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勉(5)

中国的修养 作者:曹胜高


刘备曾告诫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这其实就是儒家讲的“慎独”,人在做事的时候,心里面总是会打小算盘。有时想小学时写作文《一件小事》,很多同学写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还是不交给警察叔叔呢?交就是小善,不交就是小恶。

在这一刻心理斗争之时,人其实已经开始了行为的修炼,是自我往何方走、如何走的问题。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这样的考验。这样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上面说到“慎独”,这是儒家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独处安静的时候,应如何直面自我、如何处理内心冲突的词。《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的话: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对自己要多加反省,要严格;而为人则要厚道,对别人做错的事情要宽容,少责人之失而多赞赏人的优点。善于反省而又宽以待人,这样就能“远怨”,别人对他的不满、抱怨就会越来越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日常生活中遇到行事上、德行上比自己好的人,就要向他学习;而看到行事上、德行上有瑕疵缺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勉行,要学会反思、借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不是说的三个人中总有人的知识比他多,除了知识之外,还包括修身与德行。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传道”讲的是知识,也包含道德;“授业”是教给他安身立命的本领,主要是能力;“解惑”则是要解决他生活中的疑惑和知识上的疑惑。向老师学习,既要学专业知识、学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的品德和修行。人应该学会在身边人中发现德行上的榜样,而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学业不好,就放弃了对德行的追求,况且周围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

比如,听报告或听别人的讲课,不能总是充满批判精神,看人只看缺点,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高明。报告人或授课老师有时候讲错了一句话,自己马上就在下面窃窃私语,甚至下课以后开始大肆宣扬,自以为高明。听同一层次的人作报告,更不愿意去,就是去听了也总觉得那个人不如自己。实际上,我们听别人报告、讲课也好,读别人的书也好,即使他讲了20句空话,只要有一句话有用,就应该记下来。只有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接收的有用东西才会越来越多,知识才会越来越丰富。总是发现别人的短处,总是觉得人不如己,这样的话,做人难免骄纵,做学问就会自我感觉学问很多、很大,目空一切,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内涵。

见贤思齐,思齐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德行。我们如果能够把周围人的优点全部吸收了,那前途就未可限量,做事也会极其干练,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见不贤则要反省自身,怎么反省呢?那就要想想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不会如此,自己有没有这个人或这一类人的轻薄之处。每次自省以后就能提高一点。读书,实际上是在修身;做事,实际上是在做人。

荀子 在《劝学》里告诫天下的读书人,说: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