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总论睿语珍言(著名自然科学家治学谈)

睿语珍言(著名自然科学家治学谈)

睿语珍言(著名自然科学家治学谈)

定 价:¥21.80

作 者: 赵扬等编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冶学方法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7412673 出版时间: 2001-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435页 字数:  

内容简介

  大师与悟性出版社送来《睿语珍言》的清样,约做序。面对大师,不敢为序,只能就“悟性”问题,谈一些感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悟性的重要。有的同志年纪并不大,学历并不高,经验并不丰富,但是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力作;而有的同志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较长的工作经历,工作也很努力,作风也很深入,却苦于写不出比较令人满意的作品。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原因,就是缺乏悟性。平时,我们对党性、原则性、战斗性、群众性、知识性、科学性等各种“性”要求的多,这些“性”无疑都非常重要,可是不大讲悟性,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探索悟性的奥秘。唐人高骄就在诗中写了他的困惑:“烧汞炼铅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不知子晋缘何事,只学吹萧便成仙。”我想,悟性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所谓悟性,是一种善于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融会贯通的思考和认识的能力,也是不断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升华的结果,是自己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勤于学习,勤于调查研究,勤于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停留在这一步,还必须思考、消化、总结、升华,做到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出息、有成就。高僧如是。佛教故事中有不少关于悟性的例子,其中大家熟悉的有慧能的故事。据说,五祖年高,欲传衣钵,命弟子作偈,考察他们对佛教教义的体会。原来被认为最有学问、最有希望的是大弟子神秀。他作偈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教染尘埃。”而没有多少文化的年轻僧人慧能作的偈却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大为赞赏,因为慧能对教义的领悟明显比神秀高出一筹,于是把衣钵传给了慧能。大师亦如是。拜读大师们字字珠玑的睿语珍言,我更感到悟性的重要。可以这么说,凡能成为大师者,皆具备较高的悟性;或者说,只有具备较高的悟性,才能成为大师。就拿本书所引的资料来说吧,元代的李冶认为“学有三”:“积之多不若取之精,取之精不若得之深。”“积之”、“取之”、“得乏’,实际上讲的就是开悟的“三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三句常见的诗词,恰当地概括了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的三个阶段、三种境界。“回头蓦见”,这就是悟了。大师们不是就某事而谈某事,而是截取最有特色的角度,用自己的风格,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总结出最规律性的东西,用画龙点睛之笔,讲出了辩证法,对各行各业都有启发。在开悟的过程中,棒喝、点拨、启发都是非常必要的。本书煮海为盐,从浩瀚的文献中提炼出大师们的睿语珍言,是很有价值的。正如本书引梁启超的一个妙喻:披沙拣金,千万颗沙子里头不知道得着得不着一两粒金子。东一鳞,西一爪,分散着也不显价值,但“合拢起来可以成七宝楼台”!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暂缺《睿语珍言(著名自然科学家治学谈)》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暂缺《睿语珍言(著名自然科学家治学谈)》目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