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文学的事件 作者:何成洲,但汉松 著


前言

21世纪初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呈现一个重要的转向,那就是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明确的对象,而且可以被看作一个言语行为、行动或者事件。这个变化固然有着重要的哲学与思想史的背景,但也与文化研究、表演研究、性别研究、族裔研究、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文学理论领域内,这个转变也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孕育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不过,目前看来,这方面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学批评还不是非常多,妨碍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而这恰恰成为本书编写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共同目标。

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2016年何成洲和瑞典隆德大学的奥莉尤斯(Eva Haettner Aurelius)教授、海尔格森(Jon Helga-son)教授共同编写的英文学术著作《文学的操演性》(Performativity in Literature),在一定意义上本书是这本英文书的姐妹篇。这不仅因为这两部书都是研究团队的集体研究成果,还因为“操演性”和“事件”的概念本身有很多重复和交叉之处。不过在上一本英文书里,文学事件的概念虽然已经有所涉及和讨论,但是没有充分展开,既没有理论上的阐述和构建,也缺乏针对性较强的批评实践。同时,最近两年国内外关于文学与事件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我们觉得有必要集中力量做一个专题研究,从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的不同角度深入探究这一领域的已有成果和发展前景。

事件概念的讨论当然需要理论溯源,而且还要结合文学作品来加以理解,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性。这正是本书在前面几篇文章中努力做到的。首先,就何谓文学事件这一问题,何成洲进行了总体性的探讨,解释从事件角度开展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核心概念和方法论。简而言之,德勒兹、齐泽克等人的事件哲学分别强调事件的生成性和断裂性转变,成为文学事件的重要思想资源。文学理论家,如乔纳森·卡勒、特里·伊格尔顿、德里克·阿特里奇、芮塔·费尔斯基、希利斯·米勒等,从文本的意向性、文本的生成性和阅读的操演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文学事件的内涵,以及它给文学阅读和批评带来的创新性认识。作为一个反表征的文学观念,文学事件的理论认为应该从积极、正面和肯定的角度探讨文学的行动力和能动性,关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历的情感和认知上的变化,分析文学给社会现实带来的影响。

紧接着,德勒兹、德里达、福柯、巴迪欧、齐泽克等人对事件的论述得到进一步研究,并且与文学作品的分析相结合。尹晶认为,德勒兹提出的语言事件具有解构性和颠覆性,它挑战现有的秩序和权威,从而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对印度女作家洛伊、南非作家库切、安哥拉作家珀佩特拉等人作品的分析,尹晶指出读者需要和作者一样忠诚于文学事件带来的变革力量。对姜宇辉来说,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代表了“建构主义”的范式,但是文学事件在呈现言语的规训和建构性的同时,也展示了与它相抗衡的抵抗之力。加缪的《鼠疫》即为此例,尽管在鼠疫肆虐的特殊时期,话语与知识、权力结成的社会机构将城市生活化作封闭的监牢,但是“幽灵”的四处游荡暴露了规训和惩罚的脆弱之处,揭示了文学事件的生成性和能动性。蓝江关注巴迪欧哲学中的爱的事件,认为是爱让两个人的生命轨迹交叉和连接,从而生成了他们的命运共同体,一个新的世界也随之诞生。这令人想起语言学家J. L. 奥斯汀在解释语言的施行性时,运用婚礼上新婚夫妇回答牧师的话语,说明语言如何具有改变现实的力量。蓝江在文章中采用阿根廷导演索兰纳的电影《逆世界》中的爱情故事,来解释爱之事件造成了一个合体的主体,颠覆了既定的规范和逻辑,催生了不同以往的新时代。

关于叙事与事件的关系,尚必武从叙事学的角度做了系统的梳理,指出事件是叙事的根本性要素。在此基础上,他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事件的非自然性特征,进而提出在非自然叙事的理论视角下如何推动事件的研究。万金进一步运用非自然叙事理论,分析爱德华·阿尔比的戏剧《山羊》中主人公马丁对一只山羊的爱。通过呈现马丁“生成-动物”的非自然事件,剧作家意在揭示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质疑主流的文化立场与伦理态度。

近段时间以来,作为事件的文学观念成为中外文学理论和批评界的热点话题,这方面的理论著作包括:阿特里奇的《文学的独特性》(2004)、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2012)、罗纳的《事件:文学与理论》(2015)等。但是,将事件理论应用于具体文学作品的批评性解读比较少。有鉴于此,本书重点推出了一系列用事件理论来解读文学作品的成果,探索这个理论概念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开展文本阐释的方法论。但汉松在J. 希利斯·米勒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对张承志的《西省暗杀考》和小白的《封锁》中恐怖叙事的建构性加以探讨。在比较分析了这两部小说的叙事特点后,作者指出在“后9·11”语境下恐怖叙事对于历史事件的见证作用。何成洲选择两部有代表性的当代北欧生态小说,分析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对北欧山妖神话的挪用和再创作,生成一系列围绕人、动物与自然的叙事事件,不仅在审美上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而且通过故事的言说试图介入当代生态文化的建构和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

美国文学方面的文章有多篇:陈畅从作者的意图与作品操演的角度,分析了惠特曼的代表诗作《我自己的歌》。杨逸从事件蕴含的“未来性”出发,以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为对象,讨论了相遇作为事件给个人带来重新建构身份与共同体的契机。方嘉慧从时间和事件的对话角度,探讨了本·方丹一部反映“9·11”事件的小说《比利·林恩的漫长中场行走》。汤晓敏从事件与现实的互动角度,研究唐·德里罗以刺杀肯尼迪事件为蓝本创作的小说《天秤星座》。姜兆霞借助文学事件理论中虚构对于现实具有能动性的阐释,以利奥·马克斯的著作《花园里的机器:美国的技术与田园理想》为参照,讨论了田园理想在美国文学中的变迁及其与历史、现实的互动关系。

讨论英国文学的有两篇。一是阴志科借用齐泽克关于时间与事件的论述,讨论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的内心矛盾和情感挣扎。该文仔细梳理了齐泽克如何在《事件》一书中联系柏拉图、笛卡尔、黑格尔、德勒兹的思想来建构不同的事件观念,并借此来分析麦克白的行动、心理体验以及他的悲剧结局。二是奚茜运用拉康关于欲望与实在界“缝隙”的理论观点,分析了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小说《历史人》中个人体验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张力。

此外,还有两篇视角独特的文章:张奇才运用齐泽克关于事件的架构与重构的观点,解读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影片《牺牲》。曾景婷从翻译作为事件的角度,借助对美国汉学家韩南山的译作《蜃楼志》的分析,讨论了翻译者的主体性建构问题,并进一步阐释翻译如何通过对原文本进行解构和重构,生成新的意义,对接受者产生不可预见的影响。

本书的作者来自国内几所高校的不同学科,包括哲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翻译等。其中有几位年轻的学者,他们选修了何成洲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的博士生课程“文学的操演性”,同时这门课程也是南京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林奈大学的国际合作课程。从2013年开课至今,参与这门课程的博士生以及一些访问学者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互动,极大地丰富和延展了我们在这个重要学术领域的研究工作。这本书也是给他们的一个礼物。

文学的事件研究才刚刚起步,希望我们粗浅的探索对于推动这一领域乃至当下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有所贡献,也希望本书能得到同仁们的批评和指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