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大学排名让人对世界产生误解

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 作者:陈寅 编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大学排名让人对世界产生误解

大学简介

伦比亚大学是美国最早的常春藤大学之一,在教育学、商学、法学、医学、理学、国际关系和新闻学等领域享有盛誉。坐落于纽约曼哈顿的晨边高地,濒临哈德逊河,位于中央公园北面。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初命名为国王学院,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学院之一。美国独立战争后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1896年最终更名为哥伦比亚大学。

整个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一起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强,虽然其后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略处下风,但目前仍在大部分排行榜中位列前十。至200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和教授中一共有93人获得过诺贝尔奖。美国总统奥巴马、前总统罗斯福、哲学家杜威等均为其校友。中国著名学者陶行知、胡适和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等都曾在该校深造。

学校网址:www.columbia.edu

校长名片

李·鲍林格(Lee.Bollinger)

李·鲍林格,美国律师和教育家。1946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在俄勒冈长大。早年毕业于俄勒冈大学和哥伦比亚法学院。曾为美国高等法院大法官华伦·博格(Wilfred Feinberg)担任法律职员,于1973年进入密歇根大学执教,1987年开始担任密歇根大学法学院院长。1996年起任密歇根大学校长。200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第19任校长,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0年7月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理事会主席。

(《深圳特区报》2010.08.24第A09版)

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京蓉

一座伟大的城市,必定需要一流的大学。二者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着对方。前不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鲍林格,欣然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鲍林格表示,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将造就一座城市的智力生命,它能够培育先锋的创想家,也能够提供层次丰富的就业,有益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排名让人对什么是真正的大学教育产生误解

深圳特区报: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哥大)是常春藤联盟成员之一,去年被美国Quacquarelli Symonds(以下简称QS)大学排名评为全球第11名,美国第7名。您认为哥大的特色是什么?

鲍林格: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最重要的研究中心之一,同时也为各个领域及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提供独特而优异的学习环境。哥大努力吸收来自世界各国的教员及学生,支持针对全球事务的教学与研究活动,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学术合作关系。哥大力争使学校各个领域都能够达到最高的教学水平、拥有最前沿的知识,并倾其努力以造福世界。

深圳特区报:作为校长,您如何让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既保持其传统,又不断适应变化的世界?

鲍林格:2002年以来,我有幸和哥大的学生、教职员工、校友、朋友们一起,带领我们的大学经历了深刻的机构变革,同时也积极应对全球性的变革。为了完成这个重大事业,我们尽力在哥大历史上作为一个精粹而伟大的城市大学,并且拥有领导地位的基础上,一方面使其不断演进以应对当代不断改变着的城市和世界面对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继续遵从我们在教学、研究、医疗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核心理念。

深圳特区报:您如何看待大学排名这一现象?

鲍林格:我认为,大学排名让人对世界产生错觉,特别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大学教育产生误解。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排名反映了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不断加剧的竞争度,并加重了他们做选择时的焦虑感。

二、一流大学为所在城市带来良性就业

深圳特区报:一所大学与所在的城市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能否阐述一下哥大对纽约城市发展发挥的作用?

鲍林格:哥大非常重视其地处大都市纽约的优越位置,努力使教研活动与大都市拥有的丰富资源相结合。

2007年曾有一份报告说,纽约繁荣的金融业雇佣的约28万名员工的收入超过了曼哈顿其他行业的150万人的收入总和。另一份报告说,把公司总部迁回曼哈顿的公司数量有增长的趋势,但总部运营所需的支持性职位却仍然留在其他地区。

纽约希望成为全球商业领袖的首选之地。但是,近几十年来,制造业和辅助性职位大部分都离开纽约投奔到了其他低成本地区,对于希望有上升机会的中产阶层而言,新的机会在哪里呢?我觉得,在地方性经济中,有一个行业能够提供许多职位以满足上述之需求,这就是高等教育。

在纽约有116家能够授予学位的高等学院,包括正在复兴的纽约城市大学和两所世界上最受尊重的研究型大学: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有数字显示,我们的地方性独立学院和大学每年能产生91亿美元的直接开支和总值高达212亿美元的经济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流的大学不仅对一个城市的智力生命至关重要,对它的长期经济活力也是如此。

哥大有约1.4万名雇员,是纽约第七大非政府性雇主。这些职位不会轻易流向其他城市或者海外,因为我们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宗旨是深深根植于这片能够让智慧火花尽情迸发的土地的。也正因为如此,哥大提出了一项长期发展计划,将扩展在西哈勒姆(纽约曼哈顿黑人聚居区)曼哈顿维尔工业园区的教学机构。

事实上,高等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不是那种要么雇佣神经科学博士,要么雇佣无需技能的初级工人的极端性结构。我们的雇员有三分之二从事各种水平的辅助和行政性工作,例如,专业会计师和人力资源管理员、行政员工和职员、实验室技工和有经验的电工等等。我们庞大的员工群体现了一种各种收入结构并存的混合型经济,和以前曼哈顿许多商业区兴旺发达的制造业工厂和办公室所形成的雇员结构相类似。

哥大超过三分之二的员工住在纽约。未来25年内,哥大教学机构在西哈勒姆区的增长将为这一在过去几十年内来自私营机构的雇佣机会持续下滑的区域带来大约6 000个新增就业机会。这个增长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学术研究员们,特别是在医学和科学领域的,要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就需要现代化的实验室空间。如果纽约的大学不能提供这样的设施,我们就会发现,最好的研究人员将会不断流失。

一直以来,纽约是能够为各种收入阶层的居民提供经济增长引擎的城市。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是稳定地提供良好工作和伟大头脑的源泉,毫无疑义,它们应当是纽约保持其领袖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中国留学生数量近年激增

深圳特区报:现在许多中国的优秀学生都希望赴海外求学,作为一所以多元化为特色的大学,哥大是否准备录取更多的中国留学生?

鲍林格:哥大从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录取来自中国的优秀学生。目前,中国学生是哥大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为了使留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哥大学习和生活,我们成立了国际学生及学者服务中心(ISSO),为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服务。作为全球卓越的学习与研究中心,哥大长期以来始终保持着多元化的优良传统,仅2009年就接待了来自近15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学生、实习生、学者及陪同他们的家庭成员。同年录取的国际学生较上年增加了4%,总数为5 553名,其中中国学生为1 016名,占总数的18.3%。2005年,哥大的中国学生数量仅为500名,至2008年已经逾千,三年内翻了一番。

根据国际教育机构(IIE)2008年秋季统计,哥大录取的国际学生数量在美国仅次于南加州大学和纽约大学。在哥大各学院中,艺术和科学研究生院的国际学生数量最多,共有1 469名,占其学生总数的47.5%,占全校录取的国际学生总数的26.5%。

此外,我们的国际教师和学者,来自中国和法国的是最多的。目前,哥大共有超过1 200名中国学生和学者。

深圳特区报:那么,您对申请哥大就读的中国学生有什么建议?

鲍林格:哥大的录取流程和其他美国一流大学相似,是“整体性”的,这意味着会仔细考虑一个学生的各个方面。我们不会仅仅依赖标准化的测试和评分,而是认真分析学生提交申请的所有部分,从中形成正确的判断。我们会仔细阅读个人陈述,尝试了解他是谁,上大学的动机是什么等等。我们也会仔细阅读教师的推荐信,从中了解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如何,给同学带来了哪些东西。申请的每个部分都能说明问题。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寻找最适合哥大的学生。

四、美中学界携手面对共同挑战

深圳特区报:哥大与中国学术界开展了哪些合作?近期有哪些计划?

鲍林格:哥大与现代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哥大是首批招收中国学生的美国大学之一。很多中国留学生回国后成为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哥大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开展了各种学术合作,所涉学科极为广泛,包括医药、公共健康、音乐、教育、法律和商务等。基于这样的长期合作关系,我们于2009年3月在北京设立了哥伦比亚全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通过它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强。

美中两国眼下面临诸多共同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双方必须携手,共同研究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哥大在北京设立的中心不会招收学生或颁发学位证书,也不想通过这些方式来盈利。中心的运作经费通过哥大的校友网络和支持相关研究项目的个人及基金会筹集。

中心正在开展的一些项目包括,哥大与中国学者及官员开展有关全球特大灾害的风险、预防及反应措施的跨学科研究,如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和中国汶川地震这样的特大灾害所带来的挑战等。中心与哥大建筑规划和保护研究生院合作,于2009年在故宫附近的老居民区里建立了一个由工业厂房改造的开放式工作室,供哥大和中国各地的学生、学者等进行科研活动和文化交流等。

中心还与中国国家发改委合作,研究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及增强环境可持续性的长期经济增长政策;与国内外名校联合在北京大学开展针对中国政府官员的公共政策培训项目。

五、美国的新闻体系需要修正,应建立公共基金扶持媒体

深圳特区报:哥大有世界一流的新闻学院,您本人还是《华盛顿邮报》董事、普利策新闻奖董事会成员。那么您如何看待全球化给美国新闻业及学术界带来的影响?

鲍林格:世界经济互相依赖的程度正逐年深化。我们面临的其他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也使得我们在其他领域的相互依赖加深。背后的事实是,全球化是真实存在而且正在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适应这样的局面。而美国受世界各地的影响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知识,需要信息,需要知道应当建立、支持什么样的机构,需要知道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与世界的其他部分建立联系。当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但是此时此刻显得尤为迫切。

要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就必须拥抱这个世界。现在各个大学都在寻找努力的方向。哥大已经制订了具体的计划,将通过我们的全球研究中心及其他活动加以实践。媒体自己要寻找出路,我们要做的是研究如何帮助媒体。

受互联网冲击,美国媒体的生存能力受到挑战。各种信息渠道的繁荣让广告业主和读者群分崩离析,采编人员大幅缩减,驻外记者数量减少。在全球化加剧的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打造强势媒体,除了英国的BBC以外,还有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美国的新闻体系需要修正,资源要重新整合,并且争取要创建能够与BBC及其他全球传播机构竞争的美国世界新闻服务。

深圳特区报:哥大新闻学院最近完成的“重建美国新闻业”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保持新闻业活力的措施,其中包括由纳税人扶持新闻业,对此您的观点是什么?

鲍林格:我认为,问题应当是:我们应当建立什么样、多大规模的公共基金,并且如何全面地设计这一体系以满足我们了解国内以及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的需要。总的来说,我赞成为新闻业建立公共基金——在某种程度上。很久以前,我就发表文章说明混合体系对新闻业的好处,并且认为建立独立的、由私营资金支持的媒体是非常重要的。我也认为,设立由公共基金扶持的媒体有重要价值,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能够为采编人员带来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公共基金扶持的媒体与私人资本建立的媒体之间可以互相制衡。事实上,我们很早就有过政府资金扶持的媒体。所以,问题是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公共基金、规模如何、扶持哪些活动等等。

六、我喜欢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呆坐着无所事事

深圳特区报:您在担任哥大校长后仍然坚持教学与学术研究,不但要给学生上课,还频频著书立说。学者与校长是性质不同的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您是如何兼顾的?

鲍林格:当校长当然是很有创意的工作,不过,你总是会有不少的间隙去想点别的。我喜欢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呆坐着无所事事。虽然写作要花大量的时间,但是学术研究永远是我喜欢的事情。

我来自俄勒冈山区,有空的时候我会经常和家人去爬山、露营。在密歇根时,我曾经一个人前往灰熊出没的蒙大拿徒步旅行。我的朋友说我是在冒险,而我想做的就是看看会发生什么。敢于应对不同的挑战,不论对校长一职还是从事学术研究都是需要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