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春天的故事(1)

复兴之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复兴之路》栏目组 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编写组


一场浩劫过后,人们需要医治创伤,但是人们更盼望新的开始。以后的道路该怎么走?几十年来历史巨大的惯性犹如厚厚的冰原,思想的熔岩在地下奔流激荡,寻找着爆发的火山口。以往的时光需要真诚地面对,被禁锢的思想需要释放,而“文化大革命”的对错是非也需要答案,谁能带领新中国实现这历史性的转折?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在真理标准大讨论进入高潮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前往东北考察工作。

在东北考察时,邓小平看得最多的就是企业,他已经在考虑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了。在考察鞍钢的时候,邓小平说,要实行战略转移,要把生产搞上去,不然对不起广大工人群众。我们现在太落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如果我们生产力水平老是很低,人民生活水平老是很低,我们就对不起人民。要横下一条心来,集中力量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

在东北,邓小平开始考虑在适当的时候,结束揭批“四人帮”的政治运动,实行战略转移。邓小平说,运动搞得太久,人们就厌倦了,正确的政治领导,应该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上面。

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之后,邓小平开始考虑着手工作重心的转移。

在企业考察的时候,邓小平对国家经济的落后状况忧心忡忡,每到一个企业,他都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设备。他说,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应当看看人家是怎样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

1978年,中国领导人频频走出国门。李先念访问了孟加拉国,王震访问了英国。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始打开,人们走出了意识形态的幻景,开始看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从这年10月起,邓小平开始频繁地出国访问。两个月内,他访问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5个国家。

邓小平首先访问的是日本。他在繁忙的日程中安排出时间,参观日本的工厂企业,考察日本经济。10月26日,邓小平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列车前往京都访问。当被问及乘新干线的体会时,邓小平说:

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更合适了,坐这个车。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邓小平对现代化有了直观的认识,奋起直追的紧迫感溢于言表。“文化大革命”耽误了10年时间,他看到的是周边国家经济开始起飞,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道路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改革开放的大战略在他头脑中开始形成。

1978年11月16日,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日子,思想解放的伟力如地底的岩浆喷涌而出。

这一天,出国访问的邓小平回到了北京。

这一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消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

而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此时已是惊雷阵阵。

1978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本来是一个例行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经济问题。但是,一个意外使这次会议发生了变化。

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第三书记的彭冲目睹了这个变化。几十年后,彭冲回忆说:当时的报告是农业学大寨的问题,结果第二天就没人听了。报告还没讲完,就让陈云给轰下台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