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培源,缜密与深情

倾听思想的花开:王雪瑛散文集 作者:王雪瑛


周培源,缜密与深情

1952年院系大调整时,燕京大学被并入北京大学,一批著名学者也汇入北大,他们多数入住燕南园。燕南园先后迎来北大4位校长,8位副校长,20多位学部委员、科学院院士。在这些别墅中,人气旺盛的庭院,要属燕南园东部的56号,这里的主人是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周培源,他在1978年出任北大校长。

周培源特别爱花,每当春风吹醒北国大地,56号庭院前繁樱如雪,暖风轻拂,花枝摇曳,人称“周家花园”。“花园”的大门对赏花者是敞开的,无论教授还是学生,那里是爱花者的心仪之地。

周培源为物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他是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1924年周培源毕业于清华,1927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从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研究,获博士学位。1929年周培源学成归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其时年仅27岁,因清俊的外表,过人的才华,周培源与青年才俊陈岱孙、金岳霖并称为“清华三剑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培源受校长梅贻琦之托,安排清华大学南迁,他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他心怀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湍流理论研究,随后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当时,周培源明确表示:不做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性职务,可以随时离去。1947年,他携全家离开美国返回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殚精竭虑。

周培源是一个才华横溢思维缜密的科学大家,他还是一个有锋芒有担当有激情的知识分子,他对祖国的热爱,一往无前,一生无悔,他对妻子的挚爱,一往情深,一生相依。

1930年的一个周末,周培源到同学家中做客,看见了一张少女的照片,经同学介绍后,他见到了这位秀外慧中的少女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女生王蒂澂,他们一见钟情,决定人生的长旅,一路同行。1932年6月18日在北平的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亲自主持了婚礼。

漫漫人生路,他们携手60年,分担风霜雨雪,分享春花秋月,燕南园里留下他们并肩漫步的身影,月有阴晴圆缺,他们情比金坚。他们育有四个女儿,在女儿们的眼中,父母一直就是一对恩爱的恋人。两人一同外出时,父亲总是把手臂伸向母亲,她挽着他的手臂形影不离。

晚年王蒂澂瘫痪在床,他们不能一起漫步燕南园了,每天早晨周培源都会到妻子的房里问候:“你今天感觉怎么样?腰还疼不疼?我爱你,60多年我只爱过你一个人。你对我最好,我只爱你!”周先生晚年右耳失聪,他说话声音响亮,每天全家都会聆听他那“爱的誓言”,这位周密严谨的科学大家,每天重复着爱的话语,心中的深情不变。一生只爱一个人,在现代人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传奇,而他们在60多年的日常人生中做到了,将爱的传奇变成了现实,他们在燕南园中留下了爱与美的诗篇,真挚而质朴,温暖而坚实。

原载《中国艺术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