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医德底线:直面的是人类普世价值观 1

中国刻不容缓 作者:童南茜


中华医药学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我们的民族在同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医学,同时也形成了崇高的医德。

中国古语云:“非佛无以为医,非儒无以为医。”行医者必须要有佛道之心,有儒家仁爱之心。

儒家讲:“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在几千年的中华医药学传统中,这种医德思想表现得尤为突出。

“医乃仁术”,集中表达了医学的仁爱、仁慈和仁义观。仁,“人”字旁一个“二”,即两个人。病人从医生那里得到救治,医生从病人那里得到经验。医生自己只是一个人,如果光为自己经济利益而“施治”,就不是仁,而是不仁。“无德不立”,就是说,若没有道德作为基础,所谓医学就不存在,因为医者的终极目标是“济世救人”,是“普救苍生”。

“仁德”,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内涵。

因此,医生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古称医生为“国手”,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说,可见医生的形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之崇高。在中国传统社会,行医者还有“悬壶济世”之说。“悬壶济世”出自这样一个典故:古有“壶公”,不知其姓名,乃东汉时期一位卖药的老翁,精医术,善治病。因常悬一葫芦于市头卖药,“药不二价”,“治病皆愈”,故后世称行医为“悬壶”。医德高尚者就以“悬壶济世”为信条。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医疗机构制定的“医生职业道德规范”中,都还能看到“悬壶济世”之类的字样。但是,在当前社会,面对一些高得离谱的药价乃至天价治疗费用,我们不禁要问:“你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时代发展到今天,一些医生的形象在民众中无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民间一些关于当今医生形象的民谣更是尖刻之极。在“白衣天使”的形象一落千丈的背后,我们同样要问的是:传统医德在今天的医生身上还有多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