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午夜将至》 后记(3)

午夜将至:核战边缘的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 作者:迈克尔·多布斯(Michael Dobbs)


美国和苏联的档案记录显示,那个“眼球对眼球”时刻并没有真正发生过,至少这个事件并非是肯尼迪和副官们所想象的那样,也不是形形色色的书籍和电影所描绘的那样。赫鲁晓夫早在24小时之前就决定,不会冒险与美国海军在公海发生冲突。346但这一事件却轻易地抓住了记者、历史学家和政治学者的想象,最后便自然地得到了戏剧性的再创作。它成了公众理解的导弹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更危险的“狗娘养的时刻”却相对来说没有受到学者们的充分关注。大部分关于导弹危机的书籍甚至都没有提及查克·莫尔茨比这个名字;其他则仅仅用一两段文字就概括了飞入楚科奇半岛领空一事。

学者们的忽视一部分可以归因于历史数据的匮乏。尽管《信息自由法案》规定的档案请求年份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美国空军却没有公开过任何档案,来帮助我们了解这起战略空军司令部历史上最难堪的事故。在莫尔茨比所属的第4080战略联队的官方历史中,1962年10月的记录却几乎都是滑稽的托词。它将他的出航任务列入当月42项高空空气样本采集任务清单之中,全部任务都“百分之百的成功”。只有一位获益于机密保护的政府记录员,才敢用无任何实际意义的官僚胡扯来形容这起飞机偏离900英里、按响了从莫斯科到华盛顿的警报的事件,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它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整个世界都注目于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的意志较量,为此不惜付出把历史引入混沌歧途的代价,这令人深感不幸。后来,古巴导弹危机被人们看作国家危机处理的典范。据巴特利特和艾尔索普所言,古巴危机的和平解决在“那些手握几近无限权责的一些人心中点燃了内在的自信”。总统的手下们开始相信他们自己的历史版本,但这种自信却变成了自大。约翰·肯尼迪尽管漠视了军事专家的建议,却仍然通过给敌对的超级大国领导人传达谨慎的信号而赢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谁也没有想过这些信息实际上被莫斯科误读了,或者赫鲁晓夫会对臆想的信号做出回应,比如他曾经就错误地相信肯尼迪会很快上电视宣布入侵古巴。只要战略取得了成功,它就足以证明战略的合理性。

这一新的外交政策心态——认为只要通过一系列周密的“强硬与克制”,美国便可以迫使全世界唯其马首是瞻——所带来的最致命的结果发生在了越南。麦克纳马拉麾下的优等生想出了一个“渐进式挤压和谈话”策略,要让北越共产党人清醒一下头脑。这一策略的目标并不是击败北越,而是通过使用美国的制空权给河内送去信号,正如约翰·肯尼迪通过封锁古巴给赫鲁晓夫送去了信号一样。五角大楼的国防智囊团设计出了一系列的行动和对抗行动,试图证明河内对美国超级力量的不断挑战是徒劳无功的。一项被称作“滚雷”的轰炸行动于1965年3月开始实施。但北越领导人对由哈佛大学传授,并由兰德公司推广的博弈理论并不熟悉。他们没有按“逻辑”行事,而且完全忽视了来自华盛顿的信号。他们没有退却,反而和美国针锋相对,使得事态一步步升级。

据继麦克纳马拉之后成为美国国防部长的克拉克·克利福德(Clark Clifford)称,越南战争的缔造者们“深受古巴导弹危机教训的影响”。他们认为正是“灵活反应”和“受控的事态升级”等概念帮助肯尼迪战胜了赫鲁晓夫,而这些概念也将同样帮助他们战胜越南。“他们在核武器方面和苏联一决雌雄,成功地控制了事态发展,这样的经验给他们带来一种错觉,那就是认为像北越这样落后的弹丸国家是没法抵抗美国的实力的,”克利福德解释道,“他们盲信美国的实力,认为世界上任何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成功叫板美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