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创建一支前所未有的新军(1)

毛泽东兵法 作者:柏桦


毛泽东大搞“三湾改编”,锻打出一支前所未有的铁甲之师;为鼓士气,他大侃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的故事。八百壮士听罢,口出豪言:毛委员不怕,我们也不怕。

一支队伍在青山绿水间行进,它为了甩掉尾随的敌军,时而进湖南,时而过江西,在两省交界处的群山间穿行。毛泽东长发披肩,目光深邃,形神严峻地带领着这支部队故意走着S形路线,今日向何方?毛泽东内心已经笃定——直指井冈山。

这时正是秋收起义后的第20天了,9月29日这天,毛泽东带领的队伍抵达了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部队驻扎下来,一清点人数,仅余700多人,而秋收起义时却有2000多人。几次失利,共损失了1000多人,后来有些意志不坚定者跑的跑,散的散,又走了几百人。而目前这支700多人的队伍就成了大浪淘沙后最后一批精兵,成了革命事业最初的火种,当然也成了毛泽东伟大事业的坚实基础。

当年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的赖毅后来回忆说:“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的情绪,许多知识分子和旧军官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辞而别。有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也在这时背弃了革命,走向叛变或消极的道路。一营一连的一个排,就在排长的带领下,利用放哨的机会逃跑了,并且带走了所有的武器。那时,逃亡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们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到哪儿去?这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该怎么办?该怎样保存这支革命队伍?中国革命的道路到底该怎么走?这一系列问题都让毛泽东苦苦思索。

古往今来的兵法大师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建立一支怎样的军队。毛泽东也不例外。他准备去着手建立一支前所未有的军队,一支真正的威武雄壮之师,一支战无不胜的铁甲之师。

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军创举在三湾这个偏僻的小村庄悄悄地开始了,这就是毛泽东兵法中一项闻名世界的“三湾改编”,从而使得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名垂史册。

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实行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建军、治军措施。

首先是确立了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这是改编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部队中的大量逃亡现象,令毛泽东深感忧虑。他在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中还回忆了那时的心情:“这支领导农民起义的小队伍,穿过湖南向南转移,它不得不突破成千上万的国民党部队,进行多次战斗,遭受很多挫折。当时部队的纪律很差,政治水平很低,指战员中有许多动摇分子,开小差的很多。”毛泽东针对情况,做出决定,武装必须掌握在革命者的手中,同时必须改造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旧式的雇佣军传统和制度,即“官靠薪,兵靠饷”制度。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组织作为核心,坚决地贯彻党的指示。而当时秋收起义的部队,一个团才建立一个党支部,因而党组织不能十分有效地抓住士兵。为此,毛泽东认为,只有把党支部建在连上,才能保证党对起义部队的领导。通过改编,班、排都建立了党小组,各连建立了党支部,营团建立了党委,团、营、连三级还设立了党代表,并且成立了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亲自任书记。前委决定,凡属部队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这一里程碑式的举措从此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即“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事隔一年有余,毛泽东在总结这一段时期的斗争经验时说:“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峻的考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