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前2500 — 前200年(7)

中国艺术 作者:柯律格


这类王室文化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曾侯乙墓室中的内容来重建,那是在今天湖北省的一个小国家,曾侯约在公元前433 年去世(侯,类似公爵或其他的头衔,所指相当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头衔)。他被埋葬在一个精心制造的木质彩绘棺椁中,陪葬了大量的奢侈品,有青铜器、兵器、一套青铜编钟,以及乐器和木漆家具之类的物品,还有金器与玉器。这些用贵金属制作的幸存物品更清楚地展现了青铜怎样适应了整个文化系统,它仍然是此系文化的重要金属,然而它们仅仅是奢侈器物中的一类,而不是和商周时期一样,是文化意义和威望的独特权力承载物。图中器物来自曾侯乙的陪葬品,是一套青铜尊和盘,均为技艺纯熟的铸造品,它的表面布满扭曲的龙和虎,装饰在排列紧密的卷形饰物中[图5]。这是一种繁复之美(aesthetic of excess),“越多越好”(more is more),有些部分可能采用“失蜡”铸造工艺制作。这是制作小型立体金属器物较为实用的方法,复杂和精确的雕刻使得传统的组合泥范很难或者不能被移除。考古学证明最早使用失蜡法是在公元前6 世纪,首先用蜡制作铸造器物的模型,然后覆盖泥制成外范。当灌入热金属熔液时,蜡熔化并流走(因此而得名);打破外范取出金属器物,外范不能再使用。有明显的证据证明,战国时期青铜器变成了奢华的商品,可以从独立的工场里买到,也不再被王室统治者牢牢控制,可以服务于更广泛的顾客群。例如,在公元前6 至5 世纪晋国的都城,陕西省南部的侯马发掘出一个青铜铸造遗址,说明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在同一地点制造了品质各异的器物。[2] 制造青铜器的工艺特征表明当时采取了以最大限度增加产量的措施来服务广大的市场,以及采用便捷的方式和重复使用模范图案印模来提高效率。

如果进入流通市场的金属容器在数量上确实有增加,有必要呼吁关注此时期的青铜器;它们必须格外巨大(侯乙墓中最大的一件高126 厘米,金属重327. 5 公斤),或者不得不借助其他手段,诸如镶嵌铜、金、银线或者其他珍贵金属,因为青铜器自身的意义已经经历了转变。现在这种材质的器物不得不与色彩丰富的漆器和丝织品竞争,正如重要遗址中引人注目的陪葬器物。在墓室中发现的被称为鼎的三脚容器,仍然是为了满足祭祀活动的需要,现在是相当地朴素和平淡。而在明确的非宗教活动中使用时,例如宴饮或者陈列,器物就被繁缛地装饰起来。

侯乙青铜器是墓室陪葬品的一部分,因此在1978 年发掘之前,它们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使用环境。墓室中这些器物的存在维系了墓室主人生前享受的地位,在死后继续发挥此种功能,由此意义看,两个不同的国度里(地上与地下)存在连续性的身份。尽管上层阶级成员埋葬数量巨大的陪葬品的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上层贵族墓室中的陪葬品在公元前5 至前4 世纪经历了重要的变化。尤其是屠杀人类或动物仆从去陪伴过世的男主人或女主人的习俗逐渐消失了,这曾经是商代王室大墓葬的特征。侯乙有18 位女子陪伴,可能是乐伎,这种情况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很罕见。泥或木头摹制的人、动物和器物的形象开始成为替代品。这些变化伴随着上层阶级宗教信仰的改变,并在墓室陪葬品的布局中反映出来。商代王室墓葬,诸如妇好墓,是单室墓,一般很深。另一方面,侯乙墓为死者提供了多间居室,装有门,允许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空间,房间中布置的物品仿佛是在现实生活中。现在,墓室是居住空间,为了在下一个千年或更长的时期里一致接受将墓室建造成人生活中居住的空间,增置了代表日常生活中最细枝末节的东西。所做的这些同样是通过图绘、仿制物品或放置物品本身来实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