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情感作用

自卑与超越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情感作用

人随着生活环境做出的改变被定义为“文化”。精神作用于人体,产生种种行为后果,人类由此便拥有了文化。精神激励我们采取行动,直接促进身体的发育,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目的性。然而,精神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要克服困难,健康的体魄至关重要。因此,精神左右着周围的环境,保护着肉体远离疾病、死亡、伤害、意外以及功能失调的困扰,使我们拥有了快乐和痛苦的感受、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辨别能力。

有了情感,肉体就能对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幻想和识别都是对未来做出预测的方式,但其意义不止于此,它们唤起了某种情感,引导身体做出相应反应。因此,情感来自个体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他们各自的奋斗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情感控制着身体,但并不依赖于身体,情感主要是由个体的奋斗目标和相应的人生态度决定的。

个体的人生态度不是决定他们行为的唯一因素。如果没有其他的因素,单单人生态度无法产生行动。为了让人行动起来,它需要情感的大力支持。个体心理学出现了一个新的观点:我们的观察表明,情感和人生态度并不矛盾,而是总是与奋斗目标相一致。这个观点超越了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范畴。化学理论无法解释情感的起源,而化学实验也不能预测情感。虽然个体心理学必须以生理学为基础,但是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心理目标。比如在焦虑这一问题上,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为达到什么目的而焦虑,而不是焦虑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会产生何种影响。

这一研究理论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不是性压抑,也不是难产留下的心理阴影,这些说法都不靠谱。我们都知道,在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中成长的孩子会发现,任何原因的焦虑都能有效地控制父母,引起他们的关注。经验告诉我们,愤怒可以控制住某个人或掌控住某种局面。我们认为身体特点和性格特征都来自遗传,在实现最终目标的努力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遗传能起到的作用。从这个方面说,它似乎才是真正的心理学方法。

我们看到,个体的情感产生和发展方向及程度一定跟他们个人的奋斗目标相适应。焦虑不安也罢,勇气满满也好,悲伤也罢,快乐也好,这些感受都和他们的人生态度相一致,他们的各种表现方式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如果在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痛苦,那么成就并不能带给他们喜悦和满足。只有苦痛才能带给他们快乐!我们还注意到情感的出现和消失都是任由人摆布的。患有陌生环境恐惧症的人在家里或者处于主导地位时症状就会消失。神经症患者排斥的都是那些自认为无法操控的人生的方方面面。

情感跟人的人生态度一样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胆小之人,无论他在弱者面前表现得多么傲慢,也不管在他人的保护下显示出多么的勇敢,他终究改变不了胆小的个性。尽管口口声声说自己很勇敢,但还是会给门上三把锁,养只看门狗,按上防贼警报器。可能原来没人能够看出他们内心的焦虑,但是他们不怕麻烦给自己设置的重重保护却泄露了其胆小的秘密。

性欲和爱情也与此相似。当个人有了性目标时,就会产生性感受。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性目标上,对其他人没有丝毫兴趣,性器官的感觉和机能也由此唤起。当这种感觉和机能消失后,就会出现所谓的阳痿、早泄、性冷淡和性变态等问题。这就清楚地表明他根本不愿意放弃那些不健康的爱好。这些情况往往是由于错误的优越感和人生态度造成的。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这些人都非常期望得到别人的体贴关心,而不是为对方着想。他们都是缺乏社会情感,缺乏勇气的悲观主义者。

我有个患者,是家里的次子,他深受负罪感的折磨,始终不得解脱。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很看重诚实。这个孩子七岁的时候,他的哥哥代他完成了一次家庭作业,而他却向老师隐瞒了实情。三年以来,这个孩子都对此事耿耿于怀,后来,他把实情告诉了老师,遭到了老师的调侃。当他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时,他的父亲为儿子的诚实感到高兴。他表扬了儿子,还好言好语地安慰他。尽管得到了父亲的原谅,他依然沮丧不已。我们不得不认为,他只是犯了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心里就这么过不去,他只是想证明自己是个诚实认真的人。他的家人都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他受到影响,所以特别看重正直这一人格。在学业和社交方面,跟他哥哥相比,他总是感到自愧不如,因此他竭力想通过别的办法表现出自己的优势。

再后来,他又因其他的事而自责。他经常手淫,一直也没改掉在学校作弊的毛病。尤其在考试之前,他的负罪感更为强烈。他的情况越来越糟糕。由于太敏感,他比哥哥的思想负担更重。每当他表现得不如哥哥时,都会以此为借口为自己开脱。大学毕业后,他打算干些技术活,可是他的负罪感发展成了一种强迫症,他终日向上帝祷告乞求宽恕,根本没有时间工作。

如今,他的精神状态恶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医院认为治愈他的希望渺茫。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的情况却出现了好转,出院时医生告诉他,如果需要可以再回来。他辞去了原来的工作,转而研究艺术史。考试来临之前的一个公休日,他去了教堂,在集会的教徒面前扑倒在地,大声哭喊着:“我罪孽深重啊!”就这样,他的内心再一次变得脆弱起来。

又住了一段时间的医院后,他回到了家里。有一天,他竟然光着身子下楼去吃午饭。他身材很好,在这一点上,他的哥哥和其他人都比不上他。

负罪感能让他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诚实些,他要通过这一方式努力表现出自己的优势。然而,他的努力方向发生了偏差。他对考试和工作的逃避态度说明了他畏畏缩缩,缺乏自信。他对于自己觉得不能胜任的事情有意排斥,由此患上了恐惧症。无论是在教堂里自贬身价,还是在餐厅里戏剧性的出现,都是他借此表现自己的优势。这些行为跟他的人生态度自成一体,而引发的情感又完全跟个人目的相吻合。

还有些生活中更为常见的例子能够更加清楚地证明精神对肉体产生的影响。它导致身体暂时出现某种状况。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每种情感都能通过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个体表达抽象情感的方式都是具体可见的。体态、态度、面部表情以及四肢的抖动都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器官其实也在发生着类似的变化。脸色变得赤红或苍白都表明血液循环受到了影响。愤怒、焦虑、悲伤以及其他所有的情感都能通过身体语言得以表达。身体语言因人而异。

遇到让人害怕的事,有的人会身体颤抖,毛发竖起,出现心悸;有的人流冷汗,气短胸闷,讲起话来声音沙哑,或者身体蜷缩或退后;有的人身体会失去平衡,或者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恐惧还可能会影响到某些人的膀胱或性器官。比如考试会引起一些孩子的性亢奋。我们看到许多罪犯在实施犯罪后,常常去找妓女或情人发泄。在科学领域,我们发现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性欲和焦虑共生,另一些则认为两者风马牛不相及。这些观点都是从个人体验中得出的主观看法,所以有人认为两者有联系,而有人则不然。

这些身体反应因人而异。有研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反应都是遗传所致。这些身体反应常常能够折射出某个家族的弱点和特性。这个家族的其他成员在一定的情况下,也会做出类似的身体反应。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能够通过情感表达来了解精神是如何对身体发挥作用的。

情感以及其借助身体表达的方式揭示了精神如何依据对环境的判断做出应对。比如,人们发脾气是想尽可能快地摆脱困难。对他们而言,殴打、辱骂或攻击他人似乎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怒气反过来会对器官产生影响,它会调动器官使之变得紧张。有人生气时会感到胃疼,或者脸变得通红,愤怒使他们血液加速流动甚至于会引发头痛;有些人总是压抑心头的怒火,或者对羞辱忍气吞声。这种人很容易患上偏头痛或者习惯性头痛;还有些人因愤怒而引发三叉神经痛或癫痫发作。

情感是如何对身体产生作用的,至今我们尚不能完全明了这一点,也许永远都不可能了解透彻。精神紧张程度对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都会产生影响。只要精神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就有行动起来,比如敲桌子、咬嘴唇或撕纸。紧张感让人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动作。一些人感到自己受到威胁时,为了缓解紧张情绪,可能会咬铅笔头或手指甲。身处陌生人当中,有人会感到脸红、发抖甚至抽搐。其实这些表现也是由于焦虑和紧张引起的。在非自主神经系统的协助下,紧张感传导至全身。任何一种情感都会让身体紧张起来,而紧张并不像这些列举的例子一样都表现得那样分明。我们这里所讲到的都是跟神经紧张相关的一些明显的症状表现。

如果我们继续深究,就会发现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跟情感表达密切相关。情感的表达是精神和身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精神和身体是我们所关注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因此它们相互之间互惠互利的作用非常重要。

从以上列举事实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个体的人生态度和相应的情感因素对身体发育有着持续的影响。如果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早年就已形成,我们依据丰富的经验就能预测出他们以后的身体发展状况、人生态度会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勇敢的人往往体型健美,肌肉结实,身形挺拔。态度对身体的发育有着重大影响,这也是让肌肉更健美的一个原因吧。勇敢的人面部表情和整个容貌特征,甚至连头盖骨发育最终也都会受到影响,变得与众不同。

现在,我们已经确信精神能对大脑活动产生影响。病理学上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因为大脑左半球受伤失去了读写能力,但是他的大脑其他部分接受一定训练后,得到新的开发,他又重新获得读写能力。此种情况也常发生在中风病人身上。虽然他们大脑受损部分的功能无法恢复,但是大脑其他部分可以弥补这些损失。这一事实尤为重要,它证明了个体心理学可以被应用在教育领域。如果精神确实对大脑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如果大脑只是产生精神的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唯一的工具——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有办法促进它的发育和完善。这样,就不会有人一辈子都受到大脑缺陷的束缚,因为我们可以找到训练大脑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