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游击“圣经”——十六字诀(2)

毛泽东兵法 作者:柏桦


从此我们可见出“十六字诀”体现的是以弱胜强的作战手段。弱军要战胜强军,不能像强军战胜弱军那样,主要凭借强有力的进攻,而是需要动用一些以谋略为特征的作战手段。比如有时为了造成对方的错觉和不意而动用麻痹敌人的手段,为了把强敌削弱而动用袭扰、疲惫敌人的手段,以及避实击虚,寻机而战等等策略。作为战略步骤,“敌进我退”可以直接造成敌人的错觉,起到使敌人麻痹的作用。如果在退却中再动用一些伪装、欺骗敌人的手段效果将会更好。比如在敌人前进过程中,以少数兵力沿途袭扰,就能达到弄疲敌军、削弱敌军战斗力的目的。

从“敌进我退”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包含了避强击弱、避实击虚和寻机而战的内容。从退却中避开优势之敌,避开进攻之敌的锋芒,然后寻找机会专打被削弱了的敌人,或打疲累沮丧的敌人,或打多路强敌中的薄弱之敌,或打敌人战线中的薄弱部位,就很容易成功。

与此同时,“十六字诀”还具备战术功能。在战术上,“十六字诀”显得尤其灵活。各游击队和红军的师、团、营、连在各种战役的战斗中,可以根据各种不同情况,趋利避害,灵活机动,按“十六字诀”规定的基本战法,更加巧妙地与敌军进行战斗,使走、打、进、退显得更加变幻莫测。

《孙子兵法》中曾非常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然而,由于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长期停滞,就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兵家墨守成规的保守传统。毛泽东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却一反传统兵家的保守传统,充分体现了他那诗人般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态度。他出神入化,将中国历史上的军事精华与外国先进的军事思想相结合,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独特道路。毛泽东自幼就读《水浒传》、《三国演义》,青年时代又博览群书,热爱读报,胸怀全球,放眼世界,因此他所吸收的兵法营养是多方面的,非常广博深厚。他首先吸收了中国古代兵法中的谋略思想和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继承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有益经验,同时又剔除其封建糟粕和落后成分,注入了先进军事科学的内容;接着他又吸收了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军事学的合理成分,同时又同那种抄袭德日战术的“洋泾浜”式的旧军事教条主义划清了界线;他注意了以苏联革命的军事理论丰富自己,但对全面照搬苏联模式的“本本主义”也坚决反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切都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最后,毛泽东终于创造出他兵法中的第一座里程碑——十六字诀。

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第一次以文字形式表达了他这一整套游击战法。他说道:

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跟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战术。大致说来,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多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

毛泽东自己已在此将一套游击兵法的精神阐释得极为清楚了。

从1930年到1931年,毛泽东亲自指挥了连续三次的反“围剿”,从而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十六字诀”的内容。那时,毛泽东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