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蕴画心”:从毛姆小说创作看高更的影响 作者:梁晴 著


文学和绘画的关系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诗画同源”和“诗画异质”的争论不绝于耳。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诗画一律”的传统。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美学家莱辛在其著作《拉奥孔》中,通过对拉奥孔父子被蟒蛇缠绕的神话故事在史诗和古希腊雕塑作品中的不同表现,系统地探析了时间艺术的诗与空间艺术的雕塑、绘画各自的特殊性质,指出艺术手段的不同必然导致艺术表现的差异。莱辛的这一论述,开启了人们对不同艺术门类相关关系的研究兴趣。另一位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继承莱辛的观点,认为绘画与诗是艺术发展史中的两个环节,艺术终将超越感性的艺术媒介向精神性的艺术媒介(声音、语言)发展,诗才是艺术的最高形式,他认为文学的地位远远高于绘画。现代美学家则反对将各类不同的艺术进行机械的分割。他们把文学和绘画,乃至其他一切艺术都看作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因此,有着一种不受媒介差别所左右的生命威力和共同的美学规律。兴起于19世纪末的比较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发展成一门最有活力的“显学”。这门学科除了对不同国别和语言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还强调以跨学科的意识和视野,探讨文学与包括绘画在内的其他艺术的相互借鉴、相互生发、相互印证、相互影响的多方面关系。

20世纪80年代,傅惟慈、周煦良、潘绍中等老一辈优秀的翻译家把毛姆作品译介到中国,引起国内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曾掀起一次“毛姆热”。他们对毛姆长、短篇小说的评论和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梁晴的选题颇为独到。她喜爱毛姆作品,更留意到毛姆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她从与毛姆相关的传记、书信和评论中找到大量实证证明这位英国小说家对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浓厚兴趣,并在小说家的文学作品中发掘蛛丝马迹,以跨学科的比较视野,从小说作品的主题、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探讨高更对毛姆的文学创作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毛姆研究增添了一笔鲜亮的暖色,这是一次值得鼓励的尝试。她的这一研究,不仅丰富、深化了学术界对毛姆的研究,为毛姆的小说提供了新的解释空间,而且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个鲜活的、成功的艺术经验。

梁晴于2006年考入暨南大学从我攻读博士学位。她以前就读于四川外语学院(今四川外国语大学,下同),本科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四川外语学院的研究生部攻读英美文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又在深圳一所高职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多年。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历来重视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意识和方法。这些便促成梁晴的既有基础、兴趣爱好与这里的学术氛围、研究套路的因缘交集!入校后我听了她的汇报,根据她的上述情况,鼓励她进行这一选题的研究,并指导她阅读有关比较文学的书籍,力求掌握比较文学的方法,开阔其视野、培植其意识。同时引导她研读西方美学史著作,以及中国古代诗画关系研究的相关论著。梁晴的性格开朗直爽,富小资情调。文学与绘画也是她恒久的兴趣所在,把文学研究与自身的爱好相结合,令她的寂寂书斋生活充满着阳光与生命的热度。现在她的研究成果即将出版,我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送上满满的真诚的祝福和肫切的期望!

刘绍瑾

2015年5月9日于广州羊城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