚近的独立制片新时代,最适宜由平成年代算起。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裕仁(1901—1989)逝世,终年87 岁,在位超过62年。明仁皇太子(1933— )继任天皇,改年号为“平成”。

1989年日本三大公司制作的电影只有70部,松竹电影公司(下简称“松竹”)19 部,东

宝电影公司(下简称“东宝”)24 部,东映电影公司(下简称“东映”)27 部,日活电影公司(下简称“日活”)停产,第一次少于100 部。独立制作则有185 部,比起1987年的152 部和1988年的163 部,继续有增长。另一方面,一些电影界以外的人都尝试拍片,结果全年出现了33 位新导演。这是《电影旬报》在1989年选出的映画界第二大新闻,其重要性和令人惊异程度仅排在索尼(Sony)用46 亿美元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之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