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怀古篇

东坡志林 作者:[宋] 苏轼 著;韩中华 注


怀古篇

广武叹(1)

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2):“阮籍登广武而叹曰(3):‘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岂谓沛公竖子乎(4)(5)?”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其后余闻润州甘露寺有孔明、孙权、梁武、李德裕之遗迹(6)(7)(8)(9),余感之赋诗,其略曰:“四雄皆龙虎(10),遗迹俨未刓(11)。方其盛壮时,争夺肯少安?废兴属造化,迁逝谁控抟(12)(13)?况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难。聊兴广武叹,不得雍门弹(14)。”则犹此意也。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沈湎呼竖子(15),狂言非至公(16)。”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与先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于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注释

(1)广武: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广武山上,有东西二城,相距二百步,中隔广武涧。

(2)史经臣:字彦辅,宋代眉山(今属四川乐山)人。

(3)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

(4)沛公:指汉高祖刘邦。

(5)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6)润州:州名,今属江苏镇江。

(7)甘露寺:相传三国吴孙权建,在今镇江北固山上。

(8)梁武: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南朝梁的建立者。

(9)李德裕:字文饶,唐大臣。

(10)四雄:指前文中的孔明、孙权、梁武和李德裕。

(11)刓:磨损、破坏。

(12)迁逝:变化和逝去。

(13)控抟:控制。

(14)雍门弹:雍门在今陕西咸阳。战国时齐人有叫周的,居雍门,就以此为号,称雍门周,擅长弹琴。

(15)沈湎:即沉湎。指嗜酒无度。

(16)非至公:不能称为最公平的。

译文

从前亡友史经臣对我说:“阮籍登上广武城而慨叹说:‘时代没有英雄,才让小子建立功名!’莫非他认为刘邦是小子?”我说:“不是,他悲伤自己生活的时代没有刘邦、项羽,小子是指魏晋之间没有出现这种英雄。”后来听说润州甘露寺有诸葛亮、孙权、梁武帝、李德裕的遗迹,我有感而赋诗写道:“四位英雄如龙虎,遗迹仍存未湮灭。当他们强盛时,多少争夺岂肯停!失败兴盛由天定,世事转变谁控制?何况那些无能庸碌人,妄想冲破大难建大业。聊效广武发慨叹,难像雍门周善弹古琴挑动君王心。”这诗反映的意思与阮籍的广武叹意思相同。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醉时高呼刘邦是小子,酒癫乱评不公正。”才知李白也误会了阮籍的话,与亡友意见相同。阮籍虽放浪,但他本有救世之志,因为魏晋之间重大事件不断发生,所以借酒放任以逃避,何至于会把刘邦当作小子呢?

评析

阮籍所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的“竖子”到底指谁,历史上众说纷纭。李白的理解竖子指刘邦,苏东坡认为指的是魏晋间人,洪迈的看法与苏东坡相似。元代文学评论家萧士赟则另立一说:“时无英雄者,非指汉高也。盖谓所遭之时,炎汉之末,桓、灵之君,无英雄之材,卒使神鼎暗移于臣下也。‘竖子’者,指曹氏父子,籍之兴叹者,此耳。”萧说明显站不住脚,比较三个人的说法,苏东坡的说法较为可靠。

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

王彭尝云(1):“涂巷中小儿薄劣(2),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3)。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4);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5)。”彭,恺之子,为武吏,颇知文章,余尝为作哀辞(6),字大年。

注释

(1)王彭:字大年,太原人。

(2)薄劣:顽皮。

(3)古话:即民间的说书艺术,宋代称“话本”。

(4)颦蹙:皱着眉头,表示忧愁。

(5)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孟子·离娄下》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斩:断绝,尽。

(6)哀辞:一种文体,用于对死者的哀悼,多用韵文。

译文

王彭曾经说:“街坊邻居一些人家的小孩很顽皮,家里人嫌烦时,就给他点钱,让他去和别的孩子一起听故事。说到三国时期的事情,听到刘备打了败仗时,有的小孩就皱着眉头伤心流泪;听到曹操打了败仗时,则高兴地拍手称快。从中就能知道,君子的功业和小人的事迹,对后世的影响百代不断。”王彭,是王恺之子,是个武吏,也很知晓文章,我曾为他写过哀辞,他的表字是大年。

评析

所谓说书,是衍生自唐传奇的一种文艺形式,在宋代已经蔚然成风,有了专门的场合。在说书的行当兴起之后,三国变成了漫谈的对象,并且说书人为了卖座就喜欢添加一些内容赚取听众感情。鉴于此,必然要在刘备、曹操两人中营造出一个让人或好或恶的对比来。于是,有着汉皇室血统的刘备变成了正派一方的首选,而曹操因为做事不择手段而被形容为狡猾又偏偏可以成事的奸雄。可是,刘备就真的是君子、曹操就真的可以算作小人吗?我们如今来看,恐怕并非如此。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公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