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方想象的诗学:论苏童的当代唯美写作 作者:张学昕 著


刘中树

张学昕的《南方想象的诗学——论苏童的当代唯美写作》,是当代苏童研究的一部力作,如作者所述,本书“以历史的美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兼及心理批评、解构批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采用宏观概括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式,将苏童小说置放于一定时代、历史条件下进行全方位的艺术考察,对其写作历程和文本价值及其特征作出令人信服的描述。论证代表着‘南方写作’的苏童,其小说文本的现代唯美特性、艺术价值及其意义,并找出作家写作的心理起源和现实发生依据,以此显示出苏童‘这一个’作家的独特个性的风貌”。由此观之,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对苏童作出专门、全面、整体研究的开拓创新之作。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成就突出、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可贵的是,张学昕以其敏锐的审美感悟和深刻的史识洞见,慧眼识珠地发现、认识、把握住这一重大的文学现象,对苏童的创作进行跟踪阅读和评论,已有十多年了。这原初的驱动是作者与阅读、研究对象苏童创作的内在的心灵共鸣和精神联系。张学昕曾不止一次地表述自己的这种感受,他说:“我在阅读中深深感受到我与他小说之间所建立起的一种契合、和谐的精神同构性,或者说相互间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神秘联系。”“我承认,我喜爱苏童的小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相信我与苏童的小说之间具有某种不可替代的精神同构性。我与苏童对此曾多次进行了‘对话’,两个同时代的同龄人,许多感觉和判断是非常接近的,很多东西是心领神会、无需言表的。所以,每当谈起我们这一代人与文学、生活的种种‘情结’,我们常常是‘无语’的。因此,对于我,更多的时候总是与苏童笔下的人物进行直接的交流,常常在美妙的文学想象中完成一次次愉悦的阅读。我竟然也像苏童二十几年来始终‘陷’在苏州那条老街——‘香椿树街’一样,也深陷在苏童的文学叙述里,我知道我在对苏童小说阐释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解读自己的内心。”在这里,我不惜笔墨地大段引用了张学昕的表述,因为只有探视作家苏童和评论家张学昕之间相通的心灵感悟,才能深切地了解为什么本书的论述都是以对苏童创作文本的具体的、深入细致的、贴切的、富有激情的、感同身受的诗意解读为依据的,才能准确把握张学昕的苏童研究的独到之处,才能找到进入本书阅读的探幽之路。对此,本书附录中的《回忆·想象·叙述·写作的发生》、《“在不断的写作中给自己制造困境”》这两篇,是不应忽略的。

值得注意的是,张学昕的苏童研究并未被激情和感性认知所囿,而是在十几年对苏童作品的阅读与评论的不断深入过程中,自觉地努力突破最初的“感悟式”、“沉溺式”阅读,对苏童创作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和理性的理论梳理、探究,以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视角,对苏童的创作做理论上的思辨和把握。为了达到这一研究的预期目标,本书作者从文本阅读、理论准备和研究资料的搜集、阅读、分析以及研究现状的梳理等几个方面切入,为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作者在对苏童创作做跟踪阅读与评论的十几年中,认真研读了苏童的全部作品文本,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对话、访谈等,也就是说,作者细读了苏童自1983年涉足当代文坛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几乎全部的作品文本和有关的创作言论文字,以此作为其苏童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作者认识到“从这些文本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苏童写作题材、风格、技术的整体趋势和发展变化,可以分析其作为一位仍处于旺盛写作状态的当代小说家的自我建构过程,以及他小说的具体语境、叙事观念、内在精神的独特性”。作者认为文本文献是给他的研究提供和产生经验深度及诗性的重要学术依据。因此,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对苏童创作文本的大数量的,从内容到艺术形式的细致的艺术分析和解读,因而读者阅读本书,也要从阅读苏童的作品入手,这样才能对本书的内容有所鉴别和领悟。本书作者张学昕作为一位有成就的文学评论家是有学术追求的,他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时刻自觉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比如他及时地察觉到自己文学研究与批评的理论性远未达到应有的深度,感性、感悟性、情绪性的描述和分析常常会挤压掉学术理性,于是对苏童的研究,他就特别注意了必要和必需的理论准备,精心阅读有关的中外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理论著作,从中吸纳理论的启迪和方法论的借鉴。这也是他的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能始终保持学术活力的原因。关注苏童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全面搜集、整理、阅读、分析苏童研究的资料,使本书的立题、立意具有现实研究的根据和学术高度,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辨识和判断中发现苏童创作的价值和意义,也使本书避免了主观臆断,具有了科学的学术性。上述三个方面造就了这部具有诗情画意和透彻的理论分析,深刻的理性思考与审美的诗性感悟相融合的颇具可读性的学术著作。

全书“从苏童的小说、散文等文本出发对苏童小说的写作发生、所受影响、小说意识、小说母题、叙事形态、唯美风格、小说人物形象、文学叙述语言等进行细致考察,并对其重要作品做个案分析,揭示和论述苏童写作最有活力的创作景观”。诚如作者所言,作者是用了力气对苏童的创作做全面、深入细致地论析,而且颇有独到的创新见解,提升了苏童研究的学术水平。我觉得更为可贵的是,作者通过上述的论析,为我们点出了真正认识、理解苏童,领悟苏童创作的思想艺术价值和风格特点,感受苏童及其创作的审美意义和文学史意义的要点、视点,这就是贯注苏童写作始终的内在底色和基调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形态和与之相应的美学风范,即苏童的南方写作和唯美写作。

南方写作、南方想象,这既是我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又是我国文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本书作者把南方写作的“南方”界定为“江南”,突显了江南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认为这种江南特质的现实想象,“在作品的选材上,喜欢在旧式的生活题材中发掘、体验、想象,无论是着意于伤感、颓废、消极的生命形态,还是臆想存在的疼痛,都会很强烈地表现出丰富的沉淀和文化分量”。“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以渐渐‘消逝的历史’和衰朽、腐败的家族、家庭为故事,而‘江南’普泛的消极、虚无、逃避、放弃姿态,成为人物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由于作家对生存的比较普遍的关心,对价值的疑虑,使他们的文学叙述显现出哲学的深度。”而“江南格调”则“构成了‘南方想象’的最基本的底蕴和色调。”“古往今来,及至现当代,江南的文人世风,诗学经验,为他们以诗的气质进入小说埋下了种子。朦胧、氤氲、古典、雅致,不失艺术体统的节制,叙述善于敷衍成篇,工整秀丽又不乏枝繁叶茂,蔚为飘逸,使文字中升腾出华丽而精妙的气息。”“叙述语言的主体性、抒情性和意象气韵”,则“形成了南方作家写作的诗人气质和唯美气韵”。从这里,人们是可以触摸到南方写作的“非常诗性化的、充满诗意的柔软质地,感受到近千年来在词语中完成的个性化的江南的文化魅力”。以南方写作的江南文化气质综观当代具有南方气质、南方想象的作家创作,本书作者鲜明地指出,苏童以江南的“香椿树街”、“城北地带”、“枫杨树乡”为地域半径的系列创作,“几乎全部以南方为书写背景和表现内容”,“其所叙述的生活也笼罩着浓郁的南方世界的气韵”。“无论是人物的酸楚动人、别具意味的命运,还是文字中发散出的时代气息,都不能不让我们为叙述的睿智和独异的气质而生出崇敬之意。”视苏童为当代“南方写作”、“南方想象”的代表人物,张学昕高度评价说:“从其整个写作看,早已超出了此间个案的意义,而无可争议地成为‘南方想象’、‘南方写作’在当代再度崛起的标志或旗帜。”这一评价,我想是可以被公众认可的。

通读全书,我们看到作者用了大量的文字篇幅论述苏童的唯美写作及其意义。这里所谈的唯美写作,作者认为不能等同于传统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而是一种文学立场、一种艺术感觉方式,或者是一种艺术传承、一种文学精神。“唯美的写作倾向和立场,既是形式的,也是内容的,是艺术和人生在形式策略上的嫁接点。”在论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创作所焕发的唯美意识和唯美气息,统览当代文学的唯美写作,作者从苏童写作的小说的语言,浸润在心性神韵之中的作品的灵气,由妙语而来的激情的喷发,蕴藏在小说文体之中的别致的美感、洒脱之气,以及文学世界的迷人和丰富,触到了苏童现代唯美写作的特征,看到了苏童有别于他同代作家的独到之处,认定“苏童应该是当代作家中在唯美写作这一路走得最远,也是最自由和最自然的一位”。书中对苏童小说写作“灵气”的艺术的哲学的阐释,对苏童作品的语言感觉、语言风格和苏童小说叙述语言的“古典性”、“抒情性”、“陌生化”、“诗化”的解析,对经典的唯美文本《碧奴》等小说文本的细致解读,启示我们要从苏童小说文本的阅读中捕捉苏童写作的灵气和语言创造,深入苏童写作的艺术形式、艺术精神,领会苏童写作的唯美灵韵,才能真切地认识苏童及其创作。

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创造,是离不开人的生活世界、生命体验、审美追求和艺术想象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认识、把握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人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感受,创造文学艺术形象和意境,展现人的情感体验的审美世界。文学作品作为人的审美艺术世界的载体之一种,与其他艺术作品一样,构成了这一艺术世界的审美意义,并以此认识和把握人的生活世界。文学批评与研究就是对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艺术世界审美意义的反思和认识、揭示和阐发,使之成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人的“个我”意识。因此,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与研究而言,创作主体和批评与研究主体的人的世界观、人生体验、文学观、真善美的价值尺度、学术品格、学识素养和思维方式、理论方法,对准确、深入、具体地把握创造人的审美艺术世界的文学作品,对把握和阐发批评与研究客体对象的文学作品所深蕴的艺术世界的审美意义,是至关重要的。我想苏童的“南方写作”、“南方想象”、“唯美写作”,也应该从这里探求哲理的阐释。

学昕是当代有影响的评论家、苏童研究专家,我对苏童及其创作疏于研究,理解不深,上述文字算是我阅读学昕这部大作的一些心得,写出来给学昕这部著作的读者作个阅读参考,以此权充作序吧。

2009年8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