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贞观小断》

书书书 作者:周越然


《贞观小断》

“贞观”者,唐太宗之年号也;“小断”者,后代史学家之批评也。——此余家所藏一小册子之题名也。

余家所藏之明刊本《贞观小断》,不著撰人,亦不见诸家藏目,分量虽小,而语气极大。论贞观之治者,有宋孙甫之《唐史论断》三卷,但不如此书之简而赅,小而有趣。此书文字,浅显而雅,最易提醒初学者之史学兴味。余儿时不喜阅读史鉴而嗜小说,后得王船山《读通鉴论》,始知读史,始知史胜于小说也。他日倘有机缘,余当覆印《贞观小断》以为史评启蒙。兹先说明本书之“构造”,再引用一事,以见其文字。

《贞观小断》全书三十一叶,载三十八事。每事有一批评(即本书之主体)。兹举一例如下:

(甲)史事

(贞观二年)上曰:“为朕养民,唯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乃令内外五品以上,各举堪为县令者,以名闻。

(乙)批评

断曰,太宗诚知致理之本,然此乃天子下行宰相之事,失大体矣。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岂暇及此乎?故人主之责,惟在修身以择相耳,馀不敢知也。使三公六卿各举其职,何患刺史县令不得其人?

此“侮蔑”唐太宗之词也。唐太宗姓李,名世民,高祖之次子。隋末天下大乱,太宗劝高祖举兵,征服四方,成一统之业,封为秦王。建成元吉死,立为太子。即位后,锐意图治,宽刑整武,去税轻赋,海内升平,域外来附。当时贤相有房玄龄、杜如晦;谏臣有魏徵、王珪;名将有李、李靖。在位二十三年(自公历六二七至六四九年),年号“贞观”,庙号“太宗”。

正史无不赞誉唐太宗者,但《贞观小断》作者,对此英明之主,全是讥讽语。兹随便再录二事以明之:

(一)掇食蝗虫

(甲)史事。——畿内有蝗。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乙)批评。——断曰,蝗害稼穑,诚为可恶。然苟能侧身修德,清问下民,求其所以致灾之由,与其所以御灾之术,虽不掇食,将不为灾。今曰“宁食吾之肺肠”,竟不避疾而吞之,——是以稼穑果重于吾之肺肠也,岂人情乎?倘因是遂致殒身灭性,何异死于岩墙之下?天下失其所赖,所丧为益多矣。太宗固切于忧民,然三代哲王所为,似不如此;蝗不为灾,盖他道有以致之,不系乎此也。

(二)称天可汗

(甲)史事。——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乙)批评。——断曰,人主之有称号,所以辨华夷,正名分,一体统,肃观听,不可不慎也。今有贱夫于此,无故加之以禽兽之号,则必艴然而怒。夷狄者,禽兽之与邻,太宗以万乘之尊,冒其号而不以为耻何哉?盖其震而矜之之心,有以张之也。

最末言《贞观小断》之版刻、行格、题跋、藏印:

书系明刊白口本,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单栏,行间有直格,无圈点。第一叶有“独山莫氏铜井文房”“莫棠所藏”两印记。旧封面有莫棠题“贞观小断”四大字(见下图)。

“莫棠所藏”印

“独山莫氏铜井文房”印

又手跋两则,兹转录如后:

(一)“此书名甚新,岂明人以宋孙氏《唐史论断》改为耶?”

(二)丙寅五月在上海冷摊买此,异其名也。疑为孙氏书节出,顷检对绝非。书系明刻而有补版,其字体当在明中叶以后。读一过,决为明人撰,而未著名氏,终疑为摘本也。姑记以志陋,俟再考之。(莫棠,字楚生,独山人,莫子偲之侄也,其书斋之名曰“铜井文房”。)

三十二年二月十六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