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教育学理论组织传播(第二版)

组织传播(第二版)

组织传播(第二版)

定 价:¥35.00

作 者: (美)凯瑟琳·米勒(Katherine Miller)著;袁军等译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丛编项: 高校经典教材译丛·传播学
标 签: 经济知识普及读物

ISBN: 9787508020938 出版时间: 2000-01-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24cm 页数: 283 字数:  

内容简介

  片断:有趣的是,法约尔并没有把传播作为一个管理“要素”。然而,可能除了“计划”要素之外,很难想像其他要素能在没有传播的情况下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古典管理理论中的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要素,需要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传播可以看作是法约尔管理要素中不明确的一个部分。管理原则除了提出这些管理要素之外,法约尔还提出了使管理发挥最大作用的方法。虽然这些管理原则通常被看成是一份简单的检查表,但我们还是按组织管理的不同角度,把它们分成四组来进行介绍。组织结构原则法约尔管理原则探讨得最多的是怎样整合组织的各个部门。下面六项原则是特别针对组织结构的:等级链:该原则主张组织应该采取严格的纵向等级结构,传播也应该大致依这个等级结构垂直流动(如按组织结构表上下流动)。统一命令:该原则主张对某一特定工作,一个员工只听从一个上司的指挥。统一指挥:该原则主张目标相似的活动应当由一个主管管理。劳动分工:该原则主张,如果让员工从事定量的特定工作,他会把工作完成得更好。秩序:该原则主张组织中的每个员工、每项任务都应有其特定位置。控制幅度:该原则主张如果管理者只控制有限的员工,则他们能达到最大效率。法约尔建议在一般情况下,基层管理人员的控制范围是20到30人,高层则为6人。以上六个管理原则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具有高度结构性和等级性的组织面貌。组织按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不同部门(劳动分工、统一指挥和秩序等原则)。在这些部门里,管理人员领导一定数量的人员(控制幅度原则),每个员工只有一位直属上司(统一指挥原则)。在组织中,传播通过垂直和高度结构性的渠道流动(等级链原则)。法约尔所主张的组织结构见图1-1。法约尔提出的结构原则特别强调秩序的重要性。一般而言,法约尔提倡传播严格按照图1-1所示的等级结构进行垂直流动。不过,他也意识到跨越等级的水平传播有时也能够促进组织发挥作用。为此,他提出了结构性“跳板”(有时称为法约尔之桥)的概念,来说明同一等级员工之间的水平联系。法约尔认为这种联系只有在高层管理人员授权时才能进行,但只要这样的传播有助于达到组织目标,就应该进行。“不必要地远离权力是错误的,但当权力对业务造成危害时,仍然紧握权力不放,那就更错了”(Fayol,1949,p.36)。组织权力的原则下面三项管理原则与组织内的权力关系有关。这些原则是:组织集权:该原则主张,以集权管理方式来控制决策和员工的活动能够使组织最有效地运作。不过,法约尔认为,公司规模、管理者和员工的个性等不确定因素会影响集权的最佳程度(Miner,1982)。权力和责任:该项原则主张,管理者必须具有他们在组织中的位置和他们自身的个性特征所赋予的权力(例如,才智和经验)。但是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纪律:该原则主张,所有组织成员必须服从组织规则和实施这些规则的管理者。以上三项原则描述了法约尔所构思的能使组织运作达到最佳状态的权力结构。法约尔建议权力应该相对集中在对员工拥有权威和责任的管理者身上,这种权力结构中的员工应该服从规则和管理者的指挥。后记:译者后记组织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生产单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构建和维系组织的传播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正如有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传播便没有组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对传播的研究已渐成气候,但作为传播学一个分支的组织传播学仍欠系统化。社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亟需吸收西方的学术成果及其先进经验,《组织传播》一书的翻译出版,可谓正当其时。梁启超曾言:“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此语或仍有现实意义。然而可以相信,随着我国学人对西学的汲取日益广泛深入,我国本土的传播学包括组织传播学当会迎来一个全面创新、蓬勃发展的时期。本教材由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凯瑟琳·米勒教授在多年专业教学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撰写而成,1999年第二版是对1995年第一版的更新与完善。书中集组织传播理论与研究之大成,涵盖了该领域从萌芽期到最前沿的整个发展过程,旁征搏引而又脉络清晰,是研究和信鉴的极好资料。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认真揣摩,仔细查证,力求词严意达。只是由于组织传播属交叉性学科,国内对某些术语尚无规范汉译,加之受自身水平限制,不足乃至错误在所难免,祈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华夏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王庆锋先生是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硕士,他以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为本书做了大量的校正工作,我们谨借此深致谢忱。本书前言前言尽管要确定组织传播这门学科的“年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大编学者都认为它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了。该学科发轫期主要是进行基础性的建设并努力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其身份的确认和对自主性的追求被提上日程。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组织传播学已臻成熟,而这在30年前很少有人能够想见。该领域现在形成了一种健康的兼容并蓄的风格,因为它涵盖了各种理论学派提供的关于组织与传播互动方式的截然不同的描述。本书试图反映组织传播领域里的这种兼容并蓄风格的成熟性。当我开始写作本书的第一版时,我的第一个理性决定便是不偏爱某一特定学派。相反,在第一版和这次的第二版中,我都尽可能表明,传统的和新兴的视角都提供了关于组织传播过程的具有潜在启发性的观点。譬如,批判学派理论家、人种志学者以及系统学派的研究者都可能会研究某一特定的组织传播现象——如社会化活动,但结果却大不相同。系统学派的理论家也许会看到一个电子控制系统,其中组织同化的目标通过各种结构的和个人的传播机制得以强化。文化学派的研究者把社会化看作是个人在进入组织时了解并创造组织文化中的准则和习俗的过程。批判学派理论家则把社会化看作是组织将个人融入强化其传统权力结构的霸权关系之中的过程。所有这些关于组织社会化进程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因为每一种观点都忽略了进入组织时的某些方面。但每一种观点都同样具有启发性。因此,本书的第一、二编涵盖了各学术派别——从古典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和人力资源学派到系统学派、文化学派和批判学派,以作为透视组织传播的多棱镜。各种学派的优点及其局限性都被列入考察范围之内,但没有哪一种特定的学派被特殊化成一种天然优越的学派。写作本书时,我作出的第二个重要抉择是确定如何整理日益增加的有关组织传播的研究文献。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教材都采用了“层次”的方法,相应地在个人、两人、团体和组织的层次上考察组织传播。这种方法曾使我感到沮丧,因为有些过程出现在多重层次上(譬如,我们由一个人、两个人和团体作出决策),还有些过程很难与其中任何一个层次相联系(譬如,传播技术属于哪个层次?压力与心力交瘁属于哪个层次?)。鉴于此,本书第三、四编将着眼于组织传播过程的探讨。在本书的“过程”这一编中,我有三个目标:首先,我希望所考察的过程在反映学者和从业者当前的关注方面是最新的。所以,除了决策和冲突等传统问题之外,本书还将特别探讨与文化、性别多元化、工作场所的压力和心力交瘁以及新兴传播科技相关的传播过程。其次,我希望尽可能全面地描述有关每一个问题的理论与研究。因此,传播学、管理学、工业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有关组织传播过程的基础和当代的研究,都在作为“过程”编的各章中得到了强调。第三,我希望学生了解,每一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观察。为此,本书后半部分关于“过程”的每一章最后都有关于前半部分所论及的“学派”观点。本教材的结构本教材从学术和应用两个方面来探索组织传播领域,共分为四大编。第一、二编总结了组织传播的各个研究学派,其中第一编介绍了形成组织传播实践信念的基础学派(古典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和人力资源学派),第二编介绍了影响我们现代组织传播研究方法的当代学派(系统学派、文化学派和批判学派)。具体而言,构成第一编的三章将带领学生做一趟有关组织传播研究的历史之旅。第一章将把读者带回到20世纪初,通过对古典官僚学派进行探索来了解组织传播过程。文中考察了三种不同的古典学派及其背后的“机械隐喻”。第二章探讨的重点转到了本世纪中叶,当时人际关系学派占据着优势。第三章则探讨60年代组织研究中盛行一时的人力资源学派。第二编涉及的是影响当今学者理解与阐释组织传播方式的当代学派。第四章向学生介绍了组织运作的系统隐喻,考察了几种具体的系统理论和一些普通的系统概念。第五章考察文化隐喻,讨论了该隐喻的演化及其在组织研究上的应用。最后,第六章考察了强调组织权力以及在组织环境中追求解放边缘声音的批判学派。本教材的第三编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这些不同的组织传播研究学派是如何被用来理解特定的组织传播过程的。这一编所考察的“过程”是多年来成为组织传播特征的“持续”过程。第七章研究了社会化过程,特别考察了招聘面试、信息寻求和角色发展。第八章则通过对动机、获得顺从、目标设定和反馈的数据性研究,考察了组织环境中控制个人行为的传播过程。第九章讨论的是传播影响个人与团体作出组织决策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方式。最后,第十章介绍了组织冲突中传播角色的理论与研究。在本书的最后四章,即第四编,探讨的重点移至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组织性质及其运作环境的变化而“显现”的组织传播过程。第十一章向学生介绍现代组织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压力与心力交瘁,考察了传播是如何成为心力交瘁的起因和处理机制的。第十二章透过文化和性别的多元化,对工作场所性质的变化进行了考察。第十三章转而分析组织间的层次,考察了两个和多个组织之间、组织与其客户之间的关系。最后,第十四章考察了人们在组织生活中对计算机和传播技术的日益依赖所造成的冲击。这次《组织传播:学派介绍与过程研究》第二版还包含了为加强学生整合和应用资料的能力而设计的几项特别内容。其中几项是从第一版保留下来的,包括:1.互相之间联系清晰的“学派”和章节的“过程”以及阐释关键概念的图表;2.每章末把概念材料运用于“真实”的组织传播情境中的个案研究。像第一版一样,这次第二版也附有教师手册,它是由洛里·约瑟夫(LoriJoseph)、朱莉·阿普克(JulieApker),科利特·克莱蒙斯(ColletteClemens)和我一起撰写成的)。教师手册包括参考教学大纲、论文作业、关键词汇、各章提纲、是非题、多项选择题、填充题和问答测试题,以及有效利用个案研究的建议。第二版教师手册有一项新的内容就是收录了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用的网址。本教材此次的再版也包括了许多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组织传播理解的变化。所有各章的资料都已更新,吸收了目前最新的理论与研究。此外,还有很多章节增添了阐释该领域中流行观点的内容。这些编包括对工作场所的民主、协调控制理论、研究组织传播的女权主义学派、客户服务、赞助性行动以及人力资源项目的实施等问题的探讨。各章还增加了一项重要的特别内容:学术聚焦。这一编强调阐释各章所用概念的具体研究。因此,读者便可增进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了解到组织传播领域中的学术活动详情。致谢由于众多人的努力,本教材的写作是非常高效的——甚至是令人愉快的。首先,沃兹沃思(Wodsworth)出版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整个再版的过程中给予了莫大的帮助。许多组织传播学者的评论为我确定了本书的取向、内容与行文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这些人包括在不同阶段对本书的修订提出建议的全国各地的同行们:美国空军学院的詹姆斯·R.巴克(JamesR.Barker)、迪尤肯大学的贾尼·哈登·弗里茨(JanieHardenFritz)、阿肯色大学小石城分校的迈克·亨普希尔(MikeHemphill)、伊萨卡大学的桑德拉·L赫恩登(SandraLHerndon)、卡罗尔学院的夏洛特·M.琼斯(CharlotteM.Jones)、圣路易斯大学的罗伯特·克里泽克(RobertKrizek)、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杰夫·利瑟姆(GeoffLeatham)、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弗农·米勒(VernonMiller)、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蒂姆·塞尔诺(TimSellnow)、鲍灵格林州立大学的林达·狄克逊·谢弗(LyndaDixonShaver)、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大卫·沃克(DavidWalker)和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的丽塔·惠尔洛克(RitaWhillock)。我还要特别感谢五年来在组织传播课上和我共同工作的助教们:卡里恩·梅德韦(CarynMedved)、帕姆·彻里(PamCherry)、特里·沃德(TeriWard)、谢里·舒勒(SheriShuler)、戴夫·库克(DaveCook)、吉姆·帕特森(JimPatterson)、洛里·约瑟夫(LoriJoseph)、朱莉·阿普克(JulieApker)和科利特·克莱蒙斯(ColletteClemens)。最后,我诚挚地感谢我的家人为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让我觉得本书的写作是一种愉快的挑战。米基·斯坦利(MickeyStanley)(西班牙长耳狗中的王储)从没发脾气,陪我在附近散步,为我创造了构思的良机。卡利娜·玛格丽特·米勒(KalenaMargaretMiller)总能给我带来快乐。她那学龄前的好奇心提醒我,学习是最大的乐事。最后,吉姆·斯蒂夫(JimStiff)不仅给了我起笔的灵感和继续的动力,还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组织传播实例。凯瑟琳·米勒1999年于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

作者简介

  凯瑟琳·米勒,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教授,西方组织传播学界权威学者。本书自问世以来即受各界高度关注。本中译本是经修订并充实了最新内容的第二版。

图书目录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
    面对变革
    个人电脑的影响
    昨天的将来,今天的过去
    对未来媒介的憧憬
    与未来不沾边
    信息高速公路与电信电脑
    30年法则
    发展的各个阶段
    重申法则
    技术近视的危险
    应用新技术的标准
    大哥大的例证
    率先使用者的重要性
    熟悉之桥
    图形象征的力量
    技术加速器和刹车
    相互交织的各种社会需要
    压制激进的潜在势力法则
    媒介形态变化的过程
    共同演进
    汇聚
    复杂性
    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透视
   第二章 传播媒介领域
    传播形式的分类
    人际传播领域
    即时的和延时的人际传播形式
    二十世纪的人际传播形式
    电脑媒介
    广播领域
    广播电视领域的线性和全景结构
    保存广播信息的问题
    电子广播媒介
    文献领域
    文献的读者控制
    文献信息的抽象描述
    文献中的画像定位
    印刷媒介
    超文本和超媒介文献
    固有的媒介特征
    传播的流动与控制
    传播的呈现与格式
    传播的接收与限制
    传播媒介诸领域的透视
   第三章 语言在媒介形态变化中的角色
    表达性语言和传播工具
    口头语言和第一次媒介形态大变化
    口语的优势
    广播领域的出现
    受众和信息表演者的区分
    舞台表演和广播领域
    口头传播的局限性
    书面语言和第二次媒介形态大变化
    轻便可携文献的发展
    印刷时代
    为大众扫文盲
    印刷垄断的结束
    数字语言和第三次媒介形态大变化
    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
    数字技术的发展
    电脑空间边疆
    语言在媒介形态变化中的角色透视
   第四章 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的工艺技术
    控制的危机
    电和数字语言的应用
    现代计算机的原型
    最早的信息公路
    贝尔都做了些什么?
    无线电传播
    电子时代
    商业无线电的发展
    电视的发展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
    电脑时代
    芯片上的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和电脑媒介的未来
    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的技术透视
   第五章 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的文化背景
    社会力量
    伴随电视生长的几代人
    媒介选择的增多
    争夺时间和注意力
    文化水平的下降
    图像与内容
    未来媒介的环境
    政治力量
    对印刷媒介的间接控制
    电子广播媒介的管理
    电话的公共载体角色
    管理政策与新媒介
    经济力量
    争夺受众与广告商
    新媒介与相关常数
    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的文化背景透视
   第六章 失败的教训
    难产的用户在线服务
    电视图文广播(Teletext)的开发
    有线图文系统(videotex)的开发
    技术寻找市场
    视特灵的经历
    秘密的使命
    珊瑚墙(GoralGables)的市场试验
    你需要——它就到
    错在何处?
    用户在线服务的第二阶段
    交互式电视试验
    华纳—艾麦克斯的奇布系统
    塞瑞托斯(Gerritos)试验
    对失败教训的透视
    机会与需求
    延时采用
    电脑媒介的真实特性
    下一阶段媒介形态变化的设想
   第七章 人际领域的媒介形态变化
    2010年情境 电脑居民
    生活在虚拟世界
    星际旅行技术
    比尔 盖茨的远见
    建造虚拟社区
    下一代电脑技术
    个人代理和数据库
    融入式虚拟现实系统
    虚拟环境和“化身”
    光波通讯
    未采控制和社会问题
    电脑空间的信任和隐私
    检查制度与信息自由流动的对峙
    人际领域的媒介形态变化透视
   第八章广播领域的媒介形态变化
    2010年情境 交互式电视家庭
    未来的通告者
    隐藏的智能
    这个媒介会死亡吗?
    下一代电视技术
    高清晰度电视
    500个频道的电视
    网上广播私人家庭影剧院
    商业影视和全息摄影影院
    未来控制和社会问题
    操纵视觉和听觉内容
    父母控制和检查制度
    轻易绕过广告
    孤立的倾向
    广播领域内的媒介形态变化透视
   第九章文献领域里的媒介形态变化
    2010年情景 机动灵活的数字文献阅读器
    古登堡的遗产
    采取第一批步骤
    吸引力与打击
    新一代的数字印刷技术
    家庭中的印刷机
    印刷定制的出版物
    网上出版
    数字印刷媒介与便携式数据输入平板
    平面技术
    存储卡与离线出版
    未来的控制与社会问题
    我的日报还是我们的日报?
    保存报纸的社会功能
    为读者的问题提供答案
    保护个人隐私
    延伸品牌名称的个性
    文献领域里的媒介形态变化透视
   第十章夸张和现实
    壮观的电脑业大逃亡
    大众传播的未来
    印刷媒介和出版业
    广播媒介和广播业
    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
    广告业与大众营销业
    受众、顾客与使用者
    关于未来的透视
    缩略语
    词汇·索引
    译后记
    传播策略:参与决策的制定
    传播策略:社会支持
    小结
    学术 聚焦
    个案 研究 :KID -CARE托儿 中心
   第十二章 多元化管理过程
    现代组织中的女性和少数民族群体
    第一种解释:实际差异
    第二种解释:系统障碍
    第三种解释:歧视
    现代组织中女性和少数民族群体的小结
    多元化文化的组织
    描述
    多元化组织:机遇
    多元化组织:挑战
    多元化文化的管理
    小结
    学术聚焦
    个案 研究 :对于发 展文化 多元 化的 不同 观点
   第十三章 外部传播过程
    组织环境
    外部传播功能
    协调组织间的关系
    创立和维护组织形象
    为顾客提供服务
    组织外部传播功能小结
    组织界限沟通者
    处理输入输出
    过滤输入输出
    查询和搜集信息
    代表组织
    保护组织
    小结
    学术聚焦
    个案研究:对无家可归者的联合救助
   第十四章 传播技术过程
    组织传播技术的类型
    传播媒介的应用理论
    媒介丰裕度模型
    社会信息处理模型
    双重能力模型
    传播媒介应用小结
    组织传播技术的效能
    对传播内容的影响
    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对传播结果的影响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小结
    学术聚焦
    个案 研究 :高技 术园 艺
   参考书目
   译者后记
   

本目录推荐