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童年经历的影响

自卑与超越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童年经历的影响

我们在呱呱坠地后就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甚至连婴儿都想搞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大本事,所处地位如何。在儿童成长的前五个年头里,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统一固定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体现了他们自己处理问题的独有方式,这就是他们的“人生态度”。此时他们已经对社会和个人发展有了深刻而影响深远的认识,他们开始用一种既定的模式来观察世界。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阅历,他们需要有人对他们做出解释,这样孩子就有了对生命意义的最初理解。

即使这一意义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即使我们处理问题的错误方法导致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发生,我们也不准备放弃这些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只有当我们重新思考产生错误的原因,认识到错在哪里,并修正自己的认知模式后,才能纠正我们对人生意义的错误认识。在极个别的情况下,错误的方法造成的不良后果会迫使个人改变他们对人生意义原有的看法。他们有可能自觉采取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然而,如果不是承受一些社会压力,或者没有认识到继续我行我素只能自取灭亡,他们绝对不会主动寻求改变。通常情况下,只有在专业心理学人士的帮助下,他们才能找到错误的源头,提出一个更为恰当的看法,有效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弄清楚生命的真正意义。

人们对童年的经历有着不同的看法,儿童时代的糟糕经历也有可能偏偏被赋予积极的意义,因此不同的人对生命的意义看法有着巨大的差异。比如,一个没有美好的童年记忆的人,会想方设法让自己摆脱困境。他会这样想:“我们必须努力摆脱不幸的状况,保证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而另一个同病相怜的人却认为,“太不公平了!总是别人占便宜。世界如此刻薄待我,我有必要善待这个世界吗?”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总是这样说:“我小时候吃了很多苦,我都能忍受,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呢?”第三个人会说:“我的童年太不幸了,所以无论我犯了什么错都情有可原。”他们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诠释清楚地体现在不同行为中,除非他们改变了自己内心的看法,否则他们的行为永远不会改变。

人生经历本身不能决定事情成败,这正是个体心理学不同于决定论的观点。心灵的创伤带给我们的不一定都是折磨,恰恰相反,有时它却能助我们一臂之力。人生经历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但是我们对这些经历的看法却能决定我们的成败。一旦我们认为某种特别的经历会决定我们的未来时,必定会对我们自己产生不同程度的误导。其实,环境不能决定人生的意义,我们对人生状况所抱有的想法才能决定命运。

身体缺陷

对人生意义的错误解读往往是由某些特定的童年经历造成的。大多数成年人之所以人生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有过不幸的童年经历,这些人中就包括一些在婴幼儿时期就疾病缠身或身体残疾的人。这些孩子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要他们接受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意义恐怕有点勉为其难。除非同病相怜的人给予帮助,他们才能走出自我狭小的圈子,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周围的人,否则他们只会以自我为中心。如今,他们承受着同龄人怜悯的目光,也会遭受到讥笑,甚至排斥,这些往往会造成他们内向的性格。他们觉得这个世界让他蒙羞,所以根本不愿意为社会做贡献。

我可能是第一个指出身体有缺陷或内分泌异常的孩子所面临的困境。这一科学分支的确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跟我所期待的发展方向相去甚远。从一开始,我就一直在苦苦寻找走出这些困境的方式,而不是要找个理由证明他们这种状况归罪于遗传因素或身体缺陷。患有身体缺陷并不意味着生活态度会畸形发展。对两个不同的孩子而言,内分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实际上,不乏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迎难而上,在克服难关的过程中,培养出了一技之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因此,个体心理学的这一观点不利于优生优育的宣传。那些成就斐然的人物对我们的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很多精英人物生来就有某种身体缺陷,有的还在生前遭受了病痛折磨,英年早逝。但是这些身残志坚、人穷志高的勇士们,将勇气和智慧化作种种发明,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奋斗使他们力量倍增,如果他们没有奋斗精神,其人生必定不会达到如此高度。所以说,身体状况的好坏和心智发展的高低并不成正比。然而,迄今为止,那些生来就具有身体缺陷或内分泌异常的孩子,其中大多数都没有得到正确的训练。无人能理解他们的痛苦,他们因此而变得自我,迟迟不能走出身体缺陷带给他们的阴影,直接导致了未来人生的失败。

溺爱

受到溺爱的孩子也会对人生的意义做出错误的解读。由于过分受宠,他们成了家里说一不二的小皇帝。他们受到了太多的重视,也会因此渐渐觉得重视他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一旦大家不再把他们作为关注的焦点,不把他们的感受太当回事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感到失落,继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失望。由于他们一直都在索取,从不懂奉献,因此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总是感到束手无策。一向是别人给他们包办一切,因此他们没有自立能力,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他们心里只有自己,从来就不懂合作的好处和必要性。当面对困境时,他们只有一个办法——要求别人为他们做这做那。他们觉得,只要重新得到重视,别人就不得不对他实行特殊待遇,他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才是能改变他们窘况的杀手锏。

这些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成社会的危险分子。一些人根本听不下去善意的规劝,有的甚至可能装出一副讨喜卖乖的样子,为的是把握机会、支配他人,但是一旦需要像常人那样进行合作完成某件事,他们就会原形毕露。还有另外一些人,由于儿时得到了过多温暖的呵护和默许,长大后当这一切都不再有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被人亏待,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跟他作对,于是公开叫板,实施各种报复行为。他们本来就觉得自己受到了虐待,如果人生态度再遭到社会的反对(确实很有可能),就更加觉得世界对他太刻薄。在这种情况下,企图用惩罚的手段来教育他们根本无济于事。相反,这些惩罚措施只能强化他们“每个人都在与我为敌”的思想。但是,不管这些被宠坏的孩子是拒绝合作也好,还是公开叫板也罢,靠示弱攫取人心也好,使用暴力报复社会也罢,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错误的人生观。更有甚者,有人还会“审时度势”,两种手段轮番轰炸,但目的始终没变。在他们的词典里,对生命的意义最重要的诠释就是:我天下第一,就是我要星星,也得有人去给我摘。只要他们不改变这种对生命意义的错误解读,必定一步步滑向失败的深渊。

忽视

第三种容易犯错的人是那些在孩提时被忽视的人。在没人关注的环境里长大的人不懂什么是爱和互助,这样的字眼绝对不会出现在他们人生的词典里。不难想象,一遇到生活中的难题,他们就会下意识地夸大其难度,不相信能在别人善意的帮助下渡过难关。他们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成长,认为这就是世界的真面目。更要命的是,他们不明白,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才能得到爱和尊重。他们不能相信别人,甚至连自己都无法相信。

实际上,任何经验都不能取代无私的感情。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一出生就信赖他们。然后,父母必须将这种信任推及到更大的范围,直至孩子们完全对他们的成长环境放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没能成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唤起他们与人合作的热情,以后就很难培养起社交兴趣,也不会交朋友。对别人感兴趣的能力人皆有之,但是这种能力必须得到训练,否则发展必定受阻。

我们研究过一些极端的案例,主人公都曾是被忽视,遭人白眼,招人烦的孩子。我们从研究中发现,他们对合作没有任何概念,封闭自己,不跟人打交道,对一切人际交流全然不知。正如先前所述,这样的人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孩子之所以能平安度过婴幼儿期,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定的关心照顾,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没有完全被忽视的孩子。我们所说的那些孩子,只是和一般的孩子相比,受到的关注少了些,或者是那些在某些方面被忽视的孩子,而在其他的方面则不尽然。简言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被忽视的孩子始终找不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他人”。可悲的是,在我们的文明社会里,那么多人生输家中,要么是孤儿,要么是弃子,这些身世悲惨的孩子也应该属于被忽视的群体。

无论身体有缺陷,还是被溺爱,抑或被忽视,其中任何一种情况都能导致人们对人生意义做出错误诠释。他们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就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们能留意这类事情——实际上我想说,如果我们真正地关心他们,而且也受过这方面的培训——就应该能够根据他们的所作所为洞察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诠释是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