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Sun and Stars

宁静的力量——清华学子感悟《瓦尔登湖》 作者:史宗恺


Sun and Stars
——读《瓦尔登湖》有感

人文学院

肖旻萱

1845年7月4日,在全美人民都在狂欢着庆祝独立日之时,亨利·梭罗逆着喧沸的人群而行,移居到瓦尔登湖畔。在此之前,他是哈佛的精英,是教师、学校的创立者,是一个诗歌与写作的爱好者,还会测量土地和做木匠活,偶尔引起康科德的一场森林大火,诸此种种——总之,那时候未满而立之年的梭罗,依旧是一个很难为之下定义的年轻人。后来他有了一系列繁复的名头,他被冠上了“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等光辉的称号,是这个主义抑或是另一个主义的代表人物、隐者、作家、自然科学的爱好者。这些满载着赞誉的头衔令无数拜读他著作的后人眼花缭乱,想必也是他所不愿意见到的一幕。

以他的个性,大抵对于奠定美国人精神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应该只是梭罗,优哉游哉地以局外人的身份徘徊在尘世与天堂的过渡地带,永远只是那位僻居于瓦尔登湖畔的梭罗。

中国的读者大多喜欢将梭罗与陶渊明划归为同一类人,二者也确乎是因着共同的“隐者”形象而闻名于世。但在我看来,这两位同样追求着“宁静”的哲人间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梭罗,这位诞生在19世纪前叶的美国人身上,镌刻着工业时代鲜明的烙印。梭罗提倡简朴(simplify),在开篇第一章的题目中就提到“简约地生活”,但这并不代表他像甘地一样对工业文明全盘否定。事实上,他在文中提及今人的智慧,“只需将些微柴薪置于釜底,就能以飞鸟的速度周游世界”,句中满溢着对蒸汽这一高效动力的惊叹与称赞。此外,在以“隐者”身份流连于自然之美时,他从没有忘记过对人类社会进行反省和批判。他关注所有人的温饱问题,在工业革命引发剧烈社会矛盾的美国,他清晰地点明了社会阶级中存在的荒谬与不公:“一个阶层有多豪奢,另一个阶层就有多贫穷;一边是宫殿,另一边是救济院和‘沉默的穷人’。”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杜甫曾经写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批判资本家挂着伪善面具的剥削行为,甚至将矛头指向了慈善事业:“恰是此人正在拼命却突然地解救着他自己全力制造的苦难。”作为后世称作的“废奴主义”代表人物,他对社会下层的穷人和最底层的奴隶都怀有着极强的同情,并不断为他们奔走呼喊,在书中也数次提及。正是这样的时代造就了这样的梭罗,也是这样的梭罗才能清醒地认识这个时代,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其进步前行——他绝非是那种超脱尘世之外,全然不带烟火气息的隐逸之人。

但即便如此,他又的确是醉心自然的。梭罗对于大自然的热忱体现在方方面面。他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位浪漫的吟游诗人,以田园式的牧歌歌颂着他眼中所能看到的一切鲜活生命力的象征。他会细细观察、甚至不惜以大篇笔墨来描绘蚁群的战争,鹌鹑、猫头鹰、外出觅食的松鼠……那些田园中最为常见的动物,无不在他笔下以自己的方式独特而又灵气四溢地存在着。即使是树木在他的眼中也有着生命,他们静默着通过叶片的窸窣声传达自己的情感。而在任自己浪漫的才思蔓延的同时,他还依旧保有着学者的严谨认真。梭罗热爱自然,包括自然中所蕴含的种种奥妙。或许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所处时代主流精神的影响,梭罗永远在乐此不疲地研究着自然科学。他对瓦尔登湖周边的地理环境做了详尽细致的描述,自己亲自勘测土地,丈量湖深,用精确的数据将他所观察到的一切记录下来。在瓦尔登湖畔,梭罗看天地,看风景,看动物,也看人,于是他终于在这周遭种种中也看到了自己。他巧妙而又幽默地引用托马斯·斯托雷的诗句:“不识宁静(serenity)者何其短视!”在这样的形容中,梭罗毫无疑问地是个智者,因为他不但识得了宁静,也与其为伴。物质中的回归自然只是表象,真正的宁静不在瓦尔登湖畔,或者说,不仅在瓦尔登湖畔。他永远从容,即便身处闹市周围人群熙攘也不会心感不安,因为他的天堂就在自己胸口,闭上眼时都能感受到每一次希望的跳动。

关于梭罗的种种观念,先贤们大概会抛出诸如“中庸”“人与天一”一类高妙的说法;而在我这样的浅薄——这样生于长于也永远眷恋着这滚滚红尘无法如他一般抽身而出看得清明之辈看来,我终究无法模仿他那样的生活方式,却能在那字里行间所洋溢出的或恬静或幽默的气息中感受到一个共通的词汇——和解。与自然和解,与社会和解,与人和解,同时也与自己和解。

那么你总会找到那个地方吧,在另一条被花木掩映的小径上,在地面与头骨之间的寸尺距离里,在地球和星辰之中广袤空间内,你手心握着碧水白沙,清风掠过深藏却灵动的泉眼,这是伊甸园,这是最接近上帝和天堂的地方,这是你的瓦尔登湖。然后你抬头向上望去,看到晨曦破晓,看到夜星渐隐,看到夜空无法倒映出你渺小的影子一如水面无法倒映出星辰的微芒,而太阳——只是一颗晨星。

0034-0009

作者简介:

肖旻萱,女,来自北京市朝阳区,毕业于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2016年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

母校寄语:

送给我或许素昧平生的学弟学妹们: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土耳其)塔朗吉《火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