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华大学荐读书目 作者:《清华大学荐读书目》编写组,胡显章 编


这是一本关于引导读书的册子。

许多名人大家对读书都有着深刻的领悟。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在哈佛大学当了40年校长的艾略特说:“养成每天用10分钟来阅读有益书籍的习惯,20年后,思想上将大有进步。所谓有益的书籍,是指世人所公认的名著,不管是小说、诗歌、历史、传记或其他种种。”清华学长钱钟书、杨绛伉俪因书结缘,他们将读书视作一种信仰。钱钟书酷爱读书,进校后誓扫清华图书馆被传为佳话。杨绛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得情趣会思考的人。”“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共事等各个方面。”“读书能让人遇到更好的自己。”为了鼓励清华学子读书,她在九十高龄时,用她与钱钟书的稿费在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同学们以两位老学长提出的“好读书、读好书”倡议为宗旨成立了好读书协会。

为了引导大家读好书,1997年清华大学推出一本《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推荐了中国文化名著、中国文学名著、世界文化名著和世界文学名著各20种,收效良好,在校内外获得积极评价。当前,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清华大学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大学的进程。国家与学校领导都越来越关注人的素质,强调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习近平同志一再倡导读书,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他谈到在插队的艰苦岁月,常常以书为伴,当今日理万机,“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李克强同志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强调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份财富,阅读者将终身受益。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为此,“全民阅读”被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建设书香社会的愿景。处在文化高地的大学理应成为书香社会的典范和导引者。清华大学邱勇校长也十分重视引导大家读书。他在给2015年新生的信中强调: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对于处在个人成长黄金阶段的年轻人而言尤为重要,与书为伴将使同学们受益终生,并向新生赠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继而在2016年又向新生赠送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邱校长还支持“读在清华”深度阅读推进计划的实施,十分关注推荐书目的工作。依据形势的要求,在总结以往指导阅读实践的基础上,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出面,邀集了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新雅书院、教务处和人文学院等院系的教授组成了一个编委会,对1997年版的《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版《清华大学荐读书目》。

新版书名由“应读”到“荐读”的修改,体现了对阅读主体的尊重,变“你应读”为“我要读”。新版书目比之旧版有如下的变更:一是对部分书目做了调整,扩大了学科覆盖面,增加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和美学方面的书籍;扩大了对地域、民族和人类文明发展重要阶段的覆盖面。二是总量由原来的80种增至120种,并依然在其中注明了优先推荐的书目(共30种,以※标示)。有人会说,在校学习期间是无法读完这120种的,甚至终生都难以读完。实际上,《荐读书目》只是对大家的阅读起一种导引作用,至于能够读多少,关键在于读书的需求和态度。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对于我们读书不无启迪作用。又有人会说,这书目推荐的书太少了。实际上在选择过程中,我们参阅过各种各样的阅读书目,编委们也推荐过其他的书,最后我们以同一学科背景的书不宜过于集中为原则,立足全局进行了选择,有的书采取了在同类书目导读中提及的办法,还有的书将在学科推荐书目中列选,例如,清华美术学院曾经推出一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素质教育推荐书目》,着重列出系列美学的书籍,修订后要再版;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彬教授给同学们编荐了《清华新闻书目导读100种》,不仅列选了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经典读物,还涉及为人、为学、审美的宽博领域;清华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将推出阅读书目,其中部分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是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列出的,是面向全校同学的,许多重要的书籍在这个《荐读书目》中就没有列出。新版还考虑到中学阅读的情况,删节了旧版部分书目。新版所推荐的书目除个别是近期一经面世便为世人公认为富有启迪意义的好书,一般均带有经典特色,历经岁月的淘洗,是具有传世性、普适性和权威性的文化遗产。

怎样阅读这些名著?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读物,有不同的读法,总体上提几点建议供参考:一是正如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弁言中倡导的,对中国历史文化应该带有温情与敬意那样,对经典读物也应该抱有这样的心态;二是经典,尤其是带有深刻哲理的文化名著,有较大难度,要花大工夫研读,要有耐心和韧劲;三是要有心灵的交流。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阅读作为一种自我教育,也应该有这样的过程;四是,要联系实际,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并学以致用。《礼记·中庸》十九章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被朱熹称为“为学之序”,对我们今天的阅读仍是适用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像华罗庚教授总结的做到读书“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即通过思考判断,分析归纳,达至去庑存菁,融会贯通,转识成智,并经过实践,成为自己稳定的素质。

这次推荐书目的工作,得到各方的关注和支持,许多学科的领军者和教学名师或对书目提出建议或亲自提笔撰写导读文章,保证了书目的质量,提升了书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们在此向他们,向所有为书目奉献了心力的朋友们表达谢意。

我们希望此次新版的书目相对于旧版能收充实完善之效,由于能力所限,依然会有不足之处。这个册子是为大学生阅读提供导引的,也可以为同等阅读水平的读者提供阅读参考。我们期望这个册子对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和善读书能够有所助益,也期望读者能将意见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完善。

《清华大学荐读书目》编委会主任

2016年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