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财政、金融金融/银行/投资金融帝国

金融帝国

金融帝国

定 价:¥18.00

作 者: 霍学文,赵军编著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丛编项: 21世纪金融大趋势
标 签: 产业资本 金融资本

ISBN: 9787504922052 出版时间: 1999-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210 字数:  

内容简介

  历史的时钟又把我们推到了世纪之交。在这千年一遇的时刻,人类期待了解未来、把握未来的天性又一次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尤其是一些未来学家,纷纷利用这个重要的时刻,向我们描述下一个世纪的景象,展示他们对下个世纪的看法。早在十多年前,约翰·奈斯比特、阿尔文·托夫勒、甘哈曼等未来学家就开始向我们展示未来社会的前景,他们的有关未来的译著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国的出版界掀起热潮。这既说明了其著作的魅力所在,也说明了国人对未来走向的关注。遗憾的是,除了这些翻译之作,我们还很少看到国人所著的引起反响的未来学著作。究其原因可能与国门刚刚打开,综合国力只是在经过近一二十年的积累后才刚刚走向繁荣富强之路有关。然而,不知道明天,不知道人类步伐迈向何方的民族,是无法跟上时代潮流。紧随人类进步的,更谈不上赶到队伍前面,去引导人类的前进,领导时代的潮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补上这一课。中国金融出版社组织一批中青年学者,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推出这套《21世纪金融大趋势》丛书,就是这种补课尝试。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激荡、最为迅猛、最为深刻、最值得深思,也最值得骄傲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除了大大小小从未停止过流血的局部冲突和战争外,在前后不到 20年的时间里,先后发生了两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使数以千万计的生命遭到毁灭;在政治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前后对抗达几十年,由此演变而来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各自维持着两个完全不同、相互隔绝的经济制度。然而,20世纪也有许多值得骄傲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用两次世界大战血的代价换来的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开宗明义地强调了人类对战争的厌恶,对人权、人的价值、国际正义力量的肯定,这标志着国际和平力量和安全架构的基本形成。基于国际和平与合作等宗旨而产生的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开发署、国际金融公司以及其他区域性政治经济金融合作组织为世界的和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为世界经济金融的一体化进程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其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长达几十年的对抗,在增强各自竞争力的同时,也相互从对方的制度结构中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资本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的计划中,吸收了计划和宏观调控的经验,完善了国家干预制度,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社会主义国家放弃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制度,开始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以现实的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基础上,从而使东西方在这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进程中,经济上不断出现趋同之势。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大大提高各国生活福利的同时,大大消除了各国交往的时空约束,方便和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来往和交流。过去一说到外国,好像是一个遥远的世界。今天我们借助飞机、电视、通信和因特网,可以随时来往于不同的国度,了解世界各国的情况。地球变成了一定意义的村庄,“遥远”一词只相对于月球、火星等宇宙中的其他星系才具有意义。第四,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趋同以及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利,促进了各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相互交往,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商品和劳动的流动、金融和贸易的往来已远远超出了国界而变成世界范围内的事情。“全球化”、“一体化”成为越来越普通的词汇,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的跨国流动越来越普遍。从1989年到1996年,商品和服务越过边界的贸易额以平均每年6.2%的速度增长,几乎相当于同期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3.2%的两倍。从1980年到1994年,外国的直接投资从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8%增长到9.6%。1970年,越过边界的股票和债券交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美国、德国和日本都低于5%;而到1996年,超过边界的股票和债券交易额占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猛增到152%、197%和83%。各国都在全球一体化这一广阔的时空中享受着自己的比较利益优势。受这些变化的影响,20世纪的金融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力地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20世纪人类财富的巨大增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果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的金融尚处在为威尼斯商人、英国产业革命、殖民地开发提供汇兑、融资和资本原始积累服务阶段的话,那么,20世纪的金融已经开始突破国界限制,实现金融资本的跨国扩张;突破单纯为工商产业服务,开始提供全过程的家庭理财;突破传统金融观念与管制的束缚,不断推出新的金融品种和金融工具组合;突破传统的手工操作,实现电子化网络化运作;突破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与功能多样化;金融的影响也开始突破国界,在地区之间、在国与国之间传递。总之,现代的金融已不是一国的金融,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全球化金融,从外延到内涵,从形式到内容,20世纪的金融已完全不同于19世纪的金融。这种变化不仅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而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今天,整个社会已离不开金融,从生产到消费,从购物到旅行,从财富的积累到财富的流通……我们都必须借助货币、银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没有金融的世界,只能是一个原始的部落。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金融影响的世界之中,金融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并增进我们的福利。可以说,今天的世界要是离开了金融,其秩序和便利就远没有原始部落那么有序和自然。金融业的这些变化还会在下个世纪延续吗?对世纪的金融会在哪些方面不同于20世纪?金融自由化有自己的度吗?金融创新是对金融管制的“反动”,还是适应了金融业的内在需要,是对金融业的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是否会形成统治全球的超级金融帝国?随着网络金融的出现,金融是否还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金融?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21世纪是否会出现“金融地球村”?是否会出现管理这个“村”的中央银行?她会发行“村民”们共同使用的货币吗?这个“村”里的银行还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吗?20世纪银行传统的经营战略、服务方式和内容能有效地迎接对世纪的挑战吗?墨西哥的债务危机、东南亚的金融风波等风险问题还会在21世纪重现吗?这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21世纪金融大趋势》丛书,就是试图从20世纪的历史足迹中,去寻找有关21世纪的答案。她结合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趋势,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金融世界。她告诉我们:20世纪金融业的变化远未结束,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和各国之间交往的加深,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在内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将会加速。到下个世纪中叶,一个全新的金融世界将会呈现在“地球村”公民的面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银行与客户相互联系的方式,而且将会改变银行的服务方式、产品推销方式和交易处理方式。对世纪的银行将是建立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银行。这种银行将要改变传统的银行概念和服务方式,它将不再以雄伟气派的建筑物为标志,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不再是信誉的象征和实力的保障。与“砖瓦型银行”不同,这种银行不用设立任何分支机构就可以将业务伸向地球的每个角落。它是一种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银行,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金融中心的竞争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对市场流动性和规模的要求已使得金融业出现集中化趋势。下个世纪中期将出现国际金融中心业务转移合并的趋势,一些小型金融中心将会萎缩,其功能将会大大降低。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与金融结合而导致的货币电子化和银行虚拟化趋势,将使人们对金融的理念发生重大转变。那种铺摊设点发展国际金融业务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观念将被淘汰,传统的银行分支机构将消失。发展金融中心必须大力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拥有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观念和标准也将发生重大调整。这使得人们对国际金融中心的认识出现重大变化,这正如国际金融教科书上告诉我们的一样,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个没有固定地点的市场,是无形市场。这个市场由众多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机构组成,这些金融机构主要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现代通讯工具在网上进行各种金融交易。全球金融从零售到批发以至货币发行都通过电子网络进行,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拥有电脑就是一个交易中心,一切金融活动都可进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及其在金融业上的应用,21世纪全球金融将由具有地理概念的多中心走向无形化和无中心。——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21世纪将出现更高形式的经济整合,从经济一体化到货币的一体化也将是21世纪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在欧洲轰轰烈烈进行的经济货币联盟令国际社会瞩目,尽管前进的道路上阻碍很多,但欧元如期启动的大局已定。正在进行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探索将会告诉我们,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促使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而金融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必然会提出货币统一的问题。尽管目前只有部分欧洲国家进行欧元这一人类经济金融发展史上的伟大实验,但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货币一体化的要求就越迫切,货币的统一将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要求。欧洲货币联盟的推进和欧元的正式启动,让人们感受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全球统一货币时代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无序时代。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金融组织尽其所能,以求国际货币的稳定,但无法左右日益庞大的市场。寻求一种新型的、稳定、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新秩序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界追求的目标,也将是21世纪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去一百年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统一到分散的痛苦裂变,新世纪的国际舞台将呼唤国际金融新权威,以引导国际货币体系从动荡走向平稳,从离散走向统一。随着全球金融高度融合,国际金融秩序中将出现一个超越国家金融主权的金融权威,这个权威就像现在各国的中央银行一样,将作为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在发行地球村民们共同使用的货币(这种货币我们不妨称之为世界货币(The World'd Money)的同时,将承担起制定和协调全球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这个权威就是世界中央银行(Thr World's Central Bank)。——从伦敦金融市场大爆炸(Big Bang)到美国1997年金融改革方案的正式出台,从东南亚国家金融体系的重整到日本金融改革方案的推出,包括亚洲、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自己的金融改革。这场改革以放松甚至取消管制、实现金融业的自由化为基本特征,使金融业不仅实现业务管理上的自由,而且实现业务范围上的自由。与此同时,在WTO有关金融开放条款的推动下,这种变革正在WTO成员国中间展开,WTO标准正在得到更多国家的普遍认同。我们相信,伴随着金融技术革命的展开和金融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自由化将是21世纪的主流。到那时,金融业不再是只经营某种金融业务的特殊产业,花旗银行老板可能也卖可口可乐;比尔·盖茨可能也做存贷业务。——金融市场的全球开放,网上银行全球性服务,金融业的全面自由,银行业的竞争不再是行业内的竞争,不再是国内同业的竞争,不再是服务质量和价格的竞争。新世纪的银行业面临着来自金融业和非金融业、国内和国外、网上银行与网下银行的多方面挑战。面对这种挑战,银行必须改变竞争策略:(1)迎接网络社会的来临,加快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化建设,从偏重于设分支机构转变到大力拓展家庭银行、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等新兴业务上来;(2)拓宽和开辟新的服务领域,紧跟市场的需求,适时推出新的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在保持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存。放、汇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包括证券、保险、信息咨询、家庭理财等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3)金融创新将是致胜之宝。创新是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这既包括组织要素的替换,也包括组织结构的转变。金融创新是指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它包括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工具创新,甚至包括思想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随时根据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推出新的金融服务品种和调整金融发展战略,是保持发展活力的关键。创新是金融生命力的源泉,保持创新才能保有旺盛的生命力;(4)以资本运营为纽带的兼并重组,是实现金融资本扩张、业务范围扩大、资本实力增加、竞争优势增强的捷径。1996年美国化学银行与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合并以及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就是这种运用兼并重组手段增强竞争优势,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的范例;(5)网络银行具有进入障碍低、接触面广的特点,是小银行博倒大银行及大银行实现新的业务突破的有效武器。改变传统的行销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与客户沟通,利用网络直接促销,从以产品为导向转为以客户为导向,并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去设计具有个性特点的金融产品将成为一种新的服务时尚;(6)把眼光瞄准全球,通过网络将触角伸向全世界,把地球上的每个公民都当作自己的潜在客户,是未来市场份额竞争的新动向。21世纪的金融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将是少数几家大银行垄断全球的金融市场,金融帝国将是全球金融的真正主宰。要在这场越来越白热化、市场淘汰率越来越高的金融争夺战中取胜,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运用网络技术把触角伸向他国。——货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东西,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离不开货币。但货币又是最神秘的东西,文学家诅咒它,经济学家赞美它,政治家利用它。人类社会自产生交换以来,货币就在其中起作用。先是以足值的实物形态,在交换中充当货币媒介,后发展到铸币和银行券。直到本世纪70年代,以美元彻底脱离黄金、宣布黄金非货币化为标志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早在我国宋代就出现了的纸币才最终摆脱价值实体的幻影,实现货币从对价值实体的依赖向完全抽象的价值符号——信用货币的转变。然而,我们今天的货币仍是与国家政治主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货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仍存在着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障碍。这既说明了货币的复杂,也说明了人类社会交往中信用的脆弱。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货币的进化也在加快。从美元最终脱离黄金标志着真正的信用货币时代开始以来的不到30年的时间内,货币形态就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从纸币到信用卡、从信用卡到电子货币的转变。今天我们正处在从信用卡革命到电子货币时代转变的关键时刻,我们完全可以相信,21世纪将是电子货币流通的世纪。同时,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网络化时代,政治的民主化将有力地推动经济主权与政治主权的分离,货币作为经济主权的主要代表,将超越政治实体的控制而变成人类交换的真正工具,到那时,电子货币将统一当代国际货币的多元化时代而成为世界货币的代表,畅行在世界各国的网络交易之中。——金融风险内含于金融胚胎之中。从金匠把别人存放的金条转借出去之日起,金融业就面临着血本无归的风险。伴随着金融业的日渐发达,金融的杠杆率被利用得越来越充分,金融业也就越脆弱。这有点像地基与塔高的关系,随着塔的增高,塔的抗震能力也越来越低。到今天,金融业不仅要冒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还要冒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政治风险等等。今天金融业的脆弱性较之古老的金融业要严重得多,尤其是随着金融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世界性的货币与有价证券交易几乎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大赌场,实际经济和虚拟经济越来越本末倒置,金融资本日益脱离实际经济运行。世界经济中用于直接投资和商品交易的资金所占比例已相对很小,大量游资在国际间来回流动和投机。结果,金融风险不断升级,危机不时爆发。从80年代蔓延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到此次东亚金融危机,每一次危机都比上一次更加严重和具有突发性,危机对世界的影响也愈加明显。金融业的脆弱性不仅表现在国内,而且表现为国际间的传递。竞争的加剧、资本的流动、汇率的波动、政治的动荡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全线崩溃。这是一种“21世纪的金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的根源在于:(1)现代金融制度的内在缺陷。我们认为,在现代金融制度框架下,金融业的发达并不意味着金融风险的降低;相反,金融的脆弱性似乎出金融业的杠杆率作用而与金融业的发达程度成正比。(2)建立在民族国家经济基础上的各国金融制度,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制度与日趋全球化的经济金融走向不相适应,面对全球化的外部冲击无所适从。医治这种综合症,只能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加快各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建立起具有“三化”(即市场化、自由化、国际化)的新型金融制度;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建立起适应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要求的国际金融制度。唯有此,人类才能避免因金融全球化而可能带来的全球性金融灾难。——世界货币的一元化、全球金融的一体化和金融电子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给现有的金融秩序和金融法律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调整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法律框架,加强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合作,是摆在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十多年来,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主的国际金融领域里的监管合作进展,为我们展示了新世纪的前景。我们认为,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到下个世纪中叶,一个超越国家主权和政治实体的金融监管权威将会出现。这个权威将像现在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一样,承担起维护全球金融的稳定、监督金融法律制度的实施、管理全球金融秩序的职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展开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给中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希望。在这个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中国的金融业既面临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任务,又面临着由新一轮金融技术革命和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的双重压力。我们深信,只要中国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化为基本导向的改革开放政策,坚持稳健。有序、全面的金融改革,并把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中国的金融业就将逐渐走向成熟。到下个世纪,中国就有希望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强国。《21世纪金融大趋势》丛书从世界金融一体化、自由化、网络化、金融创新、金融风险、未来货币、金融监管、银行经营、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中国金融走向等十个方面,站在世纪之交这个历史时点,运用中国人的视角,在回顾总结本世纪金融发展轨迹的基础上,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未来走势,探索了下个世纪全球金融的发展趋势。这种探索充分体现了编者们和作者们的智慧和预见性,他们所提出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内容,无论是对金融理论的创新,还是金融实践的推进,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然,作为一套推崇新思想、新观点、新信息的预测性丛书,不可避免地有其不成熟的地方,有些观点或预测可能有错误。这并不奇怪。一些错误观点的提出,有时也有其特有的启发意义,至少可以引起我们思考这种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免我们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是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对作者们的观点和思想应该尊重,但是,读者们也有权对他们提出批评。我主张作者和读者们一起来关心世界金融走向、关心中国金融的未来。我愿意为这套丛书作序,也是表明我对未来金融走势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参与对21世纪金融发展趋势的探索。蒋超良一九九九年一月三十日广州

作者简介

暂缺《金融帝国》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导论 我们所要研究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一、由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引发的思考
   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内涵
   三、作为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
   1.产融结合的理论考察
   1.1 金融资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产融结合观
   1.1.1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
   1.1.2 希法亭的理论贡献:金融资本的形式与内容
   1.1.3 列宁的理论贡献:金融资本的实质
   1.1.4 启示
   1.2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产融结合问题的研究
   1.2.1 金融资本消失论
   1.2.2 金融发展论和金融深化论
   1.2.3 由资本结构到公司治理结构
   1.2.4 市场不完全与资本利用效率
   1.3 全球一体化下产融结合的理论再考察
   1.3.1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特征
   1.3.2 银行资本、证券资本、风险资本
   1.3.3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分析框架
   2.西方产融结合的历程
   2.1 自然演进阶段
   2.1.1 在相对发展中相互渗透
   2.1.2 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2.2 阶段突变与模式确立
   2.2.1 美国模式
   2.2.2 日本模式
   2.2.3 德国模式
   2.2.4 由各国模式到一般模式的引伸
   2.3 近年来的新趋势
   2.3.1 各国金融改革大趋势
   2.3.2 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的大发展
   2.3.3 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2.3.4 金融服务公司的形成
   2.4 历史告诉我们些什么:基于宏观视角的分析
   2.4.1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促进经济
   2.4.2 金融对经济作用的两面性
   2.4.3 模式认识要避走误区
   3.现代金融市场是产融结合的捷径
   3.1 金融市场与资本结构
   3.1.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3.1.2 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
   3.1.3 商业银行与货币市场融资
   3.1.4 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融资
   3.1.5 证券交易所
   3.2 国内资本市场融资
   3.2.1 债券融资
   3.2.2 股票融资(发行A股)
   3.2.3 股票融资(发行B股)
   3.3 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3.3.1 国际债券融资
   3.3.2 国际股权融资(海外上市)
   3.3.3 国际资本市场的新变化
   4.中国产融结合的背景分析及路径选择
   4.1 世界经济背景
   4.1.1 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
   4.1.2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向高新技术转移
   4.1.3 世界经济全球化
   4.2 中国两大产融主体的现状
   4.2.1 企业改革回顾
   4.2.2 金融改革回顾
   4.2.3 一个简单的总结
   4.3 中国产融结合的制度环境
   4.3.1 制度是什么?
   4.3.2 如何把握“中国特色”
   4.4 中国产融结合的路径选择
   4.4.1 多层次定位银企关系
   4.4.2 培育和发展投资银行体系:任重而道远
   4.4.3 走出信托业角色定位的误区
   4.4.4 产业政策是引导产业资本有效运作的有力手段
   4.5 政府与国有资产的运营
   4.5.1 政府国有资产运营与“抓大”
   4.5.2 规范“放小”与金融支持
   4.5.3 我们不会步韩国和日本后尘
   5.全融帝国成长之路,产融结合的微观运作
   5.1 跨国公司之路:金融帝国之路的“缩影”
   5.2 资本运营:向金融帝国迈进的必经之路
   5.2.1 树立资产价值观是资本运营的前提
   5.2.2 获取竞争优势:资本运营的动力源
   5.2.3 实现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协调发展
   5.2.4 资产重组:获得资本质量的内部提升
   5.2.5 经营中的资产剥离或置换
   5.2.6 并购:资本的外部扩张
   5.3 资本运营再认识:通向金融帝国有“近路”
   5.3.1 “中策现象”引发的思考
   5.3.2 认识金融资本主导的并购
   5.3.3 资本运营再认识
   5.4 科技:金融帝国的坚实地基
   5.4.1 知识经济时代的金融帝国
   5.4.2 风险资本是实现产融结合科技支点的有效形式
   综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产融结合
   参考书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