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虹口港石库门文化生态初探

记住乡愁:2017年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主题征文优秀作品选 作者:


虹口港石库门文化生态初探

刘 莹

石库门作为上海特有的文化符号和历史文化载体,构成了千万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近年来,随着城区改造,越来越多的石库门被拆除,政府部门与专家学者为保护石库门付出了诸多努力。目前,《石库门里弄居住习俗》《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已被列入上海市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库门相关研究的著书立说,新天地、田子坊、建业里、步高里保护模式的初探,使石库门研究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虹口区“非遗”中心联合上海石库门研究中心又启动“上海石库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街区”筹备、调研工作,试图探索石库门里弄保护新模式。

虹口石库门文化历史积淀深厚,至今存有大量建筑,且种类丰富,更不乏完整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尤以虹口港、四川北路、提篮桥地区最为集中和代表,特别是虹口港地区,石库门建筑保存良好,肌理清晰,且依靠完整的水系河道,加上特有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有利于石库门文化生态的保护研究与探讨。

一、虹口港研究范围

虹口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虹口港更可以说是“源中之源”,虹口港地区主要指虹口港沿河两岸,南起黄浦江,北至嘉兴路桥接俞泾浦,南接沙泾港;东侧为溧阳路,西侧为九龙路,南至东大名路,北至海伦路;主要包括今溧阳路、四平路、东大名路、梧州路、海伦路所围合的区域,总面积近1.5平方公里。

二、虹口港石库门里弄建筑前世今生

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虹口港地区码头港口的兴建,带动了航运、商贸的发展,虹口港及其周边地区逐渐繁荣,战乱年代,富商豪绅以及大批难民的涌入,地块中道路、桥梁、住宅开始大量出现。为解决难民居住之需,石库门便应运而生。

1890年至1900年,今吴淞路两侧及塘沽路附近纷纷建造起了石库门建筑,如寿德里、猛将弄、兴顺里、广兴里等留存至今。20世纪初期,租界当局修筑了溧阳路、沙泾路、海伦路等道路,建造了润德里(1892年,该地区最早的石库门)、瑞康里、瑞庆里、瑞吉里、兰葳里等多个石库门里弄。此后又延伸至今哈尔滨路、东嘉兴路、周家嘴路等,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此处建造了仁和里、永昌里、百德里、元和里、贤德里、洪福里、德宁里等多个石库门里弄。

改革开放以来,大片历史建筑被推倒,一个个拥有历史文化传承的社区逐渐消失,而虹口港地区的城市生态、建筑肌理、河网格局还有幸留存,它流传有序的历史遗存,承续着老虹口城市社会的历史脉络,水网沿线历史建筑是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历程的活态记录。

三、虹口港石库门里弄建筑特点

虹口港地区的石库门里弄数量是上海之最,且街道里弄肌理基本保留着原貌。其里弄布局,以瑞康里为例,以总弄为经,支弄为纬,构成了完整的里弄。

虹口港地区作为华洋杂处的公共租界,该区域内人群可谓五方杂处,石库门的建筑形式除了老式石库门、新式石库门外,还产生了特有的广式石库门,在上海市区也属罕见。

从地理环境看,虹口港、俞泾浦、沙泾港三条河流交汇于此,形成了上海市区独特的滨水社区形态,是虹口港石库门不同于上海市区其他区域石库门之处。

此外,与石库门生活配套的市井生活元素老混堂、老酱园、老菜场、老戏院、烟杂店等也大多保留至今,活态传承着石库门市井社会空间。

四、虹口港地区文化生态概况

1.“六街六坊”

虹口港地区的繁荣,形成了滨水市井街区和市井商贸,最终形成了虹口港地区“六街六坊”的社会空间特征。“六街”即最早的商贸街市“虹口老街”(清嘉庆)、东长治路五金街、以经营“五洋杂货”(洋烟、洋酒、洋火、洋油、洋烛)和食品为主的东汉阳路杂货街、梧州路百货街、哈尔滨路工贸街、嘉兴路市井街。

虹口港地区因交通设施的完善、生活街区的建设,大量移民不断涌入,不同阶层、职业、文化背景的人群聚居于不同的石库门中,形成了虹口港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六坊”,即以船帮为主要生活特色的瑞庆里;以店家商贩为特色的恒祥里、百福里、平安里;以市民阶层为特色的兰葳里;以职员阶层为特色的瑞康里。

2.“两帮四群”

1843年上海开埠,虹口港地区以港兴市,成为虹口乃至上海经济和社会最早繁荣的区域。大批外来的人群与本地原住民共同构成了虹口港地区“两帮四群”五方杂居的社会形态。

“本帮”即原住民,“外帮”以苏北籍与宁波籍为两大移民主体。19世纪中叶,大批苏北人(江北人)逃难至虹口港,从事最不赚钱、差强人意的营生。苏北帮生活特点:散漫、无序、随意;宁波籍人具有商业头脑,虹口港因港兴市,围绕港运,他们主要从事小五金、小商贸等活动,宁波籍人的特点是勤俭、务实而且精明能干。

此外,居住在虹口港地区的广东人,在上海商界、政界、文界多处于精英阶层。他们主要从事商业、文化、实业投资、金融等,为了工作的方便,再加上广东人生性有抱团的习惯,不大喜欢与其他地区的人共同生活,紧靠海伦路的瑞康里是他们居住的最佳区域。

近代的虹口港地区,水运发达,码头林立;又因地处华洋交界,工商杂聚,加上外商地产的深度开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化城市社区,逐渐吸引大批各种阶层人群的入住,最终形成了虹口港地区以船民、商贩、职员、游民“四群”为特点的社会阶层结构。

3.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随着虹口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和繁荣,应对该地区人群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应运而生。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主要满足市井低层次一般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菜场、南京老浴室、大东酱园、商贸街、黄包车行、中药铺、烟杂店、戏院,等等。

4.市俗生活

虹口港地区集聚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背景的人群,因而形成了该地区石库门生活多样化的市俗风情,成为上海都市发展最初的市井文化底色。

岁时节庆(以春节为例)

过年时,本帮的过年大砂锅是最重要的菜肴。宁波人过年,汤圆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点心,而广东人生活在四季如春的南方,鲜花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点缀。苏北人大多从事劳力的繁重琐碎的事务,到了春节,他们便会烧上一桌大菜,大鱼大肉犒劳自己。

红白喜事

本帮一般整个街区都会致贺和致唁。苏北人一般一条弄堂招呼和吆喝。宁波人一般一幢房子的住户招呼一遍。广东人一般只与同乡人招呼。

饮食习惯

本帮与宁波人的吃饭习俗一般喜欢在家中聚餐。苏北人喜欢端着饭碗,整马路地边走边吃。广东人喜欢邀请两三好友或同乡相聚,或在家中,或在外。早茶是广东人一天的开始。

乘风凉

本帮喜欢在自己家门口聚在一起乘风凉聊天,而且穿着比较注意。苏北人一般套短裤衩赤着膊满世界地游荡,不注意穿着,也不愿意待在自己家门口。宁波人较注意穿着,由于家里狭小,喜欢拿着小竹椅,在弄堂里纳凉。广东人一般不出屋,喜欢待在家里,吹着小电风扇,不愿意暴露任何隐私。

5.民间宗教

该地区大约可以分三类民间宗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下海庙、分水庙是本地区最主要的民间宗教。居住在这里的本地人、船民、宁波人基本上以信奉佛教为主。天主教和基督教随着虹口港的开埠传入该地区,由于该教很早就在广东地区繁荣,所以来上海的广东人基本保持着原有的民间宗教,天主圣心堂、鸿德堂满足了他们做礼拜的需求。

6.文化娱乐

文化娱乐是该地区生活人群的精神慰藉,周边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娱乐场所满足了不同阶层、人群的娱乐需求。以演淮扬戏为主的天堂大戏院满足了该地区船民和无业游民文化娱乐的需求。虹口大戏院满足了中小职员猎奇的文化娱乐。融光大戏院、永安电影院满足了广东人精英阶层文化娱乐的需求;广东大戏院更是上海唯一的演出粤剧的戏院。

7.石库门弄堂的休闲

休闲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休闲的方式也体现了一个地区人群的层次和文化素养。虹口港地区由于五方杂居,因此休闲方式多样,充分显现出该地区早期都市市井文化的色彩。由于篇幅有限不便展开,具体包括孵太阳、老虎灶、茶馆、跳舞、喝咖啡、打牌、挑灯夜唱、弄堂游戏,等等。

五、结语

虹口港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五方杂居的石库门市井生活生态和文化生态。由于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的聚居,形成了五彩斑斓的石库门市俗文化。这种市俗文化既展示了上海开埠初期的市井生活,也记录了城市发展的文化脉络,是海派文化的雏形,是上海石库门文化重要的遗产。

上海的发展已进入了21世纪,虹口港地区的石库门市井文化生态和它的文化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新的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和多样化、高科技的文化娱乐方式已经取代了过去,但令人欣喜的是虹口港地区滨水石库门市井生态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的模样,对我们唤醒对历史的记忆,保护和传承式微的文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采访口述来自对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葛建平先生的访谈整理。)

  1. 如润德里,三上三下,即正间带两厢。
  2. 如瑞康里,为充分利用空间,适应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将原先三间两厢改为单开间与两间一厢形式,住宅层高降低,外墙改为青红砖清水承重墙,代替传统立贴。
  3. 如兰葳里,为迎合大批广东人移民建造生活的石库门,与新、老式石库门相比,门面相同,但内里的规模,纵向和横向都较狭小,小庭院,东西厢房没有,统楼统客堂,为精致的缩小版石库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