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游黄山记(节选)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菁录. 清卷:天宇澄清,平烟幂野 作者:石孝义 编


游黄山记(节选)

钱谦益

作者简介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年又号蒙叟、东涧遗老,苏州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清初著名文学家,诗坛盟主之一。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为东林党人。崇祯时,官至礼部侍郎,因为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兵临南京城下,钱谦益妻柳如是劝其与自己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却怯懦不前,随后,率诸大臣在大雨中开城向清军迎降。顺治三年(1646)正月,清廷任其为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后因病告归。转年,钱谦益被逮捕北上,关入刑部大狱。顺治五年(1648)四月,钱谦益因黄毓祺案被株连,囚南京狱,后经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钱谦益才得以免祸。出狱后,他曾暗中策应、联络各方势力反清复明。清康熙三年(1664),钱谦益八十三岁高龄去世,葬于虞山南麓。他博览群书,工诗文,著有《牧斋诗抄》《有学集》《初学集》《楞严经蒙抄》《金刚心经注疏》等书。

由祥符寺度石桥而北,逾慈光寺,行数里,迳朱砂庵而上,其东曰紫石峰,三十六峰之第四峰,与青鸾、天都,皆峄山也。过此,取道钵盂、老人两峰之间,峰趾相并,两崖合沓,弥望削成,不见罅缝,扪壁而往,呀然洞开,轩豁呈露,如辟门阖。登山者盖发轫于此。

里许,憩观音崖,崖欹立如侧盖。迳老人峰,立石如老人伛偻。县崖多奇松,裂石迸出,纠枝覆盖,白云蓬蓬冒松起。僧曰:“云将铺海,盍少待诸?”遂憩于面峰之亭,登山极望,山河大地皆海也。天将雨则云族而聚于山,将晴则云解而归于山。山河大地,其聚其归,皆所谓铺海也。云初起,如冒絮,盘旋老人腰膂间,俄而没顶及足。却迎凌乱,迫遽回合,弥漫匼匝。海亦云也,云亦海也,穿漏荡摩,如百千楼阁,如奔马,如风樯,奔踊却会,不可名状。荡胸扑面,身在层云中,亦一老人峰也。久之,云气解驳,如浪丈水势,络绎四散;又如归师班马,倏然崩溃,窅然不可复迹矣。回望老人峰,伛偻如故,若迟而肃客者。缘天都趾而西,至文殊院,宿焉。

黄山自观音崖而上,老木榰径,寿藤冒石,青竹绿莎,蒙络摇缀,日影乍穿,飞泉忽洒,阴沉窅窱,非复人世。山未及上曰翠微,其此之谓乎?升老人峰,天宇恢廓,云物在下。三十六峰,参错涌现,怳怳然又度一世矣。吾至此,而后乃知黄山也。

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幽荫荟蔚。陟老人峰,悬崖多异松,负石绝出。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悬度者;有穿罅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谓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许,广一亩,曲干撑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为中裂,纠结攫拏,所谓扰龙松也。石笋矼,炼丹台峰石特出,离立无支陇,无赘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车之有盖,参差入云,遥望如荠,奇矣,诡矣,不可以名言矣。松无土,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也。滋云雨,杀霜雪,勾乔元气,甲拆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属,非凡草木也。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

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过者惜之。余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轮囷,蔚为奇观也。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

译文

我由祥符寺翻过一座石桥一直向北,过了慈光寺,又走了几里,然后取道朱砂庵一直往山上走。山东面的山峰叫紫石峰,是黄山三十六峰的第四峰,它和青鸾、天都二峰都是连绵在一起的。过了这里,我们取道钵盂峰、老人峰之间的道路前行,这座两峰的山脚相连,两边的山崖合并在一起。远远望去,那四处的峭壁,好像劈削而成的,看不到一点缝隙,我们摸着峭壁前行。突然间,两座山崖间闪出一条大道,就好像两扇大门轰然洞开,眼前一片敞亮,面前的景物瞬间都呈献在眼前。登黄山的游客大都是以这里作为起点的。

往上登了一里来地之后,我们在观音崖下稍事休息。那山崖斜着耸立着,就像一面侧放的车盖。然后,我从这里径直奔老人峰。那老人蜂上立着一块硕大的山石,好像一位老人佝偻着身子。悬崖之上有许多奇松,它们从裂开的石头中,顽强地生长出来,虬枝纠结在一起,覆盖着山崖。这时,一团团白云从蓬松的松树顶上生起。僧人说:“云马上要铺海了,何不稍等一会儿呢?”于是我们便面对山峰的一座亭子里休息了一会儿。从这里登上山顶,极目远望,只见山河大地变成了一片云海。天要下雨时,云气一簇簇地汇聚在山头。天要放睛时,云气就迅速地消解开来,回归山上。那山河大地上,云气的汇聚和回归,都叫做“铺海”。云气最初生起时,就好像冒出棉絮,盘旋在老人峰的背脊之间。不一会儿,那云气就淹没了山顶以至山脚。那云气有的向后退,有的向前进,错杂凌乱。可转眼它又急剧地流动起来,时而回旋时而聚拢。不大会儿,那云又聚拢了来,终于弥漫到了四周。这时,“海”也是云,云也是“海”了。忽然,那云海从当中穿开了洞,一块块的云雾飘来荡去,互相碰撞,一会儿好似百千座楼阁,一会儿又好似奔马,如迎风的樯帆,时而奔驰腾踊,时而退却会聚,难以一一描述。云雾飘荡在胸前,扑在脸颊之上,身子站在层层的云雾里,也可以算做一座“老人峰”了。过了很久,云雾解散,就像波浪凭借着水势,纷纷向四下散去,又好像回师调归的兵马,刹那间分崩离析,散得无影无踪,不可再追寻了。这时再回头看老人峰仍然佝偻着身子站在那儿,好像在等待着迎接客人呢。我们又顺着天都峰的山脚一直往西,到文殊院住了下来。

黄山从观音崖一直向上,老树横七竖八地支撑在路上。老野藤覆盖在石头上。青青的竹子、翠绿的莎草蒙覆、缠绕,摇曳、连缀在一起。太阳的光线有时从树隙间透射过来。飞流的泉水有时从山崖上洒落下来。四下里一片阴暗幽深的样子,好像不是在人间似的。还有座山没有来得及上,名叫翠微,不知何以叫这个名字。登上老人峰,四下里天地一片恢弘,云烟景物都在脚下,三十六峰参差交错着涌现在眼前,恍惚间好像又到了另一个世界。我到了这里之后才知道黄山啊!

黄山,山的奇绝在于它的泉水、云雾和松树;水的奇绝没有超过白龙潭的;而泉水的奇绝没有超过汤泉的;它们都环绕在黄山山麓。桃源的溪水流入汤泉,成为汤泉的水源,白云溪从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的溪水都流淌到山脚下。山谷中一片空荡,是水,填满了山的腹部,溪水的激溅、奔流,全都在山腰以下,因此,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

黄山极高,雷雨都在山下,云气汇聚从山中涌出,旅行飘荡之后又回到山中,都在山腰间弥集,每次看到天都峰等山峰,白云生成一条长长的带子,却不能到达它的山顶,过了很久,云气翻涌弥漫,从四面合拢成一片,云气都被遮蔽荫盖在它的下面,而峰顶却在白云之上。铺展开的云朵,远远望去,就像大海一样,忽然之间,一下子崩离散开,好像是受惊的野鸭和惊跑的兔子,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黄山诸峰高高地耸出云外,天空是那么辽旷,是因为云雾无所依附。

从汤寺以上,山上的松树都生长得笔直,名贵的树木,如桧树、楩树、楠树等,野藤缠绕着,莎草覆盖着,幽暗荫蔽,繁密茂盛。登上老人峰,看到悬崖上有很多奇形怪状的松树,背靠石壁,横空生出。经过这里再往上走,没有一棵树不是松树,没有一棵松树长的不奇特。有树干细得像人的小腿,可是树根却盘曲延伸有几亩大的土地上;有树根只有一丈长短,可是树枝茂盛修长遮蔽道路的;有的沿着悬崖越过深谷而靠近两边的石壁,好像悬空度过的;也有穿过石头的缝隙,从石缝中伸出来,好像从悬崖的一侧生长出来的;有高高竖起团团簇拥,好像羽毛制成的车伞的;也有昂首挺立,好像一条游龙的;有横卧而起,起后又横卧的;也有连在一起又断开,断开后又连在一起的。在文殊台的左面,云梯的背面,山势几乎垂直向下,却都有松树蹲踞在上面,歪斜地倚靠着,靠拢在一起,与游人俯身抬头之间相迎合,这也是很奇特的。

始信峰北面的山崖之上,一棵松树覆盖着南面的山崖,攀着它的树枝可以翻越到南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接引松。它的西面,巨大的山石像屏风一样耸立,有一棵松树,高三尺左右,枝叶铺展得却有一亩大小,虬曲的树干撑破石崖而出,又从上往下穿过石头,山石为此从中碎裂,枝干互相纠缠在一起,张牙舞爪,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扰龙松。石笋矼和炼丹台,峰顶上的山奇特地突出,高高地耸立,没有支脉,也没有多余的山头,一石一松,好像是道士头上的一支发簪,马车上的一把伞盖,参差错落,高耸入云,远远望去,则像一颗荠子,真是奇妙啊,诡异啊,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啊!黄山松下面没有土壤,就把石头当成土壤,所以它们的树身、树皮、树干坚硬得都像石头一样。受到云雾与雨水的滋润,又受到霜雪严寒的肃杀,吸收宇宙的原始之气而萌发,在遥远的古代破土而出,大概也就等同于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类的名贵药物,不是一般寻常的草木了。可是有人却想将它们砍下来,当作盛器在眼前把玩,这不是很浅薄吗?

登上云梯往东走,有一棵高大的松树,屈伸自如地生长着,被雷电劈倒后倒在地上,横在那里有几十丈,松皮如龙鳞,松针如鬣,它们向上弯曲有力伸展着。路过的人,觉得可惜。我笑着说:“这是造物主有意开个玩笑,违逆而使它折损。过上千百年之后,更无法想象它是怎样的错落盘曲,蔚为奇观呢!江浙一带卖花的人,总是要挑梅树的老枝,将它们弯后折下来,捆扎在一起。等到了春天,就拿出这些造型最为奇特的瓶花来相互攀比夸耀。这棵松树,大概也就是造物主制造的折枝吧!”千年之后,一定会有人验证我今天的说法,然后会心一笑。

赏析

钱谦益的《游黄山记》一共有九篇,这里选取了其中的两篇。第一篇作者着力描写了黄山的“云铺海”。“云铺海”是黄山的奇观。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从起云到铺海,到云散的全过程,写得生动、具体,让读者能从中领略到这一奇观的盛景。一句“山河大地,皆海也”将云海的宏大展现得淋漓尽致,“天将雨则云族而聚山;将晴则云解而归于山。”天阴与晴,两相对照,将云海的动态描写得更加生动而精彩。“云初起,如冒絮,……俄而没顶及足……”这是近景的云海。“穿漏荡摩,如百千楼阁,如奔马,如风樯,奔踊却会。”这是远景的云海。最终云海散去,“如浪丈水势,络绎四散;又如归师班马;倏然崩溃,窅然不可复迹矣。”作者于景物的描写中,用笔起伏跌宕,不拘一格,可谓纵横驰骋,意象五彩纷呈。第二篇着力描写了黄山的“异松”。作者有时用散点透视的写法,概括“异松”的各种姿态,连续八个“有……”将黄山“无树非松,无松不奇”的特征描写的入木三分。再则有时又运用特写的写法,把接引松、扰龙松和石笋矼、炼丹台的“如首之有笄,如车之有盖”的一石一松细腻地刻画出来。作者在细节刻画上,更是流露出极高的写实手法和细致的观察力,将黄山松的奇特和繁多真实再现出来。两则文章各有一个描写的侧重点,即避免了一般的平铺直叙,而是有重点、有起伏,在语言运用上也力争做到简洁而生动。

  1. 祥符寺: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因位于汤泉西,故又名汤寺。

  2. 三十六峰:黄山支脉历代沿称有三十六峰,但不止于此,即天都、钵盂、青鸾、紫石、朱砂、莲花、桃花、石人、云际、云门、浮丘、容成、轩辕、上升、清潭、翠微、仙都、望仙、九龙、圣泉、石门、石柱、石床、丹霞、炼丹、狮子、云外、紫云、芙蓉、飞龙、采石、叠障、仙人、棋石、布水、松林。

  3. 峄山:连接不断的山。

  4. 弥望削成:远远望去四处的峭壁,好像劈削而成的。

  5. 呀然:本义为张口惊讶的神情,这里形容山势洞口。

  6. 阖:即门,古时将木做的门叫阖,用竹苇做的门叫扉。

  7. 发轫:启程。

  8. 县崖:悬崖。

  9. 云将铺海,盍少待诸:云将要铺海了,何不稍微等一会儿呢?云铺海,黄山的奇观之一。站在山顶,见山下白云四合,山高出云外,青天白日,看去云雾弥漫,像大海一样。这种景象,叫“云铺海”。

  10. 族:通“簇”,丛聚,簇拥。

  11. 迫遽回合:急剧地流动,时而回旋时而聚拢。

  12. 匼匝(kē zā):也作“匼帀”。周匝,环绕。

  13. 却会:退却,聚会。

  14. 解驳:云气解散的样子。

  15. 如归师班马:像回师调归的兵马。班,调回。

  16. 窅(yǎo)然:怅然。

  17. 若迟而肃客者:像等待着迎接客人。迟,等待。肃客,迎客。

  18. 老木榰(zhī)径:老树支撑在路上。榰,支撑。

  19. 莎(suō):莎草,草本植物。

  20. 蒙络摇缀:蒙覆,缠绕,摇曳,连缀。

  21. 窅窱(tiǎo):同“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

  22. 怳(huǎnɡ)怳然:恍惚的样子。怳,同“恍”,恍惚。

  23. 汤泉:一名泉砂泉,在紫石峰下。

  24. 冢(zhǒnɡ):山顶。

  25. 滃然:云气腾涌,烟雾弥漫貌。

  26. 凫(fú):野鸭。

  27. 附丽:依附,附着。

  28. 桧(ɡuì)、榧(fěi)、楩(pián)、楠:都是树的名称。

  29. 荟蔚(wèi):草木繁盛。

  30. 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31. 纠结攫拏:形容互相缠绕的样子。攫拏,争先恐后地夺取。

  32. 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

  33. 勾乔元气:吸收元气而孕育胚芽。

  34. 甲拆:同“甲坼”,草木种子外皮开裂而萌芽。太古:远古,上古。

  35. 金膏水:犹玉液琼浆之类的东西,相传是山川和气所生,喝了可以长生不死。碧上药:不详。灵草:又叫“灵芝”或“紫芝”,菌类植物,古人认为是仙草。

  36. 不亦陋乎:不也太浅陋了吗?

  37. 夭矫:屈伸自如的样子。

  38. 鳞鬣偃蹇怒张:松皮如龙鳞,松针如鬣,它们向上弯曲有力伸展着。鳞鬣,龙的鳞片和鬣毛。偃蹇,高耸。

  39. 槎枒(chá yā):枝条向旁伸展。轮囷(qūn):屈曲的样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