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蝉/虞世南

唐诗三百首 作者:果麦文化 出品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隋末唐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緌(ruí):古代官员帽子上的系带,用以形容蝉须。

世俗中人看见他人取得了各种各样的成就和地位,常常将之归结为特殊的机缘,或权势者的帮助,从而安慰自己,逃避自己能力不如他人的事实。如果这只是暂时避免抑郁的权宜之计,倒也危害不大,但是久而久之,这样的观念往往会变成一种信念,认为人若没有外界的特殊帮助,就无法成功。在此信念的驱使下,人们或随波逐流,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走上了一路向下的人生。

虞世南久处隋唐官场,接触过各式各样的官员,对以上这样的想法,必定非常熟悉。因此他借蝉为喻,既警醒自己,也告诫别人。蝉只是脆弱的昆虫,但是它坚持高洁的品格,非清露不饮,非梧桐不居,不管别人的蝇营狗苟,永远独自站在高处,吟唱自己的歌曲。这样的歌曲虽然没有秋风助力,也依旧可以传达到远方,只要世上存在有心人,就一定可以听到这样的歌唱。

唐太宗曾夸赞虞世南有“五绝”,其中德行、忠直两条,还在学问、文辞和书法之上。虞世南身处隋唐之际、动乱之秋,能坚持这样的操守,时时以蝉自警,想必是其能够立身的很重要的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