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一流大学要直面世界性重大挑战

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 作者:陈寅 编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一流大学要直面世界性重大挑战

大学简介

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创建于1826年,是继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之后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英格兰第一所为不同宗教信仰和社会背景的人提供高等教育的大学。UCL是英格兰第一所将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地理学等设立为专业的大学,也是第一所提供工程、医药、法律系统教育的大学。一直以来,它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一起并称“G5超级精英大学”。在全球各大重要的世界大学排名中,UCL长期稳居世界前25位。在2010年QS世界大学排名榜中,UCL名列第四。

学校网址:www.ucl.ac.uk

校长名片

麦克姆·格兰特(Malcolm Grant)

麦克姆·格兰特,高级律师、环境律师、学者和公务员,于2003年起任UCL校长。1947年出生于新西兰,获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法律博士学位。他曾在南安普顿大学、UCL、剑桥大学等高校任法学教授,2002—2003年任剑桥大学副校长。他是剑桥克莱尔学院的终身教授。由于他在法律和地方政府规划方面的杰出成就,格兰特于2003年被授予英国皇家爵士(CBE)。

郭正晓

郭正晓(副校长),1983年获东北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和1988年分别获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晋升为教授(英国第一位华人材料学教授),2008年被聘为UCL副校长,主管中国事务。2009年被聘为英国商业创新技能部——英中纳米材料聚焦合作负责人。

(《深圳特区报》2011.02.28第A12版)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兴文 范京蓉 王敏

不久前的一个寒冷冬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以下简称UCL)校长麦克姆·格兰特与负责中国事务的副校长郭正晓博士一起在宽大而简朴的校长办公室里热情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的采访,畅谈创建世界一流名校的经验、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深圳发展高等教育的路径建议等,并对深港教育合作寄予厚望。

一、多学科交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深圳特区报:UCL是世界知名学府,共培养出了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能否分享一下UCL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格兰特:杰出人才的培养是个复杂的问题。但简单来说,其中有三方面因素。首先,一所知名大学的建成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需要时间的积淀。建设名校仅对大楼、图书馆、教学设备等硬件投资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追求知识、追求智慧的文化,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的氛围。教育是面向人的事业,所以要着眼长远,从长计议。其次,一流大学必须要建立一流的教师团体,有了一流的师资水平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质询、判断的能力,不断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这些能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深圳特区报:那么,UCL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格兰特: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第一,学校要招好的学生。什么是好学生?好学生不仅仅是指考试分数高,学术表现好,我们要特别留意他们除了学习之外还做了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第二,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好的教育意味着老师能激发学生的想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不是教学生死记硬背,掌握一些已经成为事实的知识点,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改善他们的思维方法。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创新潜力的,作为教育者来说,就是要激发这种潜力。创造性对各个学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建筑还是艺术、美术等,都需要创新能力,因为创造代表着一种智慧。

郭正晓:创造性在某些学科中会体现得更强一点,比如自然科学领域。UCL的特色是强调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把一个人的创造力更好地激发出来。

深圳特区报:UCL的多学科交叉有哪些特色?

郭正晓:UCL成立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中心,促使某个领域的新见解在其他领域应用和向其他领域发展,其结果不仅会推动其他领域的创新,还可能促进一个全新领域的出现。在UCL,我们大力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高跨度、实质性合作,尽量让文科和理科交叉,比如说物理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而不仅是以前的文科和文科、理科和理科的交叉。

格兰特: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为多学科交叉研究做好准备,我们在本科阶段就为他们打下基础。我们最近的一个举措是引进类似美国通识教育的做法,即在自然科学的本科生阶段引进人文教育课程,在入学的第一年要求他们文理兼修,同时还必须学习第二门现代外语,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思考能力。今后这样的做法还将扩大到文科的各专业。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广的认识能力,而不是像英国传统院校那样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一流大学要直面世界性重大课题的挑战

深圳特区报:UCL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有哪些可供中国的高校借鉴?

格兰特:一流大学要直面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我们认为,UCL在科研上要应对人类面临的四个大挑战:一是世界性的健康问题;二是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这对中国也很重要;三是跨文化的交融;四是人的身心健康。应对这些问题不光是一个学科的责任,也不仅仅是依靠某一个领域的研究人员,而是要把人文、医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人才集中起来,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科学家来。

最后一个大挑战就是世界一流学校的强强合作。例如,UCL和耶鲁大学近期有一个医学方面的合作计划,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合作来创造新的学科教研环境。这种跨越大西洋的合作可以综合两所名校的学科优势,同时也带动相邻学科的合作。名校之间的合作也是挑战,因为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实质性的强强合作才能真正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我们立足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要继续在人才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做更多的投入,另外还要发展优势前沿学科,比如神经科学,我们大学的神经科学可以和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相比;再比如医学,UCL的医学特别强,英国的医学创新发展中心就设在UCL,为此UCL获得了大概6亿英镑的科研资金;此外,还有前面说的跨学科创新研究。

三、外国学生可以享受“一流软件”

深圳特区报:到UCL读书是许多中国学生梦寐以求的,您对他们有什么期望?

格兰特:当然是努力学习了(笑)。现在我们这儿有很多中国学生,有1 200多名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还有400名香港学生。中国学生很有才华,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很欢迎中国学生来学校。UCL是一所多元化的大学,现在已经有140多个国家的学生就读,同时我们将继续鼓励和欢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前来学习。

深圳特区报:UCL目前与中国高校的合作进展如何?

格兰特:UCL与中国高校有40多个合作项目,包括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合作。其中一个长期合作项目是与北大的考古学合作,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我们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进行研究生的培训,还有一些合作得到了企业界的资助,如在电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工程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尤其是远洋工程、采油等方面我们也有很强的实力。

深圳特区报:UCL目前有无与中国高校联合办学并授予文凭的形式?

郭正晓:目前还没有。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最好的教育还是到伦敦来,到学校本部来。正如格兰特校长刚才所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体现这种文化,和一流的教师和学生在一起,享受一流的资源、一流的“软件”,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来。所以我们对和中国高校学校联合教学不是特别感兴趣,我们认为这样不如在本校发展好。

四、海外分校专业设置以地区需要为重

深圳特区报:UCL去年宣布在澳大利亚建立了一个分校区,现在进展如何?你们如何确保在异地的教学质量?

格兰特:澳大利亚的校园是一年前开办的,目前进展顺利,也很成功。这个项目是由行业和政府共同投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能源和资源,而且是针对硕士以上的研究性课程。UCL与当地政府合作,并不是与当地高校联合办学,UCL保证派出自己的教职员工教学,各个方面都和UCL本校是一样的,可以视为UCL的一个科系、部门。

深圳特区报:有些香港高校将在深圳设立分校,或许深圳可以借鉴你们的经验。

格兰特:我们还将在中东和哈萨克斯坦开展硕士以上的教育。在不同国家建立分校区不是把整个大学都建到当地,而是针对不同地区的需要和各个地方政府合作,UCL则负责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既传授知识,也带去UCL的文化。虽然我们鼓励学生到校本部来,但在分校区也可以保证向学生提供UCL一流的学习和科研体验。我们也希望能够结合中国的需要,到中国开设分校,把UCL高质量的教学带到中国。

五、一流大学需要学术自由学术自治

深圳特区报:深圳正在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并希望尽快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您对此有何建议?

格兰特:要在短时间内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是比较困难的任务,但也有例外,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只有25年的历史却办得很成功。如果一所大学要在短期内获得世界的认同,也许可以从一些重点的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要建设一流的大学,首先要从招聘好的师资队伍开始,因为教育是关于人的学问,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学要有自治的能力。对于政府来说,它应该对大学投资,因为资金对于一流大学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政府应该相信学校自我管理的能力,给予学校学术自由,放手让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不能借投资来限制学校的发展。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是一流大学成长起来的根本条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