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杯 为什么做好人就一定会贫穷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 作者:费勇


第二杯 为什么做好人就一定会贫穷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陶渊明《饮酒》(其二)

大家都说积善一定有好的回报,

但伯夷、叔齐这样的好人却饿死在了西山。

如果善不一定有善报,恶不一定有恶报,

那么,何必说那些善有善报的空话?

荣启期九十岁还用绳索当衣带,

贫穷的状况比他年轻时候还要严重。

如果没有安于贫穷的气节,

现在还会有人传颂他的名字吗?

01

在讨论陶渊明这首诗之前,我先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经常被人引用,用来阐述“善良会得到好报”这个大道理。故事发生在苏格兰,说是有一天,农夫弗莱明在地里劳动的时候,听到一阵呼救声,跑去一看,是一个男孩陷在了沼泽里。弗莱明跳进烂泥,救起了孩子。第二天,男孩的父亲上门表示要好好感谢。弗莱明却说他救人只是本性而已,不需感谢。结果是男孩的父亲坚持要给予弗莱明的儿子和男孩一样的教育。后来,弗莱明的儿子亚历山大·弗莱明读完医科大学,几年后发现了青霉素。

弗莱明父亲救起的那个男孩,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据说,丘吉尔后来得了严重的肺炎,是亚历山大·弗莱明救了他的命。这个故事流传甚广,是人们爱听的那种故事。

但事实上,这完全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不,不是故事,是编造的美好传奇。亚历山大·弗莱明能够攻读伦敦大学圣玛丽亚医院,并非他父亲救了温斯顿·丘吉尔,而是他很意外地得到了一个终身未娶的舅舅的一笔遗产。

但是,人们还是很喜欢读这类编造的美好传奇。

02

真实生活里,几乎不会有完美无瑕的传奇,只有千疮百孔的故事。最近,我有一个朋友,郁郁不乐。为什么呢?因为好心却付出了巨大代价。他一年前开着奔驰经过检察院大门口,门口有很多上访者,他开得很慢,但还是碰了一下一个睡在地上的男子。他赶紧下车,那个男子说好像并不觉得痛,意思是给个几百元就可以了。

朋友好心说,反正我买了保险,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吧,检查了没事也可安心。于是,叫来警察立案,报告了保险公司,把那个男子拉到医院。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没有大碍。但既然有保险,不如用最好的治疗。最好的治疗就是住医,打钢钉。医疗费一下子估计要两万多。朋友明白这是医院想赚钱,有点不悦,但想到还在保险的范围里,也就没有理论。

于是,那个男子住了院。然后,麻烦就来了。他的很多亲戚老乡来看他。然后,他就开始变了,不断地要求朋友给钱,开口就是十万。不断地打电话,还去朋友的户口所在地拉横幅、示威,还去派出所上访,说是朋友蓄意谋害之类。

那个男子很老实,朋友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他们家里很穷,有人教他这是有可能赚一笔大钱的最好办法,因为你们有钱人都怕惹麻烦,怕闹,反正他穷得什么都没有,为什么不闹一下?也许能发一笔财。

朋友不胜其扰,只好交给律师处理。本来很小的一件事,只因自己好心、医院贪心,引起那个男子的贪念,酿成了一桩纠缠不清的官司。

03

善恶报应,在佛教和基督教里,都非常确切。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有疑问。以前我有一个朋友,知道我写了不少研读佛经的书,就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她母亲一生虔诚信奉佛教,从不做坏事,但是,生活仍然那么坎坷、那么不幸?这个问题在很多西方人那里也经常浮现,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他知不知道世间那么多好人在遭遇不幸,而那么多坏人在飞黄腾达?

有一个中国皇帝也有过类似的疑问。这个皇帝叫萧衍。陶渊明于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去世,五十二年后的公元479年,宋就亡了,萧道成建立了齐朝。二十三年后,公元502年,萧衍建立了梁朝。

萧衍就是梁武帝,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把佛教定为国教,盖了近三千座寺庙,四次舍身出家,严格遵守佛教的戒律:吃素、不近女色、生活简朴,但生活好像还是不太幸福。

所以,当达摩来到中国的时候,他邀请达摩到了南京的皇宫,一见面他就问达摩:“我做皇帝以来,造了几千座寺庙,抄写了无数遍佛经,供养了无数僧尼,有什么功德呢?”

梁武帝这样问的时候,潜意识里一定认为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做了那么多功课,佛菩萨一定会保佑他吧。但为什么他的生活还是不太幸福?他对自己的弟弟、对自己的女儿那么好,他们却还是背叛了他,不只是背叛,而是真刀真枪要杀死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梁武帝特别想知道的,所以,见到达摩,他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没想到,达摩回答:“没有什么功德。”武帝非常失望,不甘心地追问:“为什么呢?”达摩答:“你这样刻意做好事求回报,当然也会有回报,只是这种回报还在六道轮回之中,仍是虚幻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解脱,也不是真正的功德。”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的功德?”达摩答:“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你想在世间寻求是得不到的。”

武帝再问:“何为圣谛第一义?”达摩答:“廓然无圣。”

武帝听得一头雾水:“那在我面前的人是谁呢?”达摩回答:“我不认识。”武帝和达摩话不投机。达摩就离开了南京,一路北上,到了少林寺。

04

达摩的回答里包含了几个意思。第一,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为了从烦恼里解脱出来,不是为了长寿,不是为了发财,不是为了升官。就算我们学佛的人,人生很顺利,特别顺利,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这个果,还是世间的果。世间的事情,终究还是虚幻的。

第二,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很复杂,不是简单的。我信了佛,或者我做了好事,并不意味着我马上就会比别人多赚钱。关于命运,佛教里有“十二因缘”和“五蕴”的说法,可以细细解读。

第三,一个人做善事,不做恶事,可以得到基本的心安。但在根本上,一个觉悟了的人,并没有“善恶”的二元区分,而是超越了善恶的清净。当他做善事的时候,他不觉得自己在做善事,更不会有自己做了善事会有回报之类的执念。

达摩的意思如果简而化之,大概就是这么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对于因果不会产生任何疑问。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当然会持戒,当然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然不会去杀生,不会去伤害别的生命,不会去说假话……但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也明白善恶的概念有它的主观性和相对性,所以,无论他做什么,都不会执着于善恶的概念,更不会有求回报的执念。

05

陶渊明不是佛教徒,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此讨论佛教里的因果问题。有些事情,你信不信,它都在那儿。有些事情,不管你信不信,它其实都不存在。有些问题,不管我们信什么,它其实一直是一个问题,只是我们提问的方法和寻找答案的路径,不太一样。

好人为什么没有好报?这个问题在陶渊明这里,不是一个宗教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陶渊明的疑惑,不是出于宗教的思考,而是基于社会的思考。他生活的社会,让他感到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社会体制里,正直的、良善的人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那些阿谀奉承、虚伪无耻、投机钻营的人却如鱼得水?

这个疑问,包含了很多感慨,也包含了一点激愤。“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这句诗,来自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里有一篇《伯夷列传》,为两个人物写了传记。这两个人物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伯夷是哥哥,叔齐是弟弟。他们是商朝时候孤竹国君的儿子,他们的父亲立了叔齐为继承人。叔齐非常惶恐,觉得长子继承父位,天经地义。而伯夷觉得父命重于一切,既然父亲指定弟弟,那一定要让弟弟上位。结果是两个人都坚决退让,决定远走西方西伯姬昌的属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