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求学励志

青春,在路上: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赛获奖作品选 作者:杨建波,谭帆 编


求学励志

留在雪域高原的花束

学校院系: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作者:余 波

指导老师:张 成

下面的这些文字,是作者在雪域高原西藏进行地质实习时,当地一位老猎人所带来的,也是我们心灵感悟之后的表达!

——题记

这里的天比任何地方都蓝。

醉人。灼人。

这里的雪比任何地方都白。

像天仙素妆。

也许,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

一切都是那么古朴和单纯,然而又是那么多彩和丰富。一望无垠的万古荒原,生长出来的全是对未来的向往。到处可见迎风飘扬的五彩经幡,是大自然的象征和装点。每块石头都刻着六字真言的玛尼堆,包含着永远都难以读懂的深奥。

凡是摇动的都是舞。凡是流动的都是歌。

这里有世上最动人的歌声。当我在寺院和田间听到那些信徒和农人的歌声,真诚地诉说痛苦和欢乐的歌声,带着宗教意味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我沉醉了。

干涸的灵魂,涌进了圣洁的甘泉。我痴呆地听着,听着,生怕漏掉了一个音符,直到眼眶里溢满感激的泪水。

山上很少有树,一切都一览无余地裸露在人们面前。土红色的巨大岩石,毫无遮掩,真诚而坦荡地注视着过往的行人。

不知为什么,我到过许多名山,从没有一处能像西藏的荒原一样,震撼我的心灵。

惊人的大朴素!这里的山,这里的人!

一切侥幸,一切浮躁,一切谎言,一切虚荣,都会在这巨大的朴素面前,黯然失色。

时值盛夏,艳阳高照,我们乘车出外勘察。途中突然大雪纷纷,道路被覆盖,万里茫茫,一片银白。

我们几个学生不得不结伴下山。由于天气突然变坏,却找不到路出山,所幸警察、驻军联合搜救,才免于山难。

“我们知道方向!”其中一位同学振振有词地对老猎人说,似乎觉得很不服气。

“只知道方向有什么用?”老猎人不客气地说,“方向固然可以帮你找路,但并不等于路。方向告诉你该往西走,偏偏西边遇到雪山谷,你下不去;方向又指示你往北走,偏偏北边遇到一条河,你又无法渡过。到头来,方向没有错,路错了,唯有活活饿死冻死在这雪山里。”

可是,牦牛们在茫茫雪野里依然不动,从容地陪伴着他。世界最初和最后的守望者!雪,躺在荒原,躺在一片焦渴之中!白毛风卷起一片雪雾,藏羚羊在凄凉地悲鸣!把雪域原指向西部!雪,作为一种载体,洗尽铅华的高原,沉淀了尘埃,宁静从此得以升华,如梦似幻的高原啊!

这便是西藏高原,一个神奇的地方:夏中有冬,瞬间会有四季变化。

时光之水凝固了。

一切都被风雪毁灭。唯有信念,仍在顽强不屈地生长。

这是唯有高原、高原的守望者才有的旋律!粗犷而又宽容,激昂而又节奏,豁达而又明朗……唐古拉山用它使人望而生畏的残酷高度,撂倒了多少人,连活着的人魂气也被它掠夺得所剩无几。人们谈山色变。

我又一次想起了我那百余次翻越雪山的豪迈经历。我始终踩着山的肩膀站着,没有被吓倒。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是,能否就说明山被我征服了?

只可以说我懂得了征服。

令我心醉又让我心颤的雪山阳光,在下一站等我。

一个格外受到阳光厚爱的高原古城。

阳光下,古城遍地生辉。

……那是一个让我恨之不起爱之不够的地方,恨与爱交织在一起,噶尔木便成为我人生风雪途上最初的一个驿站。

所谓恨到极处便是爱。果如此。

漫漫昆仑路,因了她而缩短。

我的脉管与雪山冰河相连。

昆仑月浮动在我梦里时我会紧紧地拥抱着雪峰。

用忠勇和多情平安地把一轮红日牵上世界屋脊……

一切都像在燃烧。一切都如此绚丽,绚丽得令人炫目。

美丽的拉萨河,飘带似地环绕着古城,日夜不停地唱着恋歌。

当你躺在拉萨河旁的草地上沐浴阳光,观看蓝天白云,一定会遐思缕缕,怀疑自己是不是生活在凡世,心灵会随着飘舞的幡旗一起飞升。

我们实习结束,即将离开雪域高原、挥手告别老猎人和当地淳朴勤劳的藏族人民!我们用深深的敬意,结成心灵的花束,永远留在美丽的雪域高原上!

评点:

本文获得一等奖。美丽的雪域高原——西藏,是令人无比神往的地方,在参赛选手的笔下将大自然的无限美丽向读者尽情地展示着;文章虽短,容量却很大;尤其在构思行文方面,如作者没有对雪域高原地貌和风土人情的深入考察、了解和沉思,笔力没有一定的深度、广度,知识底蕴没有相当的积淀,是很难想象能写出这样清新、自然、凝练的文字。

文风质朴清新,感情细腻真挚,结构紧凑完整。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张成老师)

学校院系:宜宾学院数学学院

作者:刘 宵

指导老师:蒋瑾媛

我们学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硬要说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或是哪一处景物会留给你深刻的印象的话,那么硕勋楼前的108梯绝对算得上是一处。

虽然我才大一,但是宜宾学院的108梯对我来说却不陌生。那是去年夏天,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即将高考的懵懂少年,那时候的我不懂什么人情世故,也不懂什么为人处世,有的只是一心想要考出宜宾的决心,所以每天早早地我就背着我的书包,装着厚厚数理化到山顶的图书馆去自习,那时我常常一个人走在108梯上,却从未感觉孤独,也许是由不得我不去的感觉。其实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它原有108梯,只是匆匆地走过,没有多想,也没有时间让我去想。

直到我上了大学,最终也还是进入了宜宾学院,有千万分的不愿与不服,最终也还是无可奈何了。再过108梯的时候,感觉它是那么的长,那么的难以攀登,走在上面,也感觉到了孤独,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感受。突然脚步也变得如此沉重,气息也不约而同地变得沉重,似乎迎面而来的风也变得强烈,好像不欢迎我再来一样。

那时候的我厌烦极了走108梯,因为它又陡又长。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它也别有一番风景。那天早晨,因为马上四级考试了,所以一向不主张早上晨读的我竟然也出现在了晨读的队伍里。晨读的时间好像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吃早饭的时间了。以前做完早操,匆匆忙忙地赶去吃早饭,总是抱怨学校的人太多了,这108梯修得太窄太陡了。可是今天来看,它是那么的安静,没有了以前走过时的抱怨声和嘈杂声,反而好像听见了大自然的呼吸一样。可它又不是安静的,在108梯上面可以看见这儿一个那儿一群的有志青年在那里大声地朗读英文,诵读名篇,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当作一个舞台,在上面做起了演讲。一切都给我一种青春的激情和年轻的力量。感觉多么美好的一天开始啦!

我开始有点喜欢早晨的108梯了。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它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只在早上,在每个下课和上课的时候,108梯上总是人来人往,这时候的我有个特别的嗜好,就是观察走在108梯上面人的表情。因为我常常能从他们的表情里看见自己的缩影。起初他们是一群一群的,谈天说地地悠闲地走着,偶尔也能看见一两个同学气喘吁吁地跑上跑下,大概是有什么重要的事吧,那他一定是个称职的学生干部。渐渐地108梯上跑上跑下的人多了,他们的表情也越来越焦急。哦!原来是要上课了。呵呵!该进教室了。

108梯偶尔也挺好玩的。

后来,是哪天晚上我已记不得了,只知道当时的我感觉很迷茫,感觉未来一片空白。所以我独自走在学校里享受着专属于自己独有的忧伤,慢慢地我走到了108梯下面,抬头望着这又长又陡的108梯,我感觉自己全身无力,我已经没有力气去攀登它了。或许是我在害怕,总觉得自己上大学已经这么久了,什么也没有学到,就算学到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我在108梯下面站了很久,我开始思考它为什么被分成四节,为什么在108梯上面就是高大的教学楼。突然我的思绪像是被什么东西刺激了一样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好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四节就代表着大学四年,而现在的我只不过在最下面的一节而已,而且就连最下面的一节也还没有走完,我有什么理由在这里感时伤事呢?也许只是我一厢情愿地这么以为,但不可否认的是108梯又给了我向上的力量,让我找到了奋斗的理由和方向,我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攀登的石梯还有很多,现在的我不能就这么放弃,也不能犹豫。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爬108梯,因为它总能给我一种力量!

或许每个刚进大学的大学生都会迷茫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也都会有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学到的时候。那么,朋友,不妨在你身边找找,总会有那么一方水土会让你找到前进的方向。

我已经找到了,你呢?

评点:

本文获得二等奖。每个初入大学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迷茫,并因迷茫而思考很多问题。该文的特点是将这些迷茫和思考定格在学校最具特色的108梯(台阶)上,围绕入学前、入学后对它由怅惘到喜欢的感情变化,表现了自己人生态度和学习认知的改变,令人读来形象而印象深刻。文章最后从108梯的“四节”,联想到大学生活的“四年”,由此引出“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攀登的石梯还有很多”的核心话题,与文章题目《梯》相照应,从而有力地深化了题旨。

(武汉大学 尚永亮教授,长江学者)

这篇散文结构紧凑,紧紧围绕学校教学楼前的108梯来写,写出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梯子的别样的意义。作者对这108梯由最初的毫不留意到后来的刻意留心观察,情感也从对它又陡又长的厌烦,到对它浓烈的学习氛围的喜欢,最后升华为把它分为四节的哲理性思考,作者也由此找到了学习中的前进方向和力量。本文情感真挚,似乎是从作者心底自然而然涌出的心泉。整篇文章巧妙地把叙事、抒情、说理融为一体,同时语言简洁流畅,朴素自然。

(宜宾学院 蒋瑾媛老师)

随性校园

学校院系: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

作者:袁 泉

指导老师:王步高

朱自清先生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也匆匆,转眼间小学都已经成了昨日中的昨日,但不知是我小时候的记忆好些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段小学课文的开头我竟还一字不差地记得,但我确信那时候的我,决计是不会懂得这篇文章的深意的。于是,现在的我,对于时间仍然只是一知半解。我只知道它是一个人们定义出来的方便生活的不存在的东西,“从何而来,向何远去”这样的问题没人能够回答吧。可是,当我骑车在校园里,骑着骑着,周围的树的叶子就红了,黄了,枯了,没了,这不是很让人憋闷得慌的一件事吗?是啊,一学期就这样过去了,今天还在跟舍友说曾经以为最闲最美好的大二上学期就这样一眨眼地没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的事。不过我还是偷偷庆幸着的,舍友在感叹暑假实习还是历历在目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大脑硬盘里还是储存着叶子由盛到衰的图片的。

但这仅仅局限于叶子。除此之外,我几乎没有任何的记忆,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度过了这一个学期。人人网上有两条在清华同学之间转得很疯的状态,一是“毕生听到过最大的谎言就是‘等我忙完了这阵……’”,二是“大学就是我天天都觉得很忙,但我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我觉得这两条确实正戳中了清华学生的共同点。和周围忙碌的大家一样,我也一直在忙的纠结中度过人生,总觉得没有时间,总是可以以各种事情为理由推掉无数我喜欢的不喜欢的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但等当我面对面跟别人,静心坐下来老老实实地准备回忆我前阵子忙了什么的时候,我却经常语塞,憋得一脸通红,仿佛失忆了,又像是被人戳到什么痛处一样。前天拍完小组视频和社工组长一起吃饭,他一脸得意地问我,“这学期你的社工还挺轻松的吧?”我愣了一下,想了想好像从系内暑期实践风采展示会、系内第一届达人秀结束到现在的拍组内视频,这绝对够长的两个月,我确实没有再干什么其他社工的事,于是点了点头。但是就在点头的瞬间,我的内心突然冒出了一阵空虚的恐惧,那么真实的感觉,真的像脑袋被人平白无故切了一块。天知道在这两个月里我因为社工推掉了多少其他的事!我以为我社工忙,于是习惯性地上课开小差、课后抄作业成瘾,于是推掉了无数勤工助学本应该由我来做的工作,于是时间上撞掉了无数次一二·九合唱比赛的排练,甚至减少了跟爸妈沟通的时间,说话的语气也越来越暴躁……但是关于社工,我真的没干什么。可它就这样,带着我的光阴,真真切切地消失了。嗯,只是真真切切地消失了。

于是,我开始试着寻找到它消失的过程。在对自己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跟踪调查后,我毫不意外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的确,时间没有缩短,无论你在干什么,它永远都以相同的速度从你所在的世界里消失。但也正因为时间有这样绝对理性的运行方式,以感性为知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活着的我们,永远都会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任意“加长”和“缩短”某段既定的时间。譬如你正在看两个小时的没营养但却很搞笑的电影,你就会觉得这个时间比你两小时听着一堂你不感兴趣的课来得更快,即使它对你的人生没有任何帮助。这就是我们平常称为“堕落”的东西吧。所以我的总结就是,我在电影电视剧动漫中堕落,在网游人人贴吧中堕落,在各种有人堕落的地方都堕落了下去,一蹶不振。难道是网络祸害了我、抢走了我的时间?

这倒让我想起来这学期班级主题团日的讨论话题——科技给大学生带来的是什么。在团日最后的总结中,大家意识到这样一点:“科技给人带来的是方便,依赖,同时也是浮躁,但浮躁却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是啊,想想现在的我,一天有多少时间是在电脑上以做作业为名义,一玩就是老半天,效率再也达不到高三的状态;一天又有多少时间,真正在完成我应该完成的事,跟我喜欢的人聊聊我的情况。有了电脑,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但其实,科技只是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无意识地为我们敞开了一扇浮躁的门而已,你进不进这扇大门,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我可以选择在现在这个时间完成这篇随性的校园生活作文,当然也可以选择去看我心爱的动漫,仅此而已。

我不想为我自己的不恰当的浪费时间的行为做任何的辩解,我确实知道,科技没有错,有错的,是我自己。网络从来没有伸出罪恶的手抢走我的时间,当时我是心甘情愿花在视频游戏里面的,难道事后还有资格去后悔、甚至去以这个为借口证明自己很忙?

去改变吧。我已经18岁了,该长大了,该懂得那些时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懂得对父母朋友好的时间多一点,该懂得虽然有些人真的可以把这些当作自己的事业,但我的未来不可能建立在天天上网玩游戏、看动漫电影电视剧上这个事实。现在,还有两年半的大学时光,我绝对不能再这样肆意挥霍了。

至少我已经知道,在这个园子里,随性很恐怖呢。

评点:

本文获得二等奖。这篇文章说出清华园里很多人对时间的共同感受:忙,很忙,却不知道自己忙些什么?经常把有些事推到下学期、下个月,却不知,到那时自己会不会比今天更忙。我来清华五年了,除了按时上课,按上级布置的任务、别人要我做的去完成,自己计划的往往落空,做了一大堆小事,却不能静下心去做点更有价值的大事。本文对我有警醒作用。在高科技和信息时代,我们往往缺少几年几十年磨一剑的心态,这便是浮躁。年轻人会浮躁,老人也会。

(东南大学 王步高教授)

读了这篇《随性校园》,令人想起2014年央视春晚王铮亮唱的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由之生出若许无端的感慨。作者作文很有技巧,先是从朱自清的《匆匆》引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话题,接着围绕“大二上学期就这样一眨眼地没了”来叙说自己的恐惧、怅惘、反思,借助社工、网游、科技、学习等形象的事例,层进层深地剥离出时间与人生的关系,以及自己对时间的态度。没有多少抽象的议论,没有多少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娓娓道来,入情入理,最后落脚于“在这个园子里,随性很恐怖呢”的点题之笔,使文章增色不少。

(武汉大学 尚永亮教授,长江学者)

十一月的事

学校院系:苏州大学文学院

作者:陈 杰

(一)

走走停停的公交,昏沉沉的自己。

司机每次离开站台都是加足马力却也每次都赶不上十字路口的绿灯。刺目的红灯,嘲笑着这鲁莽而冲动的行为,一整车的人前俯后仰,小声地嘀咕着,皱着眉头。

我的后面有一个醉酒的聒噪的中年男人一直在骂骂咧咧,含混不清的方言夹杂着粗俗的字眼,伴着浓重的酒精味,令人厌恶而感到恐惧。他会不会冲向这鲁莽的司机,那时我必须给他腾出足够大的地方以防他撞到我后再和我纠缠不清;而那时我也最好换下一班公交。好在他只是骂着,声音变弱后又会突然提高音量,似乎被忽略是对他的一种侮辱。等到男人终于骂咧着晃晃悠悠地下了车,公交总算又恢复到了所有乘客心照不宣的平静。

我想这是个很懒的司机:懒得生气,懒得争辩,懒得理你。报站、靠站、加速;红灯停、绿灯行,一车的人都与他无关。

头靠着车窗,看着这个似乎永远下不起暴雨的城市:模糊的车窗,模糊的路灯。十字路口一辆与我一同等红灯的轿车里,一个男人抽着烟,看不清表情;而轿车后的公交上,一个带着耳机的少年和我四目相对不过一秒后默契地一同错开了视线。

我想,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目的地存在着的。

司机的目的是不断的下一个站台;醉酒的男人骂骂咧咧的目的是要得到他要的尊重;抽烟的男人与那个听歌的少年的目的是我不知晓的某个地点;这黏人的雨的目的是证明乌云的真实存在;十一月的目的是拥抱十二月的到来。

那么我呢?这十一月的我,现在倚着车窗的我的目的在哪里?是一个既定的地点吗?可是那然后呢?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意义、目的,追问到最后是无解。而在我之外的一切都是与我无关的,他们的终点,他们的目的,我没有权利追问也无须追问。

这个世界太过广大,我甚至理不清自己的世界,如何顾及所谓众生?我们互不纷扰便好。

所以我成不了佛,但我也不信佛。我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

我曾活十几年来都不知信仰为何物。如果奶奶每个礼拜天的“奉献”是信仰的话,那么信仰是个用物来交换的商品,我这样必定亵渎了耶稣,阿门;如果信仰是僧者的六根清净,那么信仰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无情的木头,我这样必然也侮辱了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我就是这样一个武断的、鲁莽的、粗俗的、带着偏见的凡人。不了解也不去了解,却自以为是地下着结论。

后来我遇见了明怡,这个在苏州因为一场邂逅却成了朋友的台湾人。我无信仰但我却信命运,因为我无法解释在我一生中,与我有关的所有人与事是靠着怎样的契机才能相遇。台湾人信妈祖,他们会定期去妈祖庙祭拜。明怡说,人在做,天在看。她的妈祖,她的神明。我想我是在那个瞬间明白了什么叫作信仰。“人在做,天在看”,信仰就是在一种被监视的状态下,一心向善,悲天悯人,终其一生,最后升天抑或成佛。

我仍无信仰,但也一心向善。或许这是社会道德教育的结果。只是,信仰者有足以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神明,而我无信仰,我所执念的东西从来不足以让我始终如一地坚持。所以我只能在我无信仰的世界自怨自艾,找不到出口。

看吧,我果然是个凡人,理不清自己的世界,普渡不了众生,成不了佛。

(二)

我觉得我如同一只苦闷的狮子。

我痛苦的缘由在于我想咆哮,却被一种被我称为骄傲的东西扼住了喉咙。我怕我无由来的咆哮惊扰了别人,我怕别人以为我是一头疯狮子,这是对我这头骄傲的狮子的侮辱。可是,我又是那么渴望让别人知道,想让我爱的人知道:我的孤独,我的痛苦,我的苦闷,我的彷徨,我的不安。我渴望,渴望被关怀,被爱。

我其实没那么理性,没那么积极,我无法一个人整理我的心情。我其实脆弱如蚁:我渴望仁慈者为我让步;我祈求爱我者为我引渡,那或许对你不过是个小水坑,却足以让我挣扎、无力至毁灭。

可是,我还是办不到,发出那样的咆哮。习惯了扮演一头坚强的狮子,习惯了作为一头狮子的尊严:不习惯用直接而莽撞的方式坦露心迹,不习惯在阳光下暴露我的软弱;这样的,抑郁的狮子,只能在喉咙里发出被苦苦抑制的悲鸣。

我多么渴望,有一双慈悲的眼睛,看见在树的阴影里低吼的我。他一定有一双温暖如旭日的手,抚着我凌乱的鬃毛,用如玉般温润的声音说:“乖,别怕,喊出来吧,我在。”

那时,必定有花刹那绽放。为你仁慈的双眸,为我如雷的咆哮。

可是,那个人是谁?我内心企盼的人是谁?

是与我朝夕相处的你们吗?不,我们太过亲近了,我习惯了在你们面前的凛冽,我这样会吓到你们的;是我的亲人吗?不,我习惯了在你们面前叛逆,伪装,我们之间有因时间的鸿沟而不可言说的事情。

也不是你,远在北方的你,我不想用我莫名的苦闷打搅你,你有你的王国,你有你的快乐,所以请你一直快乐下去就好。

是你吧,其实是你吧,那个住在我心底的,不能说的秘密。

我排除所有的猜测、臆想,终于发现,从一开始,我最希望被呵护、被关怀、被爱着的那个人就是你。

那个我爱慕的你,那个你不经意来到我的王国,用你爽朗的笑声惊扰到了我,我永远忘不了你明媚微笑的样子,像风,像云,像阳光,像所有一切的美好,俘虏了我的王国,收纳了整个春天。可是,你却不知道,又那样微笑着离去了。

你会不会发现,有一只狮子,它威风凛凛地站在你面前;可你会不会注意到,它那曾可以睥睨一切的双眼,此刻温柔如兔,哀伤如水。

如果你看见了,可不可以驻足,不问缘由,不带困惑,只为我卑微的双眼,用你曾可以融化一个春天的温柔,轻轻抚平我凌乱的鬃毛,告诉我,你在,你一直都在。

他们说,这个温柔的东西叫爱情。

他们说,爱情这个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最后的最后,我还是没有在你面前放下一只狮子的骄傲,而你也再未光临我的王国。你在你的世界微笑,我在我的世界想你。

原来,爱情是不公平的。那年你不经意路过我的王国,那声我永远不知缘由的笑,唤醒的,只是我一个人的爱情。

于是我明白,爱情从来不是两个人的天长地久,爱情是一个人的怦然心动。

(三)

我想到“平庸”这个词。

你可以用“平凡”去简单解释“平”,但你却不能用“庸俗”去草率定义“庸”。因为我觉得,“庸”是一种自嘲的无奈。像一匹被放逐的马。

欧美文学课上,年轻的教授黄解读乔伊斯的《死者》:主人公加布里埃尔最后突然发现迈克尔富里这个人的存在,这个死者,一直占据着他妻子的心,而他却永远无法取代、超越。他突然分不清,何为生,何为死,他尴尬、不解,无所适从,然后他问:他是干什么的?

“多么平庸的一句话,”黄说,“就好像相亲时,看着陌生的对方,然后问:你是干什么的?”加布里埃尔拥有所有外人以为最好的东西:高尚的个人品质,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可人的妻子。可是这一切,却因为一个死者而颠覆。“就像我,也是如此平庸。”黄补充了一句,却没有向我们解释他为何平庸,而我听出了自嘲,看见了他眼神中的无奈。

我想我是突然明白的,每个人都想要去追求一种完美,一种幸福,却最终一个个都卷入平庸的旋涡。这不是偏激,是泛指。你永远疲倦于当下,永远不满于现在。所谓知足常乐,不过是个谎言,在一个欲求得到满足后又会有新的欲求产生,而在这之间的空隙,就是空虚。

所以,无论外界给你怎样光鲜亮丽的花环,那只能片刻满足你的虚荣心,它一旦被戴上,就成了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成就感就越来越淡,于是,你不快乐,想要更多的花环。别人笑你太过贪婪,因为他们没有得到你已经得到的,而他们也永远不懂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而其实,你也不懂,你只是阶段性满足于一个愿望,却不知道这一个个愿望之后最终指向哪里。于是,你永远不快乐。所以佛说,人生来便是受苦的。

乐观的你,总以为明天,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明天就是希望。你以为你已弄明白,可是明天不过是今天的重复,最后沦为今天的昨天。韩寒说:明天就是新的药丸,却治愈不了你任何的顽疾。

你苦闷,抑郁,最终走向无奈,自嘲。顿悟:了了一生,不过“平庸”二字,幸福只是浮光掠影、昙花一现。

(四)

十一月花败十一月你不来

十一月的城市下着黏人的雨

十一的故事无规则展开

我如被困的兽自负又孤独

无法咆哮的江南的雨

无法诉说的迷宫的路

无法细想的开始、结局

可是明天

治愈不了任何顽疾

这十一月的事

评点:

本文获得一等奖。这篇文字自然流畅,这源于思绪自然流畅;自然流畅的思绪,当是源于实实在在的感受和真诚体悟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篇有很强存在感的文字。

《十一月的事》中,有一个爱思的“我”。从“我”往车窗外看陌生人和事开始,纷繁的情景之中,最后见到了“相遇”。前边的“看”是感觉活动,后边的“见”是知性活动。文字随知性进入问题:“我”问什么是相遇的“契机”?一般来讲,能够得到答案是幸福的,得不到答案是痛苦的,不知道有没有答案是苦闷的,知道原本无答案则是“空虚”的。行文到此,写一股“孤独”感随着无解的“答案”渐渐从“我”心底升起。这个时候,现实中人们的思想一般会转到对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另一半——“他”的念想上,会渴望“爱情”生出的圆满感。因为借“爱情”,常人可以驱散个体自身的“孤独”。俗话说“爱是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这使得分裂可以弥合。然而,作者行文(也是“我”的思绪)却不在“爱情”这个完整处止步,思考偏偏走到了欲望与欲望之间的“空隙”这里:

“所谓知足常乐,不过是个谎言,在一个欲求得到满足后又会有新的欲求产生,而在这之间的空隙,就是空虚。”

当感觉如乱麻时,理智出来整理。当“我”面对的是一个人生的陌路,好文学可以给予照亮人生。因为好文学可以透露存在之光,揭示人生的意义。乔伊斯笔下的故事就是这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对“我”揭示了这光。只不过这光照亮的看似消极:人生原来是“平庸”二字。整篇《十一月的事》行文到了这里结尾,借乔伊斯《死者》结束了一个思索的过程,止步在并不积极的“平庸”情绪里。

然而,作为此征文评点者,我看到的是《十一月的事》中“我”的一个不渝的追问过程,看到的是《十一月的事》对人生思索的文字如歌如诉。所以,我看到作者头顶上渐渐也生出一道微微亮光。

这是我看好此文的最根本处。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何立明老师)

美丽的微积分

学校院系: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法商学院

作者:赵甫聪

广西的夜晚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尤其在广西的冬天,没有北方寒风呼啸的恐怖,也没有烦人的灯火通明。这里的风软绵绵的,如同小孩子胖嘟嘟、红润润的小脸蛋儿。冬日里的月光如同一泓清凉的水,让青年少女们火热的内心平静下来,去思索生命的昨日与人生的明天。

伏案沉思。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老庄说得对。半年的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可这初来乍到的半年时光让我有一种浮生如梦的遗失。细细想想这半年,唯有数学给了我一些精神安慰。

牛顿与莱布尼茨共同创立微积分是数学史上的第二次飞跃,成为了欧几里得几何学之后的又一块里程碑。牛莱所研究的是人看不见,但是可以经理论分析,而能感受到的东西。

微积分就如同一个有智慧的人,同样是用两条腿走路的。它的左腿是导数,右腿是极限。它的左手是微分,右手是积分。微积分学的思想与理论便构成了它强大的大脑。

求由曲线组成的梯形面积,就要用微积分学知识来求。以为例进行演示。令,如下图所示。

便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怎么求呢?先入为主的想法一定是分割,做y轴的平行线,把阴影区域分成若干个小曲边梯形,当最大的那个小曲边梯形趋向无穷小时,那么所有的小曲边梯形都会不约而同地趋向矩形。我称它们为有“内容的线段”。当把这无穷多个有内容的线段加起来,其结果近似于真实面积,再求思维里的极限,便得出了真实的面积。微积分学就是把想象或称之为思维里的极限转化为真实而又准确的东西。这便是在初等数学思想上的飞跃,人类思想史上的卓越的革命。

每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微积分。一个复杂的图形,欲要求它的面积,必先微分到可形象的地步,再积分到一个整体。人亦是一个复杂的事物。人们都说自己的命运多舛,难以预料。表象的确如此,命运的确是一个难以把握的东西。但微积分学告诉我们:你诞生的第一秒的导数决定了第二秒的命运,第二秒的导数又决定了你第三秒的命运……当把这一秒一秒的微分人生累积起来,你的积分人生质量在生命极限处显现真实。一言以蔽之,命运是现实的东西,是可把握的东西。成功与失败积分是由之前无穷个微分人生所构成的。这是一定的,你无法否认。

再回到前面的题上来。前面只是解释了求曲边梯形的理论指导,下面就要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首先,要重点认识和了解的源流。那么,积分的导数为什么会是被积函数呢?用形象的语言去说,在某一点面积的变化率为什么是被积函数的值呢?关键是要搞清楚这变化率是什么。其实就是面积变化改变量与因变子改变量的商,即就是在某一点的变化率。当无限接近x时,所表示的内容在极限处变成矩形。在极限位置,表示的是“底×高”。那么,此源流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的原函数是的原函数是。因此,得出微积分学基本原理。此乃微积分学说最具实质性的跨越,因为它把想象与真实完美地联系了起来。再用图形说明一下,此原理应用到上便是:把求阴影区域的面积转化成了求图像上y(1)与y(0)曲线的长度。由此,通过运用微积分已经把难以想象的阴影区域的面积转化成了直观的曲线长度。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微积分的魂魄所在。这魂魄便是极限——需要靠思维把握的东西。微积分学中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是极限引申出来的。“导数”这一名词也完全建立在极限思想上,关于这一点,想必大家都有了解。

极限不是死的,而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在永不停息运动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其实,这从“极”与“限”上也可思考出。“极”为无极,曰“宇”;“限”为“无限”,曰“宙”。“极限”则是无极的空间与无限的时间的统一体。

说到极限,就不能不提“无穷”。无穷的归属是极限,这便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极限既可以是无穷发射,又可以是无穷收敛,如

极限很好地体现了一件事物的性质。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于极限处看一个人,才能看出他的本质。极限是非常公平的,每一个人的极限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制高点。

微积分中最活泼的元素是导数。导数,顾名思义,引导数变化的函数。一个点应如何向前运动,要听导数的指挥。这里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求导之后只剩下f(x),C就不存在了,变成了空空如也的零。

C就相当于一个人家庭地位的高低与生活现状的好坏,这对一个人的人生导数来说,就是一个什么也不是的零。人生导数就是人的发展潜力,是一个人的梦想与追求、道德力量与精神力量的集合体。人生的导数就决定了人生的质量。假如你的人生导数是一常数,那么你的人生将不会有巨大的飞跃,因此,将很难改变人生质量;假如你的人生导数是x,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有较小的改变,可以温馨地享受小康生活;假如你的人生导数是ex,那么你的人生将是无法估量的,定会出现巨大的飞跃,现在的生活无论怎样,对你来说,都将是无关紧要的。拿破仑的人生导数是ex,武则天的人生导数是ex,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生导数是ex。而牛顿与爱因斯坦的人生导数是。人生导数由个人的思想来控制,你的选择将成为你的人生极限。

微积分的感受与个人见解就到此为止。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对我所思考的内容有兴趣,但我希望你们能对数学产生美的感受。在数学领域,几个数字与几个符号便构成了一个美丽的宇宙。数学是一门高尚的艺术,是艺术中的皇后;数学是一门奥妙的哲学,是哲学中的巅峰。

评点:

此文获三等奖。数学需要逻辑思维,文学需要形象思维,能不能将这两种思维联系起来呢?本文做了一次很有意思的尝试——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解读高度抽象的数学公式。作者由数学联想到人生,又用人生打比方,阐释自己对微积分的文学解读,给人以刻意求新的感觉,使文章饶有情趣。爱因斯坦曾以形象化的方式解释相对论: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1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让他在热火炉上坐1分钟,却会觉得过了不止1小时,这就是相对论。这个段子很有名,不知作者在立意时是否曾受到爱因斯坦的启发?

作者很善于用喻,全篇都围绕着微积分来打比方,视角却又不尽相同。

微积分就如同一个有智慧的人,同样是用两条腿走路的。它的左腿是导数,右腿是极限。它的左手是微分,右手是积分。微积分学的思想与理论便构成了它强大的大脑。——这是作者对微积分的认知。

微积分学告诉我们,你诞生的第一秒的导数决定了第二秒的命运,第二秒的导数又决定了第三秒的命运……当把这一秒一秒的微分人生累积起来,你的积分人生质量在生命极限处显现真实。一言以蔽之,命运是现实的东西,是可把握的东西。成功与失败积分是由之前无穷个微分人生所构成的。——这是微积分给作者的感悟。

人生的导数就决定了人生的质量。假如你的人生导数是一常数,那么你的人生将不会有巨大的飞跃,因此,将很难改变人生质量;假如你的人生导数是x,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有较小的改变,可以温馨地享受小康生活;假如你的人生导数是ex,那么你的人生将是无法估量的,定会出现巨大的飞跃,现在的生活无论怎样,对你来说,都将是无关紧要的。——这其实是作者借微积分在阐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这些比喻都富有哲理性。看似在解读微积分,其实是在解读人生。机智的比喻形成了文章的一个个亮点。

文章将微积分公式作为取材的外延,但在内涵上还缺乏深入开掘,在行文布局上也就难以逐层深入地展开,因此只是形成了一个个有趣的点。文章中的比喻主要出于作者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其主要作用还是引导读者思辨人生,而不大可能帮助读者理解那些繁杂冗长的数学公式。然而,作者的某些人生见解却也是值得商榷的,如文中将拿破仑、武则天、牛顿、爱因斯坦的成就归之于他们的人生导数的一大段论述,就显得相当幼稚,至少很不严谨,让人难以苟同。

(武汉大学 席嘉教授)

谁为流沙细数年华

学校院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朱彦鹏

指导老师:雷 娟

六月的雨拍打着水花,又是一个庆幸不用出操的日子,不是军校的孩子似乎没法体会这下雨的小窃喜,打开手机写个“练”字,你的输入法后面第一个提示的词是什么,军校的孩子提示的是体能。这就是军校,出操、上课、练体能、晚自习、熄灯就寝,似乎今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但五年的军校生涯历练的是我们的青春。这就是青春,谁为流沙细数年华,点滴中记录着属于绿军装的梦。

——题记

人生,或许真的就是一场戏那么简单,它终究会有落幕的那一天。所以人们都希望用丰富的生活去渲染青春的气氛,给自己留下一幕唯美的回忆。大学是青春最绚烂的地方,花样的年纪都想抓住青春,张扬的个性、百搭的造型,觉得这是青春,这样的生活才是青春。人们觉得军校是青春的禁地,一样朴素的绿军装,甚至一样的发型。穿个胶鞋敢说潮吗?没谈过恋爱敢说年轻过吗?曾经当我刚刚走进这所学校的时候也曾一度这样认为,但当我在这里走过三年,从懵懂到知行,我才明白什么是青春,三医大这片天空下青春是灵性的,是律动的,更是有着它独特的风采!

这里的青春是绿色的,是律动的。清晨鱼肚微白,这里就能听到嘹亮的番号声,整齐的队列、洋溢自信的学员、运动场上的追风少年、晚上依然加练体能的共和国军人们,在这里挥洒着汗水,收获着坚毅的性格、过硬的军事素质,他们用汗水谱写了青春最为华美的乐章!这是属于军人的青春,是绿色的青春,没有当过兵的人怎么会知道那挺直的脊梁是青春的骄傲,那冲刺的呐喊是青春的坚毅。

这里的青春是红色的,是神圣的。这个六月是悲伤而明媚的,从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这一季的悲喜与感动。又到了六月,又到了毕业分配的时候,学长学姐志愿分配到边疆艰苦地区的决心书又会将这所具有光荣传统的殿堂装点成红色的海洋。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扎根基层服务边疆,在这里绝不是一句口号。因为怀着对祖国的大爱,多少三医大人志愿分配边疆,本来可以生活在繁花似锦的大都市,他们却选择大漠戈壁、雪域高原。那里艰苦的环境超出人的想象,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习惯了都市的繁华,选择过大雪封山不通电的日子,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牺牲。在这里拥有着培养红色军医的土壤,一代代三医大人姓军为民,多次出色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使命,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选择边疆成了最为自然的决定,这是红色精神的魅力,感动灵魂的魔力,谁说没有爱情哪算青春,有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就够了,这样的青春是神圣的,是不朽的,共和国旗帜上有我们用青春铸就的风采!

这里的青春是金色的,是奋进的。青春风华正茂,正是读书奋进时,属于大学的青春有享乐更有勤学,有人说学医是最辛苦的,对此我深表认同,因为我们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作为卫勤保障的重要力量,我们不敢轻易懈怠,因为可能因为我们的救治不力影响一场战争,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在三医大有最优秀的老师,最为浓厚的学习氛围,三医大人学习孜孜以求。作为研究型大学,三医大重视本科生创新实践,本科生做实验、搞研究、发高分子文章的行为在三医大蔚然成风。谁说这里的青春不张扬,在赛场、在科研,三医大学子敢于表现,自我奋勇争先,取得不朽的成绩,享誉军内外。在这片沃土,挥洒青春汗水,收获的是成才的希望。恰同学少年,奋勇争先,青春年华,谱写辉煌。

这里是军校,这里是三医大,这里有属于我们的青春,属于我们别样的岁月。基础部门前的花开花落,郁郁葱葱的校园,整齐的队列中走出我们五年的青春。流沙般的青春记录着属于我们的足迹与回忆。在这里我们有青春,有收获,当然也有放弃,比如自由、舒适的生活,比如亲情、爱情。女生放弃了飘逸的长发,男生没了酷酷的发型,冷暖自知,有过抱怨但未曾后悔过,这里有太多心酸也有太多的甜蜜。

三医大的五年,不短不长,刚好是一场梦的时间。在这场梦里,我们意外地相聚在一起,栉风沐雨,摸爬滚打。三医大的五年,每一天如细火慢煨,一样地燃烧着各自的青春,却熬制出不同于他人的成长。这是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却在流水绵长的生活中,匆匆而过,来不及体会。我们和其他人一样经历着无数悲欢、无数得失,同样在人生路上付出着无数努力、无数拼搏,却因为一开始的选择,注定了这是一条不同方向的路。而踏上以后,也只剩下义无反顾,从此在灵魂上深深地烙下了军营的痕迹。穿上军装,没有太多的誓言,只一句简单的承诺,我们就在这片宁静而又充满激情的地方,开始编织各自那悠远而美好的梦。虽然悠远,却不是“雨巷”一样的悠长,而是军营一般的刚强;虽然美好,却不是儿女情长的妩媚,而是战友之情的珍贵。我们已然不再进行那些失去与收获的辩证,只是在寂寞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习惯、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思维……我们是生命的过客,那遗失了的青春却在何处停泊?当学员久了,慢慢地不适应尘世的浮华,曾经天天想着外面的世界,可真正出去了,才发现自己离不开那座围城,离不开那简单而充实的生活,离不开那片橄榄绿。无论走多远,长多大,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我们学会了谎言,给家打电话报平安的时候,明明自己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却笑着告诉家里,在军校很好,吃得香,睡得美。不当学员永远都不会知道即使受这些苦也感觉是值得,永远都不会知道五年时间能完全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永远都不会知道原来做一名军人是这么骄傲。

在无声流淌的时光中,沉淀了我们诸多选择与过往。当所有季节的色彩都汇聚到盛夏的绿荫中,一切都被斑驳的阳光重新分割、组合。之后,交融在这片橄榄绿中。今天的我们,已经认不出曾经的自己,也许这就是蝉蜕般的成长。就在我们忘记曾经,渐渐熟悉了这样的生活时,命运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军校五年是一曲难忘的歌,将会是我们人生中永远的记忆。一路我们曾携手并肩,用血和泪写下永远。我们会记住每一个人,记住校园朝夕相处的每个瞬间,没有人能取代记忆中的你和那段青春岁月,谁为流沙细数年华,军校的青春,军校的风采。点滴中走过的是美好的时光、无悔的誓言!

评点:

本文属推荐作品。全文抒写了军校五年的青春岁月铸就了作者别样而无悔的人生,语言优美,诗意盎然。

文章立意较深,军校求学的青春是简单的、朴素的,却也是动人的、昂扬的,它抛开尘世浮华,回归似水流年。

作者细数了五年青春嘉年华中的点滴,读后令人感慨,绿色、红色和金色在第三军医大学的大学生青春里是怎样动人的色彩啊!谁为流沙细数年华,五年的沉淀后,烙印在军校大学生心底的那一抺橄榄绿成为永恒的记忆,逝去的那段青春与记忆等长!

文中有个别语句需润色。

(湖北大学 周作菊老师)

作者用军校生活阐释别样青春,从绿色、红色、金色三方面展示青春的律动、神圣和奋进,细数五年青春年华,记录心灵的成长史,让人感受到新一代军人的价值取向与责任担当,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豪迈的激情、细腻的感受与极富文采的语言,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假如能够讲一些让人感动的细节,可能更好。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柯秋先老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