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蜀源探秘(二)

蜀中旧闻 作者:李浩 著


蜀源探秘(二)

古蜀国事略

古蜀族经过人皇—伏羲—神农—黄帝—大禹传承世系后,进入了“蜀”的时代。

●纵目蚕丛王

古籍《蜀王本纪》,为汉代蜀人扬雄所撰,乃最早记载“蜀”的专著。

扬雄是蜀学始祖,著名的辞赋大家。其所著《蜀王本纪》开篇即言道:“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

言辞开宗明义,蚕丛为“蜀”先王。具开天辟地之气概,不容有丝毫质疑。

南宋学者章樵,校注《蜀都赋》时,引《蜀王本纪》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是氐族人的一支。由于山高路险,不能像平原居民那样,构建起“木骨泥屋”,只能因地制宜,在山崖上凿洞为室。

这些蚕丛族众们善于养蚕,长相十分奇特:“是时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纵,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表述近似白描,清晰而形象。

蚕丛部落之民,眼睛像螃蟹一样,向前突出。头发绾成“椎髻”,置于脑后。所穿衣服,左边斜分叉口。

未有礼乐的氐人,居住在岷山的石室中,听说“广都之野”沃野千里,便在族长蚕丛率领下,向南往成都平原迁徙,到达广汉三星堆后,打败了当地的土著,在此建立起蜀国。

此次氐人南迁,虽有古籍可凭,但多模糊,不甚清晰。唯沿途尚有众多古地名,至今犹存。

沿着一个个古地名,勾画一条细线,可以清晰地知晓,蚕丛率领部众南迁,到达成都平原的迁徙之路。

这条迁徙线路,已被当地文物专家所证实。据专家介绍,目前“南迁”线路已基本确定。在这条线路上,仅茂县境内,就发现多处远古人类居住过的部落文化遗址,最著名的有营盘山遗址和波西遗址,经碳14测定,年代皆在六千年以前。

闽人曹学佺,乃明代著名学者。四川为官五年,著《蜀中名胜记》,记录巴蜀地理甚详。

书中古地名众多,涉及蚕丛氏尤众,“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市”……

曹学佺注释十分清楚,这些古地名,皆是蚕丛南迁之故地名。

三星堆遗址考古,出土的众多器皿实物,也与蚕丛氏息息相关。

纵目青铜面具、椎髻左衽服饰、立身青铜人像,皆明白无误告知世人,蚕丛氏真实存在。

唐末五代,杜光庭著《仙传拾遗》,虽为神话志怪小说集,然纵观整部书稿,上古文化信息甚重,仍值得肯定和借鉴。

“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各统所摄,其人聚族而居,遂相浸噬,广汉之虚,有人为邻土掠去已逾年,唯所乘之马犹在。其女思父,语焉:‘若得父归,吾将嫁汝。’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践言,马跄嘶不龁,父杀之。曝皮于庖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

笔者家乡遂宁,古广汉郡辖地。幼时,常听祖母说蚕女,每每哀声叹息,至今记忆犹新。

故事虽志怪神话,但所录“高辛氏”时,蜀地还没有王,已有了“广汉之虚”。

“广汉之虚”者何?三星堆古蜀遗址也!

杜光庭所撰,不仅有“广汉之虚”,还有附近部落间,相互劫掠之事。

尤弥足珍贵。

蚕丛率部至广汉,打败土著人,占领地盘后,立国多长时间呢?

《蜀王本纪》说:“……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

文中所提三代,泛指蚕丛、柏灌、鱼凫三代古蜀王朝。

蚕丛治“蜀”,长达“数百岁”。当然此“数百岁”,不是指蚕丛为王几百年,而应为“蚕丛”的国号,持续了几百年。如夏商周者,延国祚数百年。

《华阳国志》则说:“(蚕丛)死,做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不知今日之四川,仍有做石椁者,是否为蜀祖蚕丛遗风?

众多考古发现,蚕丛之古蜀王朝,应早于中原商朝,与夏代相当。

三星堆古城墙,筑于商早期,为鱼凫古蜀王朝所筑。

蚕丛古蜀王朝,较之鱼凫王朝,早了两个“数百岁”。计其所处年代,实与夏朝相当。

故蚕丛一脉,传承于鲧、禹,则顺理成章矣。

●“人面鱼身”柏灌、鱼凫王

蚕丛、柏灌、鱼凫三者,为古蜀国早期三代著名“蜀王”。

从仅存史料看,三者间的关系,似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过;又或彼此之间,权力过渡平稳,没有丝毫武力冲突。

然古人著史撰志,“春秋笔法”大有讲究。仔细推敲后,仍不难发现,三代蜀王之更替,实际通过武力完成。

“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

换句话说,三王皆变成轻烟,神秘消失了。其所属臣民,也随之化去。

化成了什么?

神?还是仙?皆无可能。

不外乎死的死,逃的逃,被俘者为奴!

《史记·三代世表》引《谱记》说:“周哀,先称王者,蚕丛国破,子孙居姚、巂等处。”

太史公告诉人们,居于中原的周王朝末年,先于周称王的蚕丛国,也被其他部落击败(破)了。

蚕丛国的遗民(子孙)们,只好逃亡到姚、巂等地居住。

古“姚”地,为今之云南姚安。“巂”者,今之四川西昌境也。

蚕丛国之遗民,亡命姚、巂。

何也?

蜀地偏安一隅,未受外敌侵略,怎么可能国破?唯有一种可能存在,就是柏灌犯上作乱,僭越称王所赐!

被俘者之命运,又享受啥“礼遇”呢?

三星堆出土文物众多,其中有一件奴隶石雕像,十分地扎人眼球。

该石像发髻高耸,下穿犊鼻裤,一端反系后腰带上,另一端扭系胸前。双膝下跪于地,龇牙咧嘴,样子十分恐怖。

此石像告诉人们,蚕丛国臣民们,为何愿“随王化去”了!

柏灌为二代蜀王,不知是何种原因(僭越作乱?),众古籍只载其名,其余信息全无。让人雾里看花,朦胧不着边际,按下暂且不表。

第三代蜀王鱼凫,最先统一“蜀”。各种史籍有载,传说众多。

鱼凫一统“大蜀”,国都在哪里呢?

宋代诗人孙涛,吟《观古鱼凫诗》,言及温江城北,有座“鱼凫城”。

《温江县志》载:此鱼凫古城,鱼凫王国都也。

近些年来,考古挖掘证实,此古城遗址规模宏大,确为古蜀人活动中心,遂定性为鱼凫王国都。

有关鱼凫王的影子,存世实物也很多。

鱼凫者,鱼鹰也。

三星堆二至四期,出土了大量的鸟头勺柄(舀酒的长把勺子),皆“长喙带钓”造型。与鱼鹰之头颈,极为相似。

在一号祭祀坑内出土的那根金杖,刻人头鸟鱼饰纹。鸟纹形象,即水鸟鱼凫。

成都西门“金沙遗址”,距三星堆不足百里,乃古蜀晚期人类活动遗址,出土文物不亚于三星堆,中有一条金带,也刻鱼身鸟头像。

鸟头仍为鱼凫。

专家据此推测,鱼凫统一大蜀,功盖前王。金杖金带者,乃王权象征。饰鱼凫纹于其上,宣示至高无上之威。

又或曰鱼凫有功于蜀,人们为了纪念他,饰以鱼凫纹,天下共祀之。

古文献所载“鱼凫”,也是氐族的一个分支,原本生活在岷江上游。与蚕丛(柏灌)部落同宗,最终却取而代之。

这种取代,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鱼凫慕蚕丛部落,徙“广都之野”后,人丁兴旺,国力壮大,也带着自己的部众,来到成都平原发展,最终通过战争,取代蚕丛部,成为蜀的统治者。

另一种可能:鱼凫本为臣子,通过宫廷政变,或残酷兵变,夺得王位。

鱼凫不擅养蚕,却是渔猎高手。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说:“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山海经·大荒西经》又说,鱼凫乃颛顼托生为鱼,是为鱼凫。

这两种记载,虽怪诞不经,却告知人们一个事实:古蜀国之地,已进入渔猎时代。

●天降杜宇王

鱼凫虽然最先统一“蜀”,但他领导的国家,还不是蜀的鼎盛时期。直到杜宇取代鱼凫,蜀的国力和疆域,才得到空前拓展。

杜宇有何本事,竟能取代鱼凫,成为新的蜀王?

史籍没有明确记载。

《蜀王本纪》之述,也语焉不详。“(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

湔山在今都江堰市境内,距鱼凫王都城(温江)不远。鱼凫去湔山狩猎,不足为怪。

怪者,史官叙事口吻也。

观帝王纪事,多讳言。喜用“天子狩于某”,或“王狩于某”,概而论之。

何也?

盖因天子们“于某地”,并非真“狩猎”也。所行之事,要么不光彩,要么不宜载入史册。

故鱼凫猎于湔山,便莫名其妙仙去一事,应当理解为:鱼凫在湔山打了败仗,战死或逃走了。

史家为尊者讳,用“仙去”掩盖之。此春秋笔法也,历代史著者,一以贯之。

鱼凫为蜀王,称霸成都“数百年”。杜宇何方神圣,居然将之击败!

《蜀王本纪》说:“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时引《本蜀论》又说:“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

这种记叙很可笑,给人印象不真实,似史家事先安排一样。

鱼凫仙去后,谁来为蜀王呢?

恰巧天降杜宇,落在朱提(今云南昭通)。又有一女子朱利,从江源(今四川崇州)井中冒出来,成了他的妻子。

杜宇从天而降,乃真“天子”,故自立为蜀王。

读史读得多了,知此种撰史手法,为早期史家常用之法。

杜宇取代鱼凫后,马上做了一件事。

《蜀王本纪》言:“(定都)汶山下,邑曰郫”,“治瞿上,为别都”。

这段文字告诉人们,杜宇果然厉害,比鱼凫更有政治头脑。他先定都郫(今四川郫县),后又在瞿上(今双流县)建别都。

时而在郫县,时而又在双流。行动神龙见首不见尾,自生神秘和威严。

史籍记载杜宇,较之前三代蜀王,事迹略详。他不事渔猎,却善于农禾。就当时而言,可称得上农业专家了。

千里“广都之野”,时常见到他奔波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民春耕秋收。

以至杜宇死后,仍心怀农事,化身为鹃鸟,啼血阳春三月,唤民赶快播种,莫误农时。

杜宇的行为,感动着蜀民。前朝顽固遗民,纷纷“化民复出”,愿意降顺杜宇,跟着他过好日子。

时,中原周朝初年。

杜宇受民众拥戴,雄霸一方,已非先前酋长式“蜀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君了。

常璩著《华阳国志》,称他为“一号杜主”,比肩于夏桀成汤。

杜宇也自命不凡,看不起前面三代蜀王,认为蚕丛虽勇,却只会种桑养蚕;鱼凫善谋,终归渔猎为事,没有远见卓识,不是真正的政治家。

《华阳国志》言曰:“(杜宇)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

杜宇很了不起,在他的领导下,蜀国疆土辽阔,已北达汉中,南抵青神,西至芦山、天全,东及嘉陵江。汶山建成了牧场,滇黔成了皇家花园。

这就是“蜀”,真正意义上的蜀地。

杜宇气吞山河,确有帝王气象。

●治水鳖灵王

杜宇为雄主,霸踞大西南,施政百年之后,蜀国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了剧烈动荡。

《蜀王本纪》言:“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如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为开明帝。”

史家一支妙笔,果真编得好故事!

杜宇为滇人,昭通濮人之后。精于农耕田禾,却不谙水利。“广都之野”水系十分发达,年年洪水为患。在洪涝面前,杜宇束手无策。

楚人鳖灵,便出现了。带着一身治水本领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适时来到杜宇面前。

杜宇“相见恨晚”,立即任命为相。

鳖灵殚精竭虑,率领蜀之军民,四出治理水患。

国君杜宇呢?竟乘鳖灵治水未归,与之(鳖灵妻)通奸。

杜宇爱民如子,以仁德闻于世。

事后,杜宇王十分羞愧,认为自己德薄,不配再作蜀王,便禅位于鳖灵,悄悄远遁他乡,不知所终。

故事很是精彩,编得虽好,却露出了破绽。

首先,杜宇为蜀王时,已为“君主世袭制”。既然“父传于子”,断无可能禅位于鳖灵。

其次,《蜀王本纪》说:“望帝积百余岁。”以此推论,若杜宇20岁为王,此时龄逾百岁远矣。如此一大把年纪,即便鳖灵之妻貌若天仙,他也不会主动与之通!

由此可以推测,杜宇禅位鳖灵之说,必定藏有惊天秘密。

宋代学者章樵,注释扬雄的《蜀都赋》时,引用过《蜀记》的一句话,说得十分明白:“自望帝以来,传授始密。”

何为“传授始密”?

就是世袭制,王位只传给儿子,绝不会传给外人,更不可能禅让他人!

扬雄著《蜀王本纪》又说:“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

宋人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说得更加清楚:“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每春月间,尽夜悲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

如果杜宇失位,乃心甘情愿禅让,何言“欲复位不得”?又怎会化为杜鹃,飞来飞去悲啼,情似鸣冤?!

前面文字已言,鳖灵有无穷智慧,又有一身治水本领。千里迢迢入蜀,真为治水而来?

恐没那么简单!

据专家考证,鳖灵楚人身份不假,为开明氏族领袖。但在家乡时,其真实身份就很神秘,乃鄨水流域“群巫之长”,“道法高深”,工于谋略和心计。

“广都之野”农业发达,然水患无穷无尽。蜀王杜宇束手无策,蜀民十分崇拜治水英雄。

当鳖灵知悉后,便假装死去,以掩其行踪(故家乡人始终找不到他的尸体),悄悄跑到四川郫县,鼓动如簧巧舌(抑或巫术?),博得了杜宇信任,伺机谋夺王位。

机会很快来了。

当年夏天,岷水暴涨,“如尧之洪水”,肆虐成都平原。

杜宇惊惧,急令国相鳖灵,领蜀人治理洪灾。

鳖灵领命外出治水,蓄谋已久的鳖灵夫人,便出马助夫君一臂之力了。她不知用了什么方法,最终得以接近杜宇王。

鳖灵贵为国相,肩负治水重任,事关蜀民生死存亡。杜宇一国之君,遇到如此大洪灾,关心慰问他的家人,实乃情理之事。

“灵夫人”则不然,显然另存心思,接近杜宇后,便施展浑身解数,与之相通。她很可能以巫术相惑,让杜宇误以为欢,而未有肌肤之实。

谣言被她透出,很快漫于国中。

杜宇颜面扫地,国人尽知其丑行。

鳖灵治水成功,胜利归来。人们像迎接国君一样,衷心拥戴他。

“卑鄙小人”杜宇,则被晾在一边,无人理会。

败得如此窝囊,杜宇岂肯甘心?他定有过顽强抵抗,甚至疯狂杀戮,但为时已晚。

论政绩,鳖灵成功治水,使得“广都之野,水旱从人”,风头正劲。

论品德,较之于相国鳖灵,杜宇尤卑鄙无耻,身为蜀王,竟与人私通。而这个与之相欢的女人,还是治水大英雄之妇!

尤为可恶者,事发之时,乃鳖灵全力治水时!

政绩和品德,在普通民众眼里,是衡量人好坏的基本标准。

对于政治人物,人们要求尤严。失去二者后,何以与鳖灵较量?

杜宇万般无奈,只得忍气吞声,“委国授之而去”。

《华阳国志·蜀志》总结说,杜宇王离去后,“升西山隐焉”。

好一场精彩宫斗!

实在佩服古人,智慧无与伦比。

杜宇败于阴谋,失去了国家和王位,逃到岷山深处,躲藏起来。

他通过惨烈战争,抢了鱼凫王位。鳖灵用小小一个美人计,又将他打得落花流水!

这就是历史!

朝代更替,兴衰存亡,皆有因果。

《太平寰宇记》说得好,杜宇“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

虽怪诞为神话,应是真实历史写照。

“化为鹃”者,精神永垂不朽矣!

杜宇“升西山隐焉”,不再是蜀王了。但善良的蜀民,依然记得他的好处。

每岁春日,布谷鸟啼鸣时,百姓依然会想起他。嘿,望帝变成鸟儿,又飞回来了。还不停催我们早点播种,莫误农时呢。

多好的蜀王啊!

时至今日,为蜀王立祠者,唯望丛二帝也。

足见望帝杜宇,在蜀人心目中,地位之崇高。

鳖灵取代杜宇,成了新蜀王,定都广都樊乡(今四川双流县境内)。

南宋罗泌《路史》则说:“开明子孙八代都郫。”直到开明五世时,才正式迁都成都。

鳖灵号“开明”,又号丛帝,与望帝杜宇,并祀于郫县望丛祠。

许多人不知史,误将丛帝为蚕丛,其实不是。

鳖灵具雄才大略,夺得王位后,将所有精力,放在开疆拓土上。他率众子领兵士,经年南征北战,东讨西伐。所统“蜀”之疆域,远超杜宇时代,更为辽阔广大。

春秋战国时,开明王朝之“蜀国”,已雄踞中国西南,十分强大了。

《华阳国志》说:“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

鳖灵所立“开明”,是蜀国最后一个王朝。这个强大王朝,共传袭了十二代。各代“开明王”,始终保持乃祖雄风,不断开疆拓土。最鼎盛时,《华阳国志》称之为泱泱大国,“据有巴蜀之地”。

“开明”皇家墓地,现今考古发现有两处:一为新都木椁墓;一为成都船棺墓。

两处墓葬,皆气势恢宏。

惜遭盗墓贼洗劫。

从遗存器物得知,古蜀“开明”王朝时期,各类生活用具十分豪华精美。

专家由此断定,“开明”之蜀,早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政治体制完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相对发达,完全具备了国家意识形态。

古蜀“开明”王朝,综合国力较之中原各诸侯国,也丝毫不逊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