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男性气质的守旧与变革(2)

性别之路: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探索 作者:詹俊峰


一、《爸爸去哪儿》:亲子关系中的男性气质构型

2013年10月至12月底,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以下简称《爸1》)的电视节目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节目中,林志颖和Kimi、田亮和田雨橙(绰号“森碟”)、王岳伦和王诗龄(英文名Angela)、郭涛和郭子睿(小名“石头”)、张亮和张悦轩(小名“天天”)等五队明星父子(女)结伴去全国各地旅游。在每次为期三天两夜的时间里,他们参观体验乡村生活、玩趣味游戏、寻找食材、煮饭做菜、对话谈心。正是这档看似只有家长里短、鸡毛琐事的明星真人秀节目,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观看热潮,成为2013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综艺节目。根据节目改编的手机游戏大受欢迎,同名电影上映后也斩获了7亿人民币的票房。随着节目的热播,几对明星父子的偶像地位和经济价值伴随着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的热烈讨论而水涨船高,他们更成为亲子教育的典范人物。2014年6月,第二季《爸爸去哪儿》(以下简称《爸2》)携五对全新的星爸“萌娃”组合再度来袭。吴镇宇和费曼(Feynman)、黄磊和黄忆慈(小名“多多”)、陆毅与陆雨萱(小名“贝儿”)、杨威与杨文昌(小名“杨阳洋”)、曹格和儿子曹三丰(Joe)、女儿曹华恩(Grace)等人共同带来了节奏更紧张、任务更复杂、摄影剪辑更出色的全新一季,并再度制造了收视奇迹,16期节目成就了15期收视冠军。不少观看节目的年轻人表示,该节目使他们有了赶快结婚成家的冲动,而一些已经家有儿女的夫妇也因为这个节目而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甚至有些父亲开始思考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奶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的亲子相处模式,引发了中国男性对父亲身份,甚至男性气质的再思考。那么,在这个节目的明星光环、趣味活动和精心剪辑的包装之下,隐含着何种关于男性气质构型的内部逻辑和深层话语?节目是否真正有利于促进当代中国男性对社会性别关系,并进行反思以及对自我性别实践做出调整?从男性气质研究的角度来看,节目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分别在哪?这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1.亲子真人秀节目的“真”与“秀”

作为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亲子关系”和“明星真人秀”两方面做足了文章。“明星真人秀”的逻辑是,明星在节目中不再扮演其他人,而是扮演自己,把自己“真实”的一面“秀”出来。这种节目形态异常投合观众对明星私生活的窥探欲。但是,对这个“真”与“秀”的界限拿捏一直是业界的难题。这个悖论在“亲子关系”的节目主题中似乎得到了恰当的解决:当明星爸爸们面对他们平均年龄四到六岁的孩子时,哪怕爸爸有意作秀,宝贝也未必会迎合。于是,上百号工作人员躲在镜头背后,几十个机位同时拍摄,着力营造出明星父亲和子女互动的“真实”瞬间,正大光明地排除了“作秀”的嫌疑(而讽刺的是,在同期的另一档亲子节目中,一些嘉宾父亲却经常被批评表演浮夸)。尽管不少现代观众对电视真人秀的制作流程已经相当熟络,但是当他们面对播出方以“真”为卖点的广告文宣时,仍然愿意为之买单。

只是,《爸爸去哪儿》并非是一个客观展示当下中国父亲生存现状的节目,而是带着明显价值取向和内在叙事逻辑的娱乐节目。因为它的定位不是纪录片,而是综艺。前者注重写实,后者则注重情节和表演。要把三天两夜拍成的上千分钟素材剪成两期共三个小时的电视节目,需要有一条(甚至多条)内在的叙事线索。拍摄过程中,两名编剧和摄像分别紧跟在明星父子(女)的身边,摄像负责记录影像,编剧则记录拍摄内容,方便后期剪辑。编剧的作用无疑是为海量的拍摄素材理出一条故事主线,有时为了促成某些事件的发生,编剧或导演甚至会在镜头背后做一些诱导的行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