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走进城市移民的乡愁世界

记住乡愁:2017年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主题征文优秀作品选 作者:


当石库门遇上田园——让城市移民记住乡愁的“金海探索”

周建义 邓华龙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底提出“记得住乡愁”之后,触动了公众的心弦,呼应了社会的情绪,引发了广泛的共鸣,成为时代发展的新主题。在美丽乡村建设、新区规划和老城改造中,传统价值得到重新审视和重视,乡愁成为非常重要乃至主导性的元素。然而在珍视一方水土一种乡愁时,大量流动人口、迁徙人群的乡愁却没有安放之处,在城市里如无根的浮萍。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至2015年年底,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而据《201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6年年底,外来常住人口980.20万人,占上海常住人口41%。面对这么庞大的城市移民人群,如何安放他们的乡愁,如何让他们的子孙后代记住乡愁,是一个亟待解决又充满意义的课题。

成立于2014年的上海首家“公办民营”区级公共文化机构——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对这一课题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金海文化艺术中心是上海浦东首个大居类文化配套设施,服务于曹路镇大型居住社区20万人口,其中包括城市、农村和外来人口。针对大居成分复杂的导入人口,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在三年的运营工作中,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充分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响应城市移民乡愁文化诉求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使“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落地生根,美丽绽放。

一、走进城市移民的乡愁世界

故乡心事在天涯,这是城市移民共同的心情写照。作为上海体量规模最大的导入型大型居住社区,曹路镇集聚了来自全市乃至全国的住户。尽管建起了现代化的社区、交通等配套设施,但乡愁文化关怀却处于缺席状态。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和故乡记忆,现在都只能面对同样的街道、小区、超市、医院和学校。随着环境、风俗和生活节奏的统一化,他们原有的记忆被割裂了,个性情感被压抑了,乡魂丢了,乡愁无所归依。

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充分发挥社会化、专业化优势,通过“三寻”路径走进城市移民的乡愁世界,从中发现了民俗风情的奇珍,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三寻”一是寻真需求,通过广泛调研分析,精准把握乡愁文化诉求。针对来自上海老城区的拆迁人群,来自山东、河南等外来人口以及本地农民提出不同的乡愁文化建设方案。二是寻好意见,通过走群众路线,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愁文化痛点。城市与乡土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外来与本土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需要对症下药,创新方式方法,让每一个人的乡愁都有容身之处,让石库门乡愁和田园乡愁都有寄托。三是寻新思路,通过群众自治、百姓做主的文化自觉,积极营造乡愁文化生态。不仅是对过去乡愁的追溯,还要为现在、未来的乡愁留下空间;不只是留存乡愁形态,还要激发乡愁活力、彰显乡愁魅力,让移民的后代依然被它吸引;不单单凝固乡愁记忆,还要注入鲜活的时代因子,实现“乡愁+”的延伸效果。

经过“三寻”的发掘、梳理和传递,许多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情感浓郁的地方乡愁文化浮现在众人面前,如反映亲密邻里关系的弄堂游戏文化、崇祖重教的客家祠堂文化、朴实敦厚的中原农耕文化等。历史文脉因人而传,为在田野上新建成的曹路大居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蕴涵。

二、打造城市移民的乡愁空间

一夜乡心五处同,晨昏夕月、午夜梦回时,城市移民的乡愁眷恋不时被唤起,需要被安放。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在曹路镇既有人文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建设“三美”工程,着力打造能够安放城市移民乡愁的文化空间。

“三美”一是美丽乡愁,指具有物质化载体的乡愁,包括地方特色老物件、书信、照片等,如通过设立展厅、摄印成册等进行展示交流;二是美好乡愁,指具有艺术表现形式的乡愁,包括文学、音乐、曲艺、戏剧、影视作品等,如组建乡愁文化沙龙一起赏析体会、组织文艺创作活动携手精心打造等;三是美妙乡愁,指对乡愁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应用,包括“非遗”项目、乡愁文化创意作品等,如举办专题宣传活动或参加展销会进行传播。

金海文化艺术中心目前正在筹备建设上千平方米面积的乡愁文化展示交流基地,积极开展“家”主题的乡愁文化系列活动。已经举办了“全家福”摄像活动,免费给100个家庭拍摄合影,唤起城市移民的家族观和宗祖意识;举办了“传家音”系列活动,包括承办六省一市“故乡情”故事大赛,主办青少年“田园诗歌”大赛、“上海乡土记忆”展等,歌颂美好家乡,重温乡土岁月;还将组织“传家宝”征集活动,汇集家传信物、家族图腾等,进行一次共同的乡愁洗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