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文学研究会诗派

百年新诗经典导读 作者:张德明 著


第三章 文学研究会诗派

一、诗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诗派创作成员来自1921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20年代阵营最强、影响极大的文学社团,其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紧接着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主要代表作:诗集《踪迹》(朱自清),《歌者》、《永在的真实》(徐玉诺),短诗集《春水》、《繁星》(冰心)。

二、作品析解

冰心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作品分析

《繁星》(选)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万顷的颤动——

深黑的岛边,

月儿上来了。

生之源,

死之所!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一〇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一二

人类呵!

相爱罢,

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

向着同一的归宿。

一三

一角的城墙,

蔚蓝的天,

极目的苍茫无际——

即此便是天上——人间。

一四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

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一六

青年人呵!

为着后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吧。

一七

我的朋友!

为什么说我“默默”呢?

世间原有些作为,

超乎语言文字以外。

一八

文学家呵!

着意的撒下你的种子去,

随时随地地要发现你的果实。

二二

生离——

是朦胧的月日,

死别——

是憔悴的落花。

三三

母亲呵!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三八

井栏上,

听潺潺山下的河流——

料峭的天风,

吹着头发;

天边——地上,

一回头又添了几颗光明,

是星儿,

还是灯儿?

五五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七四

婴儿,

是伟大的诗人,

在不完全的言语中,

吐出最完全的诗句。

一〇六

老年人对小孩子说:

“流泪罢,

叹息罢,

世界多么无味呵!”

小孩子笑着说:

“饶恕我,

先生!

我不会设想我所未经过的事。”

小孩子对老年人说:

“笑罢,

跳罢,

世界多么有趣呵!”

老年人叹着说:

“原谅我,

孩子!

我不忍回忆我所已经过的事。”

一二七

流星,

飞走天空,

可能有一秒时的凝望?

然而这一瞥的光明,

已长久遗留在人的心怀里。

一五〇

独坐——

山下泾水起了。

更隔院断续的清磬。

这样黄昏,

这般微雨,

只做就些儿惆怅!

一五九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一六〇

聪明人!

文字是空洞的,

言语是虚伪的;

你要引导你的朋友,

只在你

自然流露的行为上!

一六二

青松枝,

红灯彩,

和那柔曼的歌声——

小弟弟!

感谢你付与我,

寂静里的光明。

一六四

我的朋友!

别了,

我把最后一页

留与你们!

生命感悟与哲理寻思

——冰心《繁星》导读

《繁星》是女诗人冰心的代表诗作,由164首小诗构成,结集作为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于1923年1月初版。冰心的《繁星》、《春水》发表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对它们称赞有加,很快带来了小诗创作的热潮。

谈到小诗,周作人曾经指出:“所谓小诗,是指现今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这种小诗在形式上似乎有点新奇,其实只是一种很普遍的抒情诗,自古以来便已存在的。本来诗是‘言志’的东西,虽然也可用以叙事或说理,但其本质以抒情为主。情之热烈深切者,如恋爱的苦甜,离合生死的悲喜,自然可以造成种种的鸿篇巨制,但是我们日常的生活里,充满着没有这样迫切而也一样的真实的感情:他们忽然而起,忽然而灭,不能长久持续,结成一块文艺的精华,然而足以代表我们这刹那的内心生活的变迁,在某一意义上这倒是我们的真的生活。如果我们‘怀着爱惜这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头又复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之心’,想将它表现出来,那么数行的小诗便是最好的工具了……”[1]在这段话里,周作人强调小诗创作对于书写日常生活、记录内心变化来说是最好的工具,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在《繁星》出版以后,对于冰心小诗的评价很多,其中胡愈之的一席话较有代表性,他说道:“自从冰心女士在《晨报副镌》上发表她的《繁星》后,小诗颇流行一时。除了大白君的著名的《归梦》外,此外在杂志报章上散见的短诗,差不多全是用这种新创的Style(文体)写成的,使我们的文坛,收获了无数粒情绪的珍珠,这不能不归功于《繁星》的作者了……小诗的长处是在于能捉住一瞬间稍纵即逝的思潮,表现出偶然涌现到意识城的幽微的情绪。我们读了这些,虽然不能得到惊异,不能得到魁伟的印象,然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时间的感通,正如在广漠无垠的大洋中忽然望见扁舟驶过一般。所以断片的诗句,在文艺鉴赏上也正和鸿篇巨制有同样的价值……《繁星》现在已印成单行本出版了。我把它重读了一遍,觉得从一位天真的富于玄想的女作家‘冷静的心’里所发出的每一个字,都暗示我们以一个更深微的世界。”[2]正如胡愈之所说的,冰心的《繁星》用一百多首短诗连缀起来,是要“暗示我们以一个更深微的世界”,在这个深微的世界里,我们处处能领略到诗人对于人生的真切感悟与对于世界的哲理寻思。

冰心的视野是开阔的,冰心的情感也异常细腻,她能把宇宙间的林林总总都纳入眼底,摄入笔端,经过自己心灵的滤化,写出这些事物的生命真谛与人生蕴意来。

如她的其他作品一样,冰心在《繁星》里,也反复书写了母亲对于世间生命的伟大意义,描写母爱、讴歌母爱,成为《繁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诗人一般采用儿童视角,来观照了母性神奇的力量,她说:

母亲呵!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三三)

这是用晶莹的童心来品尝伟大的母爱,母亲的怀抱是孩子的避风港,是灵魂安顿的好处所,足以见得母亲在孩子生命中的地位与分量。同样的主题也出现在下列的篇章里: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呵!

你是那春光么?(一〇二)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一五九)

母爱是如此的神奇与伟大,那么儿童呢?在冰心眼里,儿童总是圣洁的、美妙的,一样充满了神秘感。诗人写道: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二)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三五)

婴儿,

是伟大的诗人,

在不完全的言语中,

吐出最完全的诗句。(七四)

在歌咏和赞美儿童的时候,冰心是站在成年人的视角上来思考和表达的。当然,诗人所扮演的这个成年人,又不是纯然的成年,有着饱经风霜的心怀,而是怀揣着一颗翡翠的童心。什么是童心呢?冰心指出:“所谓‘童心’就是儿童的心理特征。‘童心’不只是天真活泼而已,这里还包括有:强烈的正义感——因此儿童不能容忍原谅人们说谎作伪;深厚的同情心——因此儿童看到被压迫损害的人和物,都会发出不平的呼声,落下伤心的眼泪;以及他们对于比自己能力高、年纪大、经验多的人的羡慕和钦佩——因此他们崇拜名人,模仿父母师长兄姐的言行。他们热爱生活,喜欢集体活动,喜爱一切美丽、新奇、活动的东西,也爱看灿烂的颜色,爱听谐美的声音。他们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勇于尝试,不怕危险……”[3]也就是说,在冰心看来,“童心”就是用莹洁、善良和和美的眼睛与胸怀来理解与感受这个世界。正因为用这种童心来阅读儿童,儿童在诗人笔下,就成了真与梦的结合体,他们“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就连刚刚学着说话的婴儿,也是世上最优秀的诗人,他们用“不完全的言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

大自然也是《繁星》中反复歌咏的题材,冰心的诗歌在描绘大自然时,首先肯定了自然界许多事物自身所拥有的价值与意义,她写小草:

弱小的草呵!

骄傲些罢,

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四八)

写大海:

大海呵,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一三一)

写蜜蜂:

蜜蜂,

是能溶化的作家;

从百花里吸出不同的香汁来,

酿成它独创的甜蜜。(一二五)

写流星:

流星,

飞走天空,

可能有一秒时的凝望?

然而这一瞥的光明,

已长久遗留在人的心怀里。(一二七)

不管写哪一种自然事物,都能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自然事物通过诗人的心灵烛照,马上呈现出非凡的意义和隽永的诗情来。

诗人在对自然事物进行诗意描画时,不仅注意发掘了平常事物的不平常意义,还通过若干典型物象的组合,使诗歌呈现出富有古典美的意境来。“井栏上,/听潺潺山下的河流——/料峭的天风,/吹着头发;”(三八)“阳光正好,/野花如笑;/看朦胧晓色,/隐着山门。”(九二)“怎能忘却?/夏之夜,/明月下,/幽栏独倚。/粉红的莲花,/深绿的荷盖,/缟白的衣裳!”(一三四)“夏之夜,/凉风起了!/襟上兰花气息,/绕到梦魂深处。”(一三八)“塔边,/花底,/微风吹着发儿,/是冷也何曾冷!/这古院——/这黄昏——/这丝丝诗意——/绕住了斜阳和我。”(一四四)在这些诗句中,“井栏”、“天风”、“野花”、“晓色”、“莲花”、“荷盖”、“兰花”、“微风”、“斜阳”等,都是古典诗歌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诗歌意象。它们的入诗,既增强了诗歌的古典韵味,也使美妙的意境油然而生,诗歌从而散发出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诗人笔下的自然,都是具有亲和力的事物,这不仅因为诗人总是将自然事物拟人化,用人的思想情感来描画世间万物,而且因为诗人所写的诸般景物,许多都与人密切联系在一起。诗人从来都不是为自然而自然,而是把自然世界与现实人生对接起来,从自然的写照中凸显人生的意义。她写青年的人生责任,是通过自然的口来传达的: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一〇)

自然不仅告诉人们生命的担负,而且它也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一四)新鲜的晨光,可以浣洗人们倦怠的灵魂:“我的朋友!/起来罢,/晨光来了,/要洗你的隔夜的灵魂。”(五四)丝丝夜雨编织了诗人的情绪:“夜中的雨,/丝丝的织就诗人的情绪。”(五六)而且,大自然有时还与人一起,构成了和谐的春之景:“春天的早晨,/怎样的可爱呢!/融洽的风,/飘扬的衣袖,/静悄的心情。”(六九)

总之,不管写母爱,写儿童,还是写大自然,诗人最终写出的,都是对于人生的深切感悟。

冰心曾说过:“一个作家要养成他的风格,必须先养成冷静的头脑、严肃的生活和清高的人格。”[4]冰心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习惯于以深邃的目光来打量世界,以冷静的头脑来思考人生,她的《繁星》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繁星》迷人的地方,除了反映出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切感悟外,还在于诗人通过若干短小的篇章,发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声音。

在《繁星》中,体现出诗人哲理沉思的诗章,首先是对人生哲理的宣示。她认为生命就是“向死而生”的长途旅行:“人类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一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有着不同的心境和情思:

老年人对小孩子说:

“流泪罢,

叹息罢,

世界多么无味呵!”

小孩子笑着说:

“饶恕我,

先生!

我不会设想我所未经过的事。”

小孩子对老年人说:

“笑罢,

跳罢,

世界多么有趣呵!”

老年人叹着说:

“原谅我,

孩子!

我不忍回忆我所已经过的事。”(一〇六)

在这里,老人和小孩的对白,形象地交代了他们各自的生命态度,同一世界在他们眼里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在表现人生哲理里,不少诗歌都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了青年,如:“青年人呵!/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一六)“青年人!/信你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你自己。”(九八)“希望那无希望的事实,/解答那难解答的问题,/便是青年的自杀!”(一三〇)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告诉我们:青年是一生中最好的时日,不要辜负,千万珍惜,要用今天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透射哲理意味的诗章中,还有一类是对于自然所蕴含的哲理的揭示。她这样写鲜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五五)

这首诗交代了成功的来之不易。绚丽的鲜花同妩媚的人生一样,在芬芳的笑靥背后,藏满了坎坷与艰辛。

她写小鸟:

空中的鸟!

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

你自有你的天地。(七〇)

诗人对空中小鸟的聒噪加以责备,无疑是对现实社会中那种普遍的“围城”心态的一种讥嘲。再如写花与果实的关系:

风雨后——

花儿的芬芳过去了,

花儿的颜色过去了,

花儿沉默的在枝上悬着。

花的价值,

要因着果儿而定了!(一三六)

的确,花的价值因它的果实而定,人生的价值也是由他对于社会的奉献而定,朴素的诗句传达出永恒的真理。

其实不管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诗人对于哲理意义的揭示,最终都是指向人类社会,并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有莫大的启示作用。

冰心在谈到自己对于新诗创作的体会时,曾经说道:“我自己的意思是如有含蓄不尽的意思,声调再婉转些,便可以叫做诗了,长短是无关系的,但我个人看去,似乎短的比长的好,容易聚精凝神地说一两句话。”[5]《繁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这个诗学主张的现实表现。诗人用短小的篇幅,写出了对于人生的深切感悟和对哲理的深刻挖掘,“以真实简练的文字,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在刹那间对于平凡事物的独特感兴和情思的变迁”[6],这些诗歌,也一如繁星,永远闪烁在中国新诗的天幕中。


[1] 转引自卓如编著:《爱和美的边缘》,海天出版社,1999年,第94~95页。

[2] 化鲁(胡愈之):《最近的出产·繁星》,《文学旬刊》1923年第73期。

[3] 冰心:《1956〈儿童文学选〉序》,《冰心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405页。

[4] 冰心:《写作的练习》,《冰心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312页。

[5] 冰心:《冰心小说集〈遗书〉》,《繁星·春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6页。

[6] 冰心:《冰心小说集〈遗书〉》,《繁星·春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7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