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序

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 作者:(南宋)张炎,沈义父


原序

古之樂章、樂府、樂歌、樂曲,皆出於雅正。粤自以來,聲詩間爲長短句,至人則有尊前花間集。迄於崇寧,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諸人討論古音,審定古調,淪落之後,少得存者。由此八十四調之聲稍傳;而美成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爲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爲之,其曲遂繁。美成負一代詞名,所作之詞,渾厚和雅,善於融化詩句,而於音譜且間有未諧,可見其難矣。作詞者多效其體製,失之軟媚而無所取。此惟美成爲然,不能學也。所可倣傚之詞,豈一美成而已!舊有刊本六十家詞,可歌可誦者,指不多屈。中間如秦少游高竹屋姜白石史邦卿吴夢窗,此數家格調不侔,句法挺異,俱能特立清新之意,删削靡曼之詞,自成一家,各名於世。作詞者能取諸人之所長,去諸人之所短,精加玩味,象而爲之,豈不能與美成輩争雄長哉!余疎陋譾才,昔在先人侍側,聞楊守齋毛敏仲徐南溪諸公商榷音律,嘗知緒餘,故生平好爲詞章,用功踰四十年,未見其進。今老矣,嗟古音之寥寥,慮雅詞之落落,僭述管見,類列於後,與同志商略之。

  1. 樂章、樂府、樂歌、樂曲,四者義同名異,都是指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詩。
  2. 代初以五七言詩入樂,但五七言字句整齊,與參差多變的樂譜未能諧合,採用長短句就可適應樂曲的繁複變化。聲詩間爲長短句這種情况,就逐漸導致了詞體的正式成立。
  3. 尊前,詞總集名,凡二卷,大概是五代初人所編輯。選録李白温庭筠李煜五代人詞。作家三十餘人,詞二百餘首。名叫尊前集,在當時可能是一種唱本,供樂工歌伎在酒席上選唱。
  4. 花間集,詞總集名,凡十卷,五代後蜀趙崇祚編輯,選録五代温庭筠韋莊中詞人十八家所作詞五百首,是最早的詞集之一。
  5. 崇寧宋徽宗年號,自公元一一〇二年至一一〇六年。
  6. 大晟府宋徽宗時的宫廷音樂機關,崇寧四年(公元一一〇五年)設立。它的任務是整理古樂,創製新調。
  7. 周邦彦,字美成北宋錢塘人,有清真詞。他於徽宗政和六年提舉大晟府,跟他同時或稍前後爲大晟府制撰者尚有徐伸幹臣)、田爲不伐)、姚公立晁冲之叔用)、江漢朝宗)、万俟詠雅言)、晁端禮次膺)等人。
  8. 中國古代樂律分十二律吕,又分七音。十二律吕各有七音,相乘得八十四調。但南宋時實際用的只有七宫十二調。
  9. 慢曲、引、近,詞調的類别名。慢曲即慢曲子,與急曲子相對而言,如木蘭花慢上林春慢之類;引詞如千秋歲引江城梅花引之類;近詞如祝英臺近訴衷情近之類。
  10. 謂製作犯調之曲。詞中之犯調有兩類:一類是宫調相犯,即一詞中兼用兩個或兩個以上音律不同的曲調;一類是句法相犯,這近於曲中之集曲,是集取同一宫調中兩個以上不同詞調的樂句而成一新調。三犯四犯之曲如三犯渡江雲玲瓏四犯之類。
  11. 古代樂律分十二律以應十二月。宋徽宗曾令大晟府“依月用律,月進一曲”(見碧鷄漫志卷二)。楊纘作詞五要説:“律不應月則不美;如十一月調須用正宫,元宵詞必用仙吕宫(疑作南吕)爲宜也。”但當時詞人都不遵此。
  12. 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二十:“清真詞多用人詩語,櫽括入律,渾然天成。”沈義父樂府指迷也説:“凡作詞當以清真爲主。蓋清真最爲知音,且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諸賢詩句中來。”
  13. 此書久佚,内容不詳。
  14. 秦觀,字少游北宋高郵人,有淮海長短句
  15. 高觀國,字賓王南宋山陰人,有竹屋癡語
  16. 姜夔,號白石道人南宋番陽人,有白石道人歌曲
  17. 史達祖,字邦卿,號梅溪南宋人,居杭州,依附當時的權相韓侂胄爲堂吏。有梅溪詞
  18. 吴文英,字君特,號夢窗南宋四明人,有夢窗四稿
  19. “不侔”,不相等、不同。
  20. 陸輔之曾從張炎問學,他的詞旨中説:“周清真之典麗,姜白石之騷雅,史梅溪之句法,吴夢窗之字面,取四家之所長,去四家之所短,此翁(謂樂笑翁,即張炎)之要訣。”
  21. “象而爲之”,作爲樣子仿照製作。
  22. “譾才”,才能淺薄。
  23. 張炎的父親張樞張樞,字斗南,號寄閒,有詞見絶妙好詞浩然齋雅談。他作詞嚴守音律。詞源説他:“曉暢音律,有寄閒集,旁綴音譜,刊行於世,每作一詞,必使歌者按之,稍有不協,阻而改正。”浩然齋雅談也説他“嘗度依聲集百闋,音韻諧美”。今寄閒集依聲集兩書皆佚。
  24. 楊纘,字繼翁,又字守齋,一號紫霞翁南宋嚴陵人。
  25. 未詳。
  26. 徐理,號南溪會稽人。有詞見陽春白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