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墨分五色——神秘的单色阶审美风尚(2)

色彩改变生活 作者:冯锦


玄墨黑白的滥觞

唐代虽然主要流行精工细致的彩色绘画,但仅用水墨的玄素黑白来表达一切的色彩观念已然盛行。唐代著名书画鉴赏及理论家张彦远曾表述:草木繁荣的景象,不用丹铅石绿这些颜料也能呈现;云雪飘扬的场景,不用铅粉也能画出白茫茫的感觉。画山峦不用空青而显苍翠;画凤鸟不用五色而异彩纷呈。丹铅、石绿、铅粉、空青都是各种颜料。为什么不用颜料也能达成色彩效果呢?张彦远解释,因为“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五颜六色,无须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表达,而且更为传神写意。墨是中国创造的最独特的书画材料,由植物焚烧过后的黑色微尘胶合而成,水化之后可干枯、可湿润、可焦黑、可浓厚、可清淡,变化出朴素却包含无数可能的明暗色阶。在后世的水墨画发展中,形成了“五墨六彩”的表述。五墨是“焦、浓、重、淡、清”,六彩则是“黑、白(留白)、干、湿、浓、淡”。

两宋宫廷中虽依然流行富丽堂皇的彩色绘画,其工笔重彩的花鸟画水平更是达到了中国“应物象形”式绘画的顶峰,但以“气韵生动”为极致的中国水墨画,并不在乎是否以自然之色貌色,红花并非一定用红色染之,绿叶并非定用绿色涂之。文人喜将青绿的竹子画成黑色,以投射君子高风、劲节、虚心、凌云之志。北宋文同的传世墨竹,浓墨为面、淡墨为背。文同的表弟苏轼(1037—1101)也爱画竹,民间流传他某日兴致大发,欲要画竹,手边却只有批改卷纸的朱笔,于是画出红色的竹子。时人笑曰:这世上何来红竹?苏轼反驳称:这世上又何来墨竹?于是苏轼被尊为朱竹的创始人。绘画的精神性在两宋被文人提升至与诗相近的地位,文人士大夫仅用玄素描绘山水以使自己居庙堂之高而能修身养性,处江湖之远亦可泄胸中苦闷,因此水墨山水获得了极大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