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立(1)

中国的修养 作者:曹胜高


自立,就是不能有寄托或依附于他人的想法,要完全凭着自己的能力做事,立足点要放在自己身心的提高上。现在的社会也许需要依靠综合各种关系、各种力量来把事情做好,但民间有句话叫“打铁还得自身硬”,真正做大事业还是要靠自己。韩非子也说:“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指望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苏轼曾经评议晁错: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

说的是自古能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全在于有超群的才干,更在于志向的不可改易。只有坚信理想是能实现的,坚信社会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我们才能在整个社会、工作、学习中站在主流位置上。唐代的王勃是个少年才子,很小的时候就说:“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观内怀仙》)他认为自己的本领一定能靠自己学好,不需要仰仗别人。所以,立志首先就是要立足于自我,立足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这里讲的“志”就是做大事,让自己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起来,事业成功可以带来安逸生活,但做事业的目的不能仅仅为个人享乐。那样很难取得成功,即便侥幸成功,也不能持久。陆九渊教育他的弟子说,“志小不可以语大事”,就是说人做事若一己之私太重,不能与之语大事,更不能与之共谋事。自古豪杰之所以卓异于他人,就在于他们有远大而坚定的志向。万般皆苦,尤其是想成就些事业,总会有困苦、有艰难、有衰败、有磨难相随,大多数人逢此际遇,常常放弃了最初的志向,退回到出发点,而在走投无路时坚持下来,志不衰,气不衰,越挫越奋勉,才能走出困顿而成就功业。这就是苏轼所谓的“坚忍不拔之志”。

立志是不是简单设立一个规划呢?人的自立究竟该立什么呢?

一、立身要正

自立先立身,要想实现梦想,首先要使自己的行为端正。

范开在评价辛弃疾词作的时候,不仅称赞他的词写得非常好,而且还称道其人“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稼轩词序》)。说他的词气势宏大,主要是为人的格局高大,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作词如此,真正做学问也应该如此。学问是天下之公器,做学问就更要立志做天下的学问。能立此志,就要把该读之书读完,该了解之事都了解,不忘关心现实社会。不能立此志,书便可读可不读,时事便可关心可不关心。整天只为小福小利去做学问,把读书、做学问都当成一个职业,即使劳累也不会有成就。

立身要正,就是“能自立者必有骨也”(明?李贽《焚书?续焚书》)。“骨”是什么?骨气。一个人要想能自立,成为豪杰、英雄之类的成功人士,首先要有一种独立的风骨,不去依附别人,有饱满、充实的内心,有坚强的性格。明白外在的帮衬只是条件,内在的气质才是一切的依据,世上没有救世主,万事只能靠自己。建安七子中的徐幹说:“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中论》)有远大抱负的君子,不担心自己慢慢衰老,最担心志向逐渐衰落。由此,我们就明白了曹操《龟虽寿》里所言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绝非一时的感慨,而是一个坚持梦想并为之奋斗一生的豪杰,他所保持的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可贵操守和独立人格。

古人常有“望镜自惭”的习惯。这个镜子,就是审视自我的凭据,是第三只观察自己的眼睛。只有立身持正的君子,其志向才能保证能安他、利他、乐他,于己于人皆有益。若有立身不正的想法,失去了德操的约束,只能算是野心,不仅不值得鼓励,而且还应该及早打消这个念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